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他来了!东加村彻底变了

2020-12-04 09:35:46 来源:海东日报社 点击:
给村民做工作
□本报记者 李晓娟 通讯员 王进 摄影报道

“卡力岗”是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南部的一座大山,藏语音译,是高山、雪山的意思。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卡力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坐落在大山里的村庄属于化隆县的深度贫困村。2015年10月,25岁的马德亮从青海省有色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被选派到德恒隆乡东加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而东加村就在那座名为“卡力岗”的大山上。

来到东加村,望着村民家中掉灰的墙壁,听他们眼含泪水诉说困难,马德亮的心被一次次撞击。“一定要让大家脱贫过上好日子”的念头时刻萦绕在心间。精准扶贫的五年时间转瞬即逝,五年来,马德亮与东加村一道实现了“破茧成蝶”的转变,东加村实现脱贫摘帽,这个藏在东加村脱贫背后的男人也变得更加成熟稳重。

搬下山迎来新变化

从德恒隆乡沿着卡力岗西行20多公里,就到了东加村。东加村坐落在卡力岗的一个山坡上,整个村子被“裹”在大山里。村中沟壑纵横、山高路远,远远望去,几乎没有一片平坦的耕地。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东加村世世代代仍以种地为生,外出务工的人寥寥无几。卡力岗这座大山不仅“裹”住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更“裹”住了他们的思想观念。

为了扭转东加村发展的先天劣势,当地政府和扶贫工作队几经调研和论证,一致认为对东加村实施易地搬迁是实现脱贫的最好出路。

2017年6月,东加村易地搬迁工作正式启动。

自搬迁工作启动以来,无数个工作日,马德亮在宅基地复垦现场协助测量、规划、记录。无数个夜晚,他在村民家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解东加村的实际情况和国家的易地搬迁政策。

马德亮经常对村民说:“我非常理解大家对老家的不舍,毕竟这是祖祖辈辈生活打拼的地方,但是搬下山后的日子一定会比现在好,要相信党和国家的政策,也请相信我。”经过不断劝导、做工作,村民对马德亮的信任感逐步上升。

东加村低保户马赛买和马生明曾经都因经济困难拒绝搬迁,马德亮同“第一书记”、村“两委”、乡干部、帮扶干部数十次上门动员,吃过不少“闭门羹”。

“当时实话是没钱,有钱的话我们也想住新家,手里的那点钱一旦用在搬新家上,那我们下山后没办法过日子了。”马生明和马赛买的疑虑也让马德亮深深担忧,不能让他们的日子过不下去,也不能不搬下山。想来想去,东加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决定到派出单位汇报搬迁进展与困难,并为马赛买和马生明争取到2万元救助金,联系其他单位为马赛买、马生明捐助化肥200斤、米面油共400斤、过冬煤2000余斤,并高价收购两户的土豆1500余斤。解决了眼前的困难后,马生明、马赛买下定决心搬下了山。

“活到60多岁第一次没有把土豆作为口粮,而是换成了钱,真高兴。”事后,马赛买老人感动地说。现在,马赛买、马生明已搬迁至化隆县甘都镇隆康一村,没有后顾之忧地住进了新房。

“搬下山后,生活环境好多了,住的也是新房子,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离城市更近了,扶贫工作队也及时解决了我们的困难,反正搬下山后都是说不完的好处。”马生明说。

新村里迎来好日子

易地搬迁是个大工程,对村民来说是如此,对马德亮来说更是如此。贫困户时时刻刻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些都需要驻村扶贫工作队去解决、去协调。

马德亮初见马阿乙撒时,他斜坐在墙边,向着远方的山口眺望,显得十分木讷内敛。经了解得知,1982年出生的马阿乙撒按照村中的风俗早早地娶妻生子,文化程度只有小学二年级水平。婚后,家中没有资金,他本人没有技术,也没有脱贫增收的想法,似乎早已习惯了土豆就开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2015年扶贫工作队驻村摸底调查时发现,马阿乙撒与妻子带着3个孩子靠种植26亩山地的收入勉强度日,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700元,被识别为一般贫困户。

