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蔡家堡乡:搬出穷山窝 走上小康路

2020-12-03 10:23:15 来源:海东日报社 点击:
□本报记者 张傲 通讯员 巨克梅

“荒土沟、栽死鸟”是老一辈人对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蔡家堡乡的印象。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曾经是蔡家堡乡最突出的问题。

2012年伊始,蔡家堡乡党委政府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偏远山区拔除穷根的重要抓手,8年的攻坚克难,完成了全乡9个村1360户4254人整村整社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如今的“搬迁村”,按照“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能致富”的要求,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扩展增收渠道,搬迁群众正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蔡家堡乡易地搬迁后新村景象

挪穷窝换新颜

为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顺利进行,蔡家堡乡领导班子带头深入村社,了解群众搬迁需求及顾虑,因地制宜制定搬迁计划,并组织村“两委”深入各村宣讲动员,教育引导群众坚定脱贫信念,增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决心,切实增强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关家山村是首个搬迁试点村。搬迁至塘川工业园区后,群众依托就近资源,多渠道增收致富,对自己的生活也有了新规划,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有了成功的样板,其他群众的搬迁积极性提高了许多,靠着群众的互相宣传,乡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十二五”期间大庄二村、刘李山村等5个村完成搬迁工作。

“十三五”期间,群众搬迁意愿越发强烈。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在上刘家村、泉湾村搬迁基础上,自我加压,主动申请,如期完成了后湾村、岩崖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后,以前交通不便、贫穷落后的村庄已经改头换面。走进易地搬迁后的新村,一幢幢崭新的房子矗立在宽阔平坦的道路旁,院落错落有致、巷道纵横通达、广场平整宽阔、文化墙图文并茂,每个村民脸上都带着笑意,精气神十足……

上刘家村的刘贵龙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山里,“没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前,生活条件十分困难,一家人都居住在破败的土坯房里,一遇到刮风下雨,就担心房子塌了,一晚上都睡不好觉。”刘贵龙告诉记者,2018年搬到新村后,他靠着产业发展的契机,大力发展马铃薯种植业,到如今,不仅脱了贫,日子过得也越来越红火。

易地搬迁后,乡亲们也深刻地感受到了精准扶贫、易地搬迁等政策带给自己的变化,乡亲们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摒弃了“以贫为荣”的思想,积极主动谋求脱贫致富。

搬新房奔小康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实施完成9个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后,蔡家堡乡党委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争取配齐环卫人员及设备,对安置点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生活垃圾等集中攻坚,彻底消除村庄“脏乱差”现象。

孙家湾村村支部书记毛培乾说:“搬下来以后,群众生活兴头明显增加了,我们也积极争取了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道路硬化亮化、村庄绿化美化等项目,因地施策,绿化美化搬迁村整体环境,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特色风光带,在绿色、生态宜居上做足文章,让搬迁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依托开放化的村级办公服务中心,蔡家堡乡党委政府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持续完善民主化的决策机制、优化村集体产业,积极打造巷道基层党建、移风易俗、综治维稳、精准扶贫等主题文化墙,实现“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特别是“三通三入”工程使得水、电、路、网、气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不仅有水、电、太阳能热水器,连上网都成了标配,搬迁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开放化的村级办公服务中心、民主化的决策机制、规模化的村集体产业、激励奋进的文化宣传等,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

育产业促就业

攻坚克难,久久为功。从易地扶贫搬迁到强基固本,群众完成了从“忧”其屋到“有”其屋再到“优”其屋的蜕变,蔡家堡乡也依托搬迁安置点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起村集体经济项目。

蔡家堡乡党委书记杨成祥告诉记者,2019年,蔡家堡乡党委政府争取整合9个易地扶贫搬迁村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690万元,规划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村便民集贸市场,成立互助九禾农牧开发管理有限公司,进行公司化、市场化运营;整合乡级脱贫攻坚奖励资金60万元及4个易地扶贫搬迁村后续产业项目发展资金120万元,修建600吨蔬菜保鲜库1栋和马铃薯深加工车间2个;争取资金80万元建设上刘家农副产品加工扶贫车间;争取资金20万元在东家沟迁出区实施200亩花椒特色经济林种植项目。

同时,充分发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兴起的商贸、货运、加工、餐饮等二、三产业创业需求,积极引导群众发展后续产业、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搭建劳务输出平台,通过“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等方式开展建筑、电工、挖掘机、驾驶、餐饮、旅游、家政、盘绣等职业(工种)的精准技能培训班,实现就业促脱贫、稳脱贫。

天高云阔,繁花似锦。如今,蔡家堡乡持续把握自身区位优势,以“易地搬迁+乡村旅游+新型农村社区”新路子为基础,在生态宜居、绿色发展上大做文章,以“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模式,用心、用情、用力、用“绣花”功夫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乡党委政府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正积极争取谋划杨家湾村、包刘村等剩余4个村的搬迁项目工作,结合党的扶贫政策优势和乡村振兴“双引擎”驱动,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协力前行,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