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针尖上闪烁致富光芒

2022-01-26 10:18:03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李晓娟 摄影报道

在刺绣机旁穿针引线、在机房培训绣娘、去外地参加展会、在家乡发扬河湟刺绣文化……这是几年来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镇吾土贝那亥村村民韩乙米那的日常生活写照。

2019年,韩乙米那的作品《金麦穗》在参加外交部青海全球推介活动非遗展时,获得了由外交部全球推介活动筹备工作推进小组发放的证书;2020年,韩乙米那被认定为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湟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这是韩乙米那长达30多年潜心研究河湟刺绣带来的成果,也是这个崭新的时代赋予她的发展机遇。

从小县城走向国际平台,这是小时候的韩乙米那想都不敢想的。自小,韩乙米那就受到奶奶和妈妈做撒拉族刺绣的影响,对撒拉族刺绣有着很深的感情。“因为我们撒拉族的姑娘在出嫁时要做自己穿的衣服,所以小时候就要开始学习刺绣。”韩乙米那说,14岁时,她已经熟练掌握刺绣技艺,并早早为自己做了一身美美的嫁衣。

婚后,看到妻子韩乙米那精湛的刺绣技艺,丈夫韩撒力海抱着不想让优秀的刺绣技艺埋没的想法,便着手作起了刺绣生意。“那时候,因为撒拉族妇女受到传统习俗的约束,敢于抛头露面的比较少,所以真正把刺绣当做收入来源的妇女很少,但是韩乙米那的刺绣技艺我觉得应该让更多人知道。”韩撒力海说,刚开始,他让妻子试着做一些腰带、鞋垫等小物件,家用的同时也在试着往外销售,没想到妻子制作的小物件受到了当地市场的追捧。

2007年,韩撒力海创办了循化县圣驼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开始走规模化发展河湟刺绣的道路。

从2007年到2015年的这8年中,夫妻二人一边用绣出来的小物件维持生计,一边潜心研究各种刺绣手法,并把刺绣与循化县的人文地理相结合,绣出了《撒拉族传统婚礼》等刻画入木三分的作品,在当地积攒起了一些小名气。后来,通过当地政府部门的推荐,韩乙米那积极参加青洽会、农展会等展会,她的故事和刺绣技艺也让越来越多人熟知。

在见识不断增长的过程中,韩乙米那一直牵挂着撒拉族妇女务工难和挣钱难的困境,伴随着刺绣技艺的不断精进,她开始招收周边村庄的妇女,手把手教她们刺绣。培训期间,每月还会给他们发放1500元的工资,现如今,已带动街子镇周边148名绣娘刺绣,每名绣娘月收入能达3000元左右。

早上9点多,绣娘们陆续走进循化县圣驼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在该公司两层楼的办公场所里,一楼是一大间展厅,集中展示着近些年来该公司获得的证书和绣品,二楼的办公区域里,大家忙着穿针引线,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韩自力哈就是被韩乙米那带动的绣娘之一。虽然今年已经45岁,但是韩自力哈学会做刺绣却只有15年时间。记者看到韩自力哈时,她正在绣名为《扶贫新村问民生 建好新房开好头 脱贫不愁更有盼头》的作品,这是不久前刚从互助土族自治县下的订单,做好这样一幅人物众多的绣品,韩自力哈要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15年前,我们在西宁市开拉面店,那时候离家比较远,回来后就在韩乙米那的教授下,开始学刺绣。”在韩自力哈看来,韩乙米那不仅给自己创造了一条可以长期发展的道路,更给了许多没有技术、没有知识的妇女希望。

根据当地妇女的需要,韩撒力海按照在家发放计件工资和在公司上班两种方式招聘绣娘。韩自力哈属于在公司的“上班绣娘”,这样的集中绣娘现有28名,也有一批绣娘由于各方面原因在家刺绣,分散性绣娘共有120名。

在韩乙米那的影响带动下,近几年,循化县成长起青海阿拉兄旅游文化有限公司等2家刺绣公司,共带动400多名绣娘从事或参与刺绣行业。

“去年,我们在清水乡索同村建立了一个扶贫车间,里面也是绣坊,共有70人在那边刺绣,绣品也是订单式的。”青海阿拉兄旅游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韩明如告诉记者,2021年10月,该公司刚举办了一期160人的绣娘培训班,经过两个月的培训和筛选,共有70名绣娘合格,如今,这些绣娘正用一双手绣出致富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