东加村启动易地搬迁项目后,看到别人搬迁,马阿乙撒眼中充满了渴望。这一切都被马德亮看在眼中,通过多次深入地交谈,马德亮了解到,马阿乙撒年幼时曾经跟哥哥出门当过小工,但由于没有资金、文化、技术,在外务工时吃尽了苦头,只得回村种地。看到邻居纷纷搬迁,以往在外务工的经历让他看到希望,另一边却担忧搬迁后日子过不下去。

“我参加过化隆县‘带薪在岗+实训’培训,小马也经常跟我讲拉面人在外创业的故事,我有点心动。”马阿乙撒说,马德亮经常鼓励他要转变思想,多学本领和手艺。经过再三考虑,马阿乙撒在搬迁同意书上按下了红手印。

获得易地搬迁的补偿款10万元,自筹近1万元后,马阿乙撒举家搬迁至公伯峡隆康村,自此,他们一家5口告别了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坯房,住进了80多平方米的安全住房。搬下去后的新环境让马阿乙撒鼓起了增收的勇气,他重新学起了拉面手艺,仅3个月时间就顺利出师,并且学会了面馆的经营与管理。

2018年上半年,马阿乙撒与妻子在拉面店的务工收入超过4万余元。2019年马阿乙撒利用产业扶持资金和“530”贷款在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写字楼下开了家化隆拉面店。今年,马阿乙撒的拉面店营业额从最初的日均600余元上升到目前的1000余元,每月净收益1万元左右。

告别了大山的东加村村民们谁都没有想到,看上去不擅长与人沟通交流的马阿乙撒竟然还有这么大的本事,把拉面店开到了省外。开了拉面店后,马德亮仍旧保持与马阿乙撒的联系,时常询问近期拉面馆经营状况。马阿乙撒常在电话里说:“如果没有党的富民政策,没有扶贫工作队的努力,我的生活也不会变得这么好。”享受到致富快乐的马阿乙撒如今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挂在嘴边,他说,只有吃苦耐劳,不懈奋斗,才能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扶贫经历促成长

在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齐心努力下,2019年6月,东加村48户184名贫困户已全部实现易地搬迁,50户非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同步搬迁入住。易地搬迁项目中,东加村共落实资金705万元,贫困户从大山深处搬迁至黄河两岸,彻底实现了“拔穷根、挪穷窝”的转变,不少农户兴奋地说:“做梦都没想到能从山里搬到黄河两岸。”

东加村的易地搬迁背后,是市、县、乡、村四级党委政府的努力,是驻村扶贫工作队“走了很多路,说了很多话”的努力,也是马德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实践。

2019年5月正值搬迁最关键的时期,马德亮年仅1岁的儿子发生意外导致手指断裂,请假5天后马德亮就回到了东加村。“扶贫工作到了关键时期,我走了工作就落下了,孩子暂时没有大碍,群众的期待不能被落空。”回到岗位后,马德亮立即开始在全村宣传起了脱贫攻坚政策和党的十九大精神。

经过新老扶贫工作队、五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以及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2019年1月11日,东加村通过了国家脱贫攻坚成效交叉考核组验收。4年时间,东加村村民收入从2015年底的人均2600元跃升至2018年底的9000元,贫困发生率从40.3%降至0.018%。

担任驻村工作队员的五年来,马德亮先后荣获德恒隆乡“优秀工作队员”、派出单位“先进工作者”、海东市“优秀驻村团干部”及2019年度青海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习近平总书记说,群众拥护不拥护是检验我们工作的重要标准,乡亲们的笑容就是我五年工作中最大的支持和慰藉,村民越过越好的日子,激励着我不断精益求精,挑战自我。”马德亮说。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多少真情。这个藏在东加村脱贫攻坚背后的男人,没有辜负村民的期望和党的信任,五年来,他与东加村同进步、共成长。如今,面对村民热情的呼唤和发自内心的微笑,看着他们实现居住环境大变样的转变和越来越红火的日子,马德亮深深感觉到,这五年也是他人生中闪闪发光的五年。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