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雄先乡巧念产业发展“致富经”

2022-09-20 09:12:56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祁树江 通讯员 卓玛 摄影报道

山清水秀的村庄、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干净整洁的广场和络绎不绝的游客……这是记者来到誉有“八宝山下小江南”美称的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雄先藏族乡下米乃海村看到的景象。

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道路水利不畅,基础设施落后,村内垃圾遍地,杂草丛生,违章搭建随处可见,村内矛盾纠纷突出,信访事件频繁,是雄先乡典型的“贫困村”“问题村”“涣散村”。通过国家政策的大力帮扶和当地干部群众合力奋斗,如今,下米乃海村有“颜”更有“值”,村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家门口挣钱这事儿,之前我想都不敢想,但自从村里走上乡村旅游之路,我的这一梦想实现了,现在家里的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作为下米乃海村第一个开办农家乐的农户,才仁措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旅游旺季的纯收入达2万多元,办农家乐的效益已经远超出她的预期。

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雄先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下米乃海村优越的自然资源,完善基础设施,以“农旅结合”的发展思路打造“特色旅游+餐饮+农耕体验+农副产品销售”为一体的沿黄旅游景点,打通乡村旅游产业链,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米乃海村大力培育农家宾馆、农家乐和民俗风情园,现有农家宾馆24家、农家乐19家、民俗风情园1座,村民在家门口做起生意,腰包也鼓了起来。

作为雄先乡唯一的女村党支部书记,朋措以“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劲头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她说:“我既想让村民在家门口挣钱,也想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全方位需求,我们村还要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业的内容,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娱乐,让大伙儿都过上好日子。”

与下米乃海村杨柳依依的景象相比,群山环绕、松柏屹立的巴麻堂村多了几分远离尘嚣的安静。坐落于岗山脚下的巴麻堂村是“旧貌换新颜”的典型代表,自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该村从强化党建引领、完善项目建设、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切实加强社会治理等四个方面,多措并举,通过“内部造血+外部输血”的方式,让这个村庄由内而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5年以前,我们住在山头上,土墙房质量差,危险系数也高,家里也没有自来水,取水只能去很远的地方,现在享受了易地搬迁的好政策,搬到了久峡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拉水”已经成为一个记忆里的词了,我们也开启了新生活。”巴麻堂村的老书记感慨地说。

昔日艰难度日的记忆,已被幸福美满的新生活取代。如今走进巴麻堂村,“干净整洁、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新风貌尽收眼底,硬化水泥路通到了村庄的每一处,道路两旁干净整洁。巴麻堂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的文化广场上健身设施一应俱全,广场一角供村民茶余饭后纳凉休闲的小凉亭别具一格,离广场不远的射箭场上,村民们自发组织的射箭比赛正激烈进行着……

“随着村内基础设施的完善,村民平时都会趁着农闲时节,自发组织射箭比赛、跳锅庄等活动,昔日这个贫困的小山村在好政策的支持下,在基层干部的苦干和群众的理解配合下已经焕然一新。”见证了巴麻堂村蜕变,“第一书记”项知多杰有感而发。

易地扶贫搬迁房屋是“形”,产业是“魂”。产业振兴,巴麻堂村的“刷子”不只一把。当前,我国农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好主导产业是巴麻堂村工作队帮扶村民发家致富的坚定原则。在秋收季节,远远地就能听到“轰轰”的声音,这是帮扶单位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捐赠的农机具正在田间地头忙碌的工作景象,巴麻堂村通过出租这些新型的农机具赚到的租金收益达11万元。

除了农机具产业,巴麻堂村的光伏发电项目也在村集体经济收入中占了一席之地。巴麻堂村“两委”紧盯光伏发电项目收益时间长、见效快、收入稳定等特点,将12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资金投入到光伏发电项目,累计分红资金达38万元。有了资金,进出村子的那条路越修越宽,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村民们笑着迈上了致富的“光明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