海东日报首页

青海长云:历代诗人河湟行吟记

2022-03-18 10:18:56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王伟章

周穆王与西王母瑶池唱和

最早出现在青海的诗人应该是周穆王。3000多年前的一天,周穆王曾驾着八骏之乘拜访西王母。两人在瑶池(青海湖)相互唱和。作为东道主,西王母先给周穆王送去祝福:“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周穆王随即唱和:“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西王母再为周天子和道:“租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于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予。吹笙鼓簧,中心翱翔。世民之子,惟天之望。”如果说前两个来回的唱和还是平等主客之间的祝福与应酬,那么西王母的第三段再和已经对周穆王有了很深的尊崇与敬重了,估计周穆王中原共主的王者之风在宴会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让西王母对中原文化很向往,因此产生了敬慕之心。之后周穆王登上了瑶池附近的弇山,在石头上刻记周天子西巡的行程及功绩,并种上了一棵槐树。在刻石的顶端写上了“西王母之山”。为此次与西王母会面留下历史见证。

3000多年过去了,瑶池和弇山的确切位置已不可考,甚至是否尚存也有疑问,但是彼时中原先民的共主与西域先民的首领于远离镐京几千公里之外的聚会,却因史官的记载而流传下来,成为千古佳话。

汉开河湟与武帝天马歌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河西之战”,霍去病率军占领了匈奴右部所居之河西走廊,拉开了汉开河西的序幕。此后,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将兵十万“征西羌,平之”。从此开始了中原王朝对河西走廊和湟中地区的开发建设。汉武帝喜马,从此,在漫漫西域道路上,献天马的使节“相望于途”,川流不息。汉代,是一个全民疯狂追逐天马的时代。诚然,泛中原农耕文明板块与大漠游牧文明板块碰撞下的西域形势,使得汉王朝从过去一个内敛保守的农耕王朝变成一个极具侵略性的军事帝国,也达到了其移民所能生存的生态地理极限,以及帝国行政力量所能控制的政治地理极。武帝作《西极天马歌》曰: “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他把用无数人头换来的汗血马与四夷归服相提并论。经过“高原训练”的“秦马”到了海拔395米的西安,其奔跑能力极强。伏波将军马援任陇右太守时,西击先零羌,曾对先零所产之马评价道:“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这首杜甫《高都护骢马行》竭尽赞美之词来夸耀青海骢马的威武和神骏。吐谷浑在草原马的基础上,引进波斯种马,逐渐培育出龙种马,名为“青海骢”。

唐诗矩阵与青海远望

羌笛一曲丝绸路,胡马千年五彩弦。青海远望,边塞孤城,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铁蹄铮铮,鼓角争鸣,唱不尽的征伐之歌。如同羌笛一词,自古以来,“青海”在汉唐诗歌中,成为具有独特而鲜明意象的地域符号。边塞诗作为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在这其中,涌现出了许多以青海为意象的著名边塞诗歌。尤其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诗歌行代表了青海边塞诗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的美学风格,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更被誉为边塞诗不朽之作。一批批文人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王维的“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高适曾随哥舒翰一夺石堡城,再夺洪济桥(尕玛羊曲),两拔九曲,写下“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拔城阵云合,转旆胡星坠”“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等一系列描写战争场面的作品。此外,刘驾“莫但取河湟,河湟非边疆。愿今日入处,亦似天中央。天子寿万岁,再拜献此觞。”赵嘏“山川险易接胡尘,秦汉图来或未真。自此尽知边塞事,河湟更欲托何人。”杜牧“八部元侯非不贵,万人师长岂无权。要君严重疏欢乐,犹有河湟可下鞭。”令狐楚“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人们以国为家,收复河湟的报国澎湃之心跃然纸上。后世如爱国诗人陆游有诗道:“我独登城望大荒,勇欲为国平河湟。”文同“河湟故疆尽收复,解辫厥角归如云。”这种青海远望,无不体现了充沛其中的家国情怀。

元明的青海行咏

元明时期创设行省及发达的驿站等制度,极大地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与唐代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不同,信使、僧侣、商人、武士、游侠、旅行家的诗歌开始崭露头角,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青诗篇。宗泐、克新、陈诚奉命出使西藏,曾途经青海,面对高原壮丽山水,也难怪要发出由衷的赞叹。宗泐《和苏平仲见寄》写到:“西去诸峰千万层,帐房牛粪夜燃灯。马河只许皮船渡,戎地全凭驿骑乘。青盖赤幡迎汉使,茜衣红帽杂蕃僧。愧如玄奘新归洛,欲学翻经独未能。”从西藏归来时路过了黄河源头,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他考察了水文地理,“积雪覆崇冈,冬夏常一色。群峰让独雄,神君所栖宅。传闻嶰谷篁,造律谐金石。草木尚不生,竹产疑非的。汉使穷河源,要领殊未得。遂令西戎子,千古笑中国。老客此经过,望之长太息。立马北风寒,回首孤云白。”这首《望河源》,生动而详尽地描写了黄河源头及阿尼玛卿山的壮丽景象,记述了他在河源与藏族同胞谈论河源问题的情景。在诗序中,他指出河源出自巴颜喀拉山的东北,而且是黄河和长江上源的分水岭,这在河源认识上成为了一次突破。

