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依法严惩“碰瓷”才能不枉不纵

2020-10-16 11:24:16 来源: 新华网 点击:
节后如何延续假日经济活力值得深思

“教师家访纳入考核”要防止一刀切

专治“碰瓷”!让“碰瓷者”无处遁形

对扶贫慈善类直播、短视频应加强规范

“为体现卫生喝厕所水”不值得提倡

……

新闻速递:刚刚过去的“双节”黄金周,被认为是一场因疫情而迟到了9个月的全民盛事:超6亿人次出游、国内旅游收入超过4000亿元、“国庆档”电影总票房居历史第二……这一连串数据所展现出的活力,凝结着举国上下共同抗疫、共克时艰的不懈努力,传递出14亿国人共同坚守的“中国自信”。

光明日报:与往年“十一”黄金周相比,今年的双节同庆假期呈现出更为鲜明的独特属性。本次假期经济,“补偿性”出游的消费不容忽视,而如何延续这种活力,深挖全产业链快速升级值得深思。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商业模式,扩大新业态、注入新活力,以“万物可融、多方互联”的思维,促进线上线下有效结合。积极推动全产业链升级转型,多层次突破文旅体验的空间限制,吸引消费者从“一次出行”变成“长期关注”,化“激情”为“恒温”,才能持续保持居民文旅消费的活力。不同于往年的是,这个黄金周期间,疫情防控依然扎实推进,巨量人口的安全有序流动,凸显了中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远没有结束。对于相关职能部门来说,要继续压实卫生管理和服务保障责任,继续收紧防疫之弦;对于个人来说,在出行中仍有必要牢记并做到勤洗手、戴口罩和保持距离这三条基本要求。而若要从源头上缓解人群密集出行的问题,积极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通过错时休假、错峰出行的方式,延续假日经济的活力,不失为一个积极有效的选择。

新闻速递:日前,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提出,强化一线学生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明确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

新京报:此次新教改方案明确倡导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应该算是一种价值回归,大方向值得肯定。但也应注意到,即便把家访、家校联系情况作为对教师的考核,也应充分考虑教师、家长双方面的具体情况,灵活应对,别因为过分强调“留痕”而沦为形式主义,防止一刀切。一项原本很有人情味、很温暖的行为,不能因为缺乏弹性的制度设定而走形变味,从而使得家访变成“到学生家打卡”。一者,现在学生家长忙,教师也忙,大家一起凑一个对的时间,往往很困难,如果单纯是为了家访而家访,相互耽误时间不说,也会让彼此感觉到别扭。而如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加码设限,必然会让家长和教师都疲累不堪,最终或许只剩下应付了。再者,也有家长担心,教师家访会不会增加孩子的负担?毕竟,现实中,大家还是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那些家境差一些的学生,难免会出现某种顾虑或者焦虑。时代在变化,但教师与家长增进联系仍十分重要。只要能够增进了解、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不妨多一些渠道和方式,多一些真诚的交流和互动,少一些形式主义。

新闻速递:10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办理“碰瓷”违法犯罪案件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惩治“碰瓷”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适用、公检法部门间的分工配合和定罪量刑等问题,为打击“碰瓷”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规矩规范。

