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史》出版发行

2022-08-06 09:27:09 来源:新华社 点击:
《五朵金花》《阿诗玛》《孔雀公主》《相约在凤尾竹下》……如果不盘点,我们都不知道记忆中有这么多迷人的云南少数民族电影。最近出版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史》(云南民族出版社)对云南少数民族电影近70年的发展进行了详尽梳理和研究。

对“少数民族电影”的界定,电影理论界曾有争议。1996年,学者王志敏提出衡量“少数民族电影”的三条原则:文化原则、题材原则和作者原则——少数民族电影应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保证少数民族文化特征方面,题材原则是重要的,作者也应具有少数民族的文化身份。程郁儒教授则认为,少数民族作者在电影创作中的缺位,有历史与文化的原因,不能脱离历史场景去评说。学者饶曙光在《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一书中指出,正是不同身份的导演从不同角度创作,才构成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多元景观。不可以把少数民族身份(不管是“血缘身份”还是“文化身份”)作为判断和衡量少数民族电影的前提,更不能使之成为唯一的、甚至是主要的标准。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史》采用了后一种说法,以“题材”来界定。

云南自然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多样,高山、峡谷、丘陵、盆地、岩溶地貌遍布,江河湖泊交错纵横,气候立体。在氏族社会时期,云南生活着“羌、濮、越”三大族群,经历代不断迁徙、分化、演变、融合,如今在这块热土上,聚居着彝、白、哈尼、傣、壮等25个少数民族,他们与汉民族一起,创造了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

从1954年《山间铃响马帮来》诞生以来,以云南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电影共拍摄了130多部。

《神秘的旅伴》《芦笙恋歌》《五朵金花》《阿诗玛》《从奴隶到将军》《孔雀公主》《相约在凤尾竹下》《青春祭》《婼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怒江魂》《俄玛之子》《遥远的诺邓》等电影艺术作品,在继承中国传统艺术精髓的同时,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表现技法,也吸纳好莱坞经典电影的表现手法,既反映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也发挥了艺术功能和娱乐功能,留下无数充满魅力的光影和人物,《缅桂花开十里香》《婚誓》《蝴蝶泉边》《马铃儿响来玉鸟唱》等经典电影歌曲也传唱几代人。

作者从历史学、政治学、民族学、美学、电影学、影视人类学乃至经济学、电影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角度,对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深入研究,从题材类型、叙事方式、主题阐释、人物形象塑造、画面和声音(主要是音乐)表现、民族文化艺术表达、娱乐性乃至商业性追求等几个方面,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个案研究,还对许多影片主创人员的人生、艺术经历和创作理念、技法等进行了评述,史论翔实,研究视野开阔。

该书既阐述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政治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产业价值,又探讨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民族文化把握、艺术表现制作以及理论和实践兼修的本土少数民族影视人才匮乏等方面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顶层设计、产业开发及人才培养策略。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