而出仕于甘宁青的王越、王以旂、唐龙、杨一清、王琼、陈棐、张九一、吕大器等将帅官吏,留诗更为丰厚。被贬谪到河湟地区和河西走廊的解缙、郭登、岳正、龙膺、包节、牟伦等文人才子和朝廷官员,也留下了大量艺术性较高的作品。

李梦阳、张问仁、赵时春、刘芳猷等一批土生土长的文人,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更表现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被世人争相传诵。

清代诗篇的温婉与壮美

随着清代疆域和外交范围的不断扩大,诗人的足迹和他们所描写的地域题材日益向四边延伸,乾隆以后,清代文人出关者前后相继,边塞诗创作也随之迎来巅峰时期。

据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星汉《清代西域诗辑注》两个选本的统计,清代亲临西部的诗人至少有77人,留下诗作数千首。

清代西域诗佳构甚多,而反映西域风情的诗篇无疑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他们或宦游、或从征、或考察、或流放,历前人未历之境,见前人未见之景,特别是目睹边疆民俗文化,耳濡目染。其景其情,使这些诗人诗兴大发,创作出了大量内容新颖、意境迥异、风格独特的作品。

杨揆长达62句的《昆仑山》一诗把神话与自然、历史与现实、想象与白描融为一体,有力地表现了昆仑山的雄壮景观和神秘色彩。在古今歌咏昆仑山的诗歌中,这首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堪称压卷之作。他所作出长达54句的《星宿海歌》,更是慷慨激昂地把河源泡泡浑浑、沮洳洄洑的壮丽景象和深藏厚重的文化意蕴尽情描绘了出来。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赴任西宁太守的杨汝楩途经小峡时,也被绚丽的高原风光所感动,写下了“雨后平戎驿,山田接鄯州。草肥坡岸没,石乱马蹄愁。硖口西衔日,河腰远带流。及旬归已晚,重过不登楼。”这样的佳句,《峡口道中》这首诗,至今读来仍清新感人,我想,诗人在此地此驿,是否曾想借这峡口清风吹去丝路商人的思乡之愁呢?

温柔色调的金银滩

我们当然要感谢西部歌王王洛宾先生,他为歌而生,他的一生经历了太多不必要的政治纷争,而对音乐,王洛宾始终怀着最虔诚的热情。

1939年至1941年,王洛宾到青海回教中学任教,其间他经常深入民间采风、参加郑君里的《祖国万岁》电影摄制组工作及到各地巡回演出,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等优美动听、流传极广的民歌。

他说:“即使身陷囹圄,我也胸怀坦荡,用我的歌声迎接一切苦难。”“一个青年人问我,一个人只能活100年,怎能定500年计划?我解释这是艺术生命计划,要写出最好的歌,让大家传唱500年。”王洛宾好像生来就肩负一种使命,总是去追寻美丽,美丽的旋律,还有美丽的情感: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每天看着她动人的眼睛,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我愿做一只小羊,坐在她身旁,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牛羊漫过天边,帐篷旁闪过姑娘的彩裙,牧人悠然挥鞭带着他的歌声翻过山梁,这真是金银一般的草场。

当年26岁的王洛宾云游到这里,只因那个17岁的卓玛姑娘用鞭子轻轻地抽了他一下,含羞拍马远去,他就痴望着天边那一团火苗似的红裙,脑际闪过一个美丽的旋律——在那遥远的地方。

天才之作总是合天时地利之灵气,妙手偶得。不知是青海成就了西部歌王王洛宾的执著和灵感,还是浪漫多情的王洛宾给了青海以如此这般的温情和浪漫,亦或是二者兼而有之。

民国青海诗歌地图

民国时期,除王洛宾外,奔赴边疆的学者们都创作留下了大量歌颂青海的诗词歌曲。就连孙中山先生也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青海诗歌:“青海的草原,一眼看不完。喜马拉雅山,峰峰相连到天边。古圣和先贤,在这里建家园。风吹雨打中,耸立五千年。”无疑是对大美青海的神圣礼赞。

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和西北的边疆危机,全国上下掀起了开发西北、开发青海的热潮。许多人抱着“拓荒者”的志愿,把抗日救国和新文化的种子播撒在青海高原上。老舍、李朴园、沈逸千、郑君里、韩尚义、吴晓邦、崔超、王云阶、吴樾萌以及老画家张大千等人先后到青海,在演讲、作文、作画之余,也写下了许多壮美的诗篇。

上世纪40年代中期罗家伦先生考察青海,有感于青海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曾挥笔写下了“青海青”这首歌曲:“青海青, 黄河黄, 更有那滔滔的金沙江。雪皓皓,山苍苍,祁连山下好牧场。这里有成群的骏马,千万匹牛和羊,马儿肥牛儿壮, 羊儿的毛好似雪花亮,啦……啦……中华儿女,来吧,来吧,拿着牧鞭骑着大马驰骋在这高原上,瞧着伟大的昆仑山……”这首歌曲后来经谱曲,在全国各地传唱开来,至今成为凝聚国人和海外华人的精神力量。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