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报记者 祁国忠
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提到泥塑,绝对绕不开杨冬梅。杨冬梅是“泥塑达人”,她有一双灵巧的手,认识她的人都对她赞不绝口。一抔泥土,一把木刻刀,土乡风情被她再现了;一间陋室,数千个日夜的光阴,一件件泥塑不仅有了“血肉”,更有了灵魂。如今,她的作品深受游客喜爱。
杨冬梅的工作室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小庄村内。工作室内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泥人,神态各异,有的沉思、有的嬉闹、有的满脸洋溢着幸福。这些作品大多是杨冬梅自己完成的,今年35岁的她,从事泥塑工作已有10个年头了。
“这是反映互助土族婚礼的作品,这是土族老人,这是土族福娃…… ”在她的工作室里,放满了各种泥塑作品,“每个泥塑都花了很多心思,都是我的‘得意之作’。”杨冬梅对这些作品如数家珍。
说起最早开始做泥塑,杨冬梅说:“这和自己的兴趣分不开。”杨冬梅从小就喜欢绘画和泥塑,但由于当时家庭条件的限制,她的兴趣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那时候,最喜欢的是美术课,小学三年级时,我就开始临摹书本上的插图。”杨冬梅笑着说,直到2004年,杨冬梅购买了几本素描书,才开始系统地学习美术知识。
有一年,家中孩子要过艺术节,老师要求做件艺术品,于是她便帮忙用本地的泥土捏出了一个福娃,没想到这个“泥人”获得了二等奖。也是从那时开始,杨冬梅对泥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
2011年开始,杨冬梅打听到互助县有一位泥塑老师叫叶培贤,于是她果断上门去拜师学艺。杨冬梅是个不怕吃苦,也是不会轻易放弃的人,不论遇到任何困难,她都始终坚持学习。因为有美学基础,再加上自己潜心学习,努力钻研,经过四年的学习,她终于学成了泥塑雕刻手艺。
后来,她自己开了一家艺术小屋,融入土族元素开始创作土族风情人物,虽然人物是创作出来了,可还是达不到自己的审美要求。因为当时学习时使用的都是软陶泥,颜色非常单一,制作出的作品大都呈灰色,没有特别突出的亮点。此时的杨冬梅觉得进入了瓶颈期,她需要一个契机来打破自己目前的困境。
在空暇时,她反复琢磨,不断地对土族文化进行学习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杨冬梅通过网络学习和多次实验,自主研发出了泥塑与土族风情相结合的七彩土族人物系列的泥塑工艺,并且以“彩虹故乡”为主题,赢得了多方的支持与好评。从那以后,杨冬梅似乎找到了方向,她将泥塑雕刻工艺和互助土族民俗文化相结合,相继研发制作了土族风情系列《轮子秋》《娶亲队伍三部曲》等大量的泥塑作品。
为了做好自己的作品,杨冬梅常常与人交流。此外,杨冬梅也经常一个人在泥塑室内加班加点,“做泥塑非常枯燥无味,但只要你喜欢,倒也没什么。”杨冬梅说。
杨冬梅告诉记者,纯手工技艺费力耗时,产量很低,而利用机器批量生产的泥塑没有生命力,只有纯手工打磨的泥塑,每一件才是独一无二的。她觉得,如果单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这项传统技艺将很难保留并传承。
其实,杨冬梅不仅是个“泥塑达人”,还经常带领孩子们学习泥塑,让更多孩子认识泥塑,在制作泥塑的过程中得到快乐。近年来,每当假期,杨冬梅就经常辅导孩子们制作泥塑。“制作泥塑其实并不难,只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很快就能入门。”杨冬梅说。
艺术需要创新。近年来,杨冬梅开始用土陶泥代替传统的黄土泥和软陶泥,相比于传统黄土泥和软陶泥作品,土陶泥的颜色更加多样,作品款式也更多。最近,杨冬梅迷上了土陶泥项链和挂饰。“用土陶泥捏出来再烧制的项链和挂饰,不仅很耐用,而且可以戴在身上增加时尚感。”杨冬梅说,土陶泥项链和挂件很受游客的喜爱。下一步,她打算继续以泥塑的形式对家乡风情进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互助土族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