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海东移风易俗为群众“减”7个亿

2020-12-03 10:31:59 来源:海东日报社 点击:
本报讯(记者 李玉娇)“要高额彩礼,丫头嫁过去还是丫头的负担,还不如少要点礼金让小两口好好过日子……”今年4月,为给女儿操办婚事,原本想好好“风光”一把的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峡门镇康杨村村民孙来有,被村干部和村上红白理事会的成员泼了一盆“冷水”,最后只摆了六桌简单的喜宴,原本12万元的彩礼,退回了4万元,还有1万元作为女儿的陪嫁。

“多亏了村干部和红白理事会的政策宣讲,让我从心底改变了以往的旧观念和旧思想。”孙来有说,操办完女儿的婚事,村里人不仅没有说自己小气,反而纷纷点赞,自己竟成了村里带头移风易俗的典型。

像孙来有这样的例子,在海东还有很多。近年来,海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移风易俗建设工作,以减轻农民潜在负担、保持社会稳定为落脚点,在全市范围广泛开展了“推进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专项行动,据不完全统计,移风易俗已为群众节约开支达7.87亿元。

2018年起,海东市坚持把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摆上重要议程,深入推进移风易俗调研工作,并将已有的经验和做法总结、提炼,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以法治方式推动移风易俗。

今年7月,海东市出台全国首部移风易俗地方性法规《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积极探索群众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团体跟进“三方合力”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齐抓工作模式,不断健全市、县、乡、村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为树立社会文明新风尚、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法治基础,具有重大时代意义。

《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立足海东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考虑各县区经济社会、风土人情、民族习惯等因素,对“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俭办”等带有一定普遍性的事项概括性设定。规定以村(居)民会议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方式,对群众普遍关注的彩礼金额、红白事项办理规模、天数、礼金等,确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和群众意愿的具体标准。通过发挥基层组织和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作用,建立村(居)民个人和家庭诚信档案等措施,实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推动社会文明建设。

经过综合治理,全市红白事盲目攀比、大操大办、天价彩礼、迷信活动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村民红白事操办支出大幅下降。期间,平安区古城回族乡扎门村87岁老党员金存喜的葬礼在村内举行,村红白理事会成员第一时间到达老党员的家中慰问家人,并与家属共同商量老党员的丧事如何从简办理。在红白理事会的引导下,该名老党员的丧事严格坚持厉行节约、节俭吊唁的原则,一改以往大操大办的习俗,只为前来吊唁的亲属准备了一碗“熬饭”,其余帮忙的村民庄员则是最简单的“青海老八盘”,礼金也降至直系亲属200元,庄员朋友100元,烟酒均按平安区移风易俗相关标准执行,同时取消了请“老师傅”念经、请“丧葬先生”主持等规程,整个丧事办得节俭节约、有序有礼。目前,全市农村集体婚礼、旅行结婚和丧期缩短、丧仪简办等红白事新风已逐步成为一种好习俗、新风尚,有效防止了群众因婚丧嫁娶致贫返贫,移风易俗专项行动的效果显现。

截至目前,海东市92%的行政村(社区)已制定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节庆勤俭等社会文明新风尚蔚然成风。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