北京青年报:由于“碰瓷”手段多样、随机性强、流动性大,涉及刑法中多个罪名,在一些案件定性处理上,各地对法律理解不同,准确把握执法分寸感确有一定难度。两院一部《意见》为震慑严惩“碰瓷”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立下了明明白白的规矩,要让这些规矩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公检法机关以及社会公众的不懈努力。对公安机关来说,如何提高一线民警发现、应对和处置“碰瓷”行为的能力;对存在“碰瓷”嫌疑的案件,如何及时立案侦查,全面收集证据,查清案件事实……凡此种种,都需要公安民警以高度的责任心,查清案件的每一个事实环节,做到不枉不纵。对法院、检察院而言,怎样周详考虑不同“碰瓷者”的主观恶性、行为手段、危害后果、认罪悔罪等因素,依法提出从严或从宽的量刑建议,做到罚当其罪;怎样严格区分“碰瓷”犯罪与民事纠纷、行政违法之间的界限,既防止出现“降格处理”,也防止打击面过大的问题;怎样健全公检法会商研判机制等等,都需要按照既定规矩从实处着手。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依法办案的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种形式,揭露“碰瓷”违法犯罪的手段和方式,引导公众提高警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上当受骗。要教育公众严格遵规守法,不给“碰瓷者”可趁之机,如此方能依法震慑违法犯罪分子,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新闻速递:时下,直播网站、短视频平台上出现的涉贫主题视频激发了网民的公益爱心,使之助力慈善扶贫。但有些直播、视频有意诱使网民将个别贫困现象等同于普遍现象,将视觉贫困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绝对贫困,利用“人们心灵深处的柔软”吸粉赚钱。

半月谈:相关视频多采用自媒体个人与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聊天的画面,多用“爷爷下跪那一刻,我把自己看哭了”“自己的衣服都穿不成了,他的愿望却是给妈妈买一套新衣服”等煽情、猎奇的话语吸引眼球。此类视频通过预先“人设”、诱导性提问、特意摆拍等非正常视频制作方式突出、放大个别案例以吸引流量,加火升温,炮制热点。此类炒作忽视扶贫干部多年来的成绩,不顾深度贫困地区已大有改观的实际情况,仍以自己陈旧的生活经验和臆测来判断当地群众的整体生活。这些自媒体利用慈善名义在直播网站、短视频平台上作秀、吸引眼球。所谓慈善的背后,捞钱才是目的。本应担负起监管责任的平台运营商,在利益诱惑下纵容弄虚作假和炒作热点等行为,助长直播贫困类短视频日渐成势。应加强对扶贫慈善类直播、短视频的规范,真正使广大网民清醒、理性地看待当前我国扶贫工作的巨大成果和现实挑战。

新闻速递:近日,一段保洁员喝厕所水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山东的一名年轻的女性保洁员拿着塑料杯蹲在便池边,舀出了一杯水,并端着水杯向身边的参观者展示之后,当众一饮而尽,围观群众则报以热烈掌声。这事引起很多人的质疑。随后,山东某公司回应称,视频中的保洁员为公司员工,她喝厕所水并不是公司的要求,而是“工作做到了极致”。

钱江晚报:很明显,这若是公司要求,则侵犯了员工权益,涉嫌侵害员工的人格权。若像公司所说的这是员工自愿行为,那么,此行为非常不值得提倡。实际上,除了那些在现场鼓掌的人,绝大多数人会认为这么做有碍观瞻,而非文明风尚。无论是公司要求还是个人自愿,这事发生的大背景,是对公厕保洁以量化奖惩为手段的所谓精细化、目标制管理。前几年就有地方出台公厕管理考核标准,要求五花八门,甚至细化到一平方米以内不得出现2只苍蝇。量化考核没错,但量化到这种程度,只能说是一个笑话。检查人员进行考核的时候,如果偶尔飞来一只苍蝇,保洁员岂不是倒了大霉?把工作做到极致,是一种敬业精神,值得提倡,但追求极致不等于走极端。把公厕搞得干干净净,没有臭味,没有杂物,可以体现管理水平,但用喝厕所水来展示清洁程度,就是走极端。而有些地方对公厕管理考核要求之严厉,从某种程度上说谈不上是追求极致,在本质上体现了对公厕保洁员缺乏足够的尊重。为体现把工作做到极致而喝厕所水,不仅违背公众认知,对个人身体健康也不好。虽然厕所已经打扫得很干净了,细菌却不是肉眼能看得见的,冲进便池里的自来水,肯定已经不是原来的自来水了。山东这名保洁员的行为,不值得提倡。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