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既然来了就要干实事”

2022-09-28 09:19:52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祁树江 摄影报道

近日,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雄先藏族乡花科村的党员活动室里,召开了一次特殊的会议。“我们村里刘成家要特别关注,不能这次帮扶结束就不管了,要持续关注直到确保他们家没有返贫风险。还有几户脱贫户也要多走动多关注,有困难了及时帮助解决困难。村上好不容易争取来的项目,明年实施的时候要做好监督和配合工作,确保项目在花科村落地开花。新任‘第一书记’来了后,你们一定要积极配合他的工作……”即将退休的花科村“第一书记”曹生庆正在党员活动室里对驻村工作队员、村干部交代着村里的各项工作。

2018年初,曹生庆作为化隆县人社局的工作人员被组织派到花科村任“第一书记”。彼时虽说花科村已脱贫,但村民发展意识淡薄、产业发展单一等因素仍然制约着这个小村的发展。“既然来了,就要踏踏实实干点事。”抱着这种想法,初到花科村的他串巷入户开展调研,座谈聊天了解民意,对班子运行情况、村情民意、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收入等情况摸清吃透。同时,为增强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他带领村党支部狠抓“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固定党日等制度,加强阵地建设,深化帮扶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壮大集体经济,提升班子综合能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打造了以“争五旗创五星”为主题的党建品牌,把党支部建设成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坚强战斗堡垒。

乡村振兴实施以来,曹生庆多次请教县上项目办的工作人员和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请他们为村里的发展建言献策,对花科村新的发展路子进行谋划。

“这是我在花科村的第五年,也是最后一年了,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村民是脱贫了,但乡村振兴这两年我总觉得做得还不够,村里没有个产业项目成了我的心病,这段时间我结合村情和村‘两委’商议了个项目,领导们看下可不可行……”在全乡项目储备专题座谈会上,曹生庆言辞恳切的将村里的项目规划讲给乡领导。今年7月,花科村榨油坊、磨面坊项目正式纳入化隆县2023年项目储备库,该项目实施后,可解决村内困难劳动力10人以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

“如果不把产业发展放在首要,没有强大的产业链做支撑,集体经济就无法发展,乡村振兴就是空而无实。”曹生庆说。

2020年,全国脱离贫困、基本建成小康之际,花科村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曹生庆这个名字,在群众口中越来越响亮,曹生庆这个人,在群众心里也越来越沉甸甸。

刘成是花科村的村民,原本还算小康的生活在今年2月份被一份“脑动脉瘤破裂”的诊断书打破,妻子刘菊梅突发疾病,住院治疗花费54万元,这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天降灾祸,虽然有医保报销大部分费用,但自费部分也不是一个小数目,短时间凑不够钱,刘成急得夜不能寐。曹生庆听闻此事后,连夜去刘成家看望,了解了具体病情和家庭情况后,第二天一大早就找到乡领导商议具体帮扶措施。不到一月,刘成一家被纳入突发严重困难监测户,短时间内申请到临时救助、防返贫资金、百企帮百户资金、红十字会资金等近10万元,解决了刘成家医药自费部分,缓解了刘成家的燃眉之急,防止了他们一家因病再度返贫。

提起他在花科村这五年多所做的工作,他憨厚地挠挠头说:“其实我也没干什么,就是力所能及地给村民干点事。”嘴上说着没干什么,行动上却是不停,从刘成家到石平留家、再到刘宝家,村里人病一户他跑一户,跑一次不行跑两次三次,直到确认村民家里有经济条件了,不需要帮扶了,他才停下脚步。

“我不累,我还可以多干一些!”在曹生庆眼里,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那份炽热的为民情怀。在今年八月我省疫情与汛情双严峻的“特殊时期”,曹生庆驻扎在花科村党员活动室,排查外来返乡人员、督促村民打疫苗、检查防汛隐患点、安排部署应急小组……每一个步骤、环节,曹生庆都任劳任怨、力求做到最好最细。“这是一场特殊的战役,关系到全村100多户群众的生命安危,不能马虎,不能存有一丝侥幸心理。”带着这份认真,他始终坚守在岗位,直到退休前最后一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