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藏在地方戏曲脸谱里的非遗技艺

2022-01-25 10:30:30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李晓娟 摄影报道

全脸涂黑的“报子”、白里透红的“胖婆娘”、德高望重的“灯官老爷”……在河湟文化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社火中各“角儿”脸上不同的妆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所扮演角色最重要的记忆点之一。因此,脸谱化妆在社火和戏曲表演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日,走进位于海东市平安区平安镇大路村的艺馨创意园,看到仿古式的建筑风格与现代化的装修风格有机结合。院子里,一座古色古香的戏台和几张木质座椅占据了院子的“半壁江山”。左边的一排住房,既是乃东红家族开创地方戏曲脸谱事业的“根据地”,又是全家人的住宅。

乃东红是甘肃人,是国家二级演员,于去年正式成为海东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曲脸谱代表性传承人。

对戏曲的热爱伴随了乃东红半生。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乃东红到平安区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时,发现河湟大地戏曲爱好者众多,文化氛围浓厚,便举家搬迁到了这里,并创办艺馨创意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为传承弘扬地方戏曲文化艺术而打造了一家河湟戏曲传承体验基地。

背井离乡,到人生地不熟的地界传播戏曲文化艺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乃东红却干得有滋有味。这几年,为了让河湟大地上的戏曲文化艺术传播越来越广,乃东红让地方戏曲文化艺术从体验开始,传播到更广的区域,传播给更多的人,在兼具体验和传承功能的戏曲文化基地里,各式戏曲服装和墙上各色的艺术照片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们想先从学生开始,让小孩子爱上戏曲艺术。”乃东红说,因为大家都爱美的东西,特别是学生,他们已经有了美的意识。这几年,乃东红经常组织周边村庄的学生到创意园,也经常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给学生化妆,穿戏服,还给他们拍下照片,一场体验,让戏曲文化在幼小的心里扎下了根。

这两年,随着前来基地体验和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乃东红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以前眉户戏还没被列入戏曲的名目里面,只能算是地方曲艺,现在列入以后,希望大家能够对地方戏曲脸谱艺术重视起来。”乃东红表示,据她了解,在河湟大地流行百余年的社火中,化妆占据的地位不高,但却很重要,社火的化妆手法也相对粗糙,没有专业的化妆团队。

虽然知道一人的力量有限,但乃东红始终愿意将自己的一份力量挥洒在这片热土上。这些年来,乃东红还将地方戏曲脸谱艺术原原本本地传给了自己的儿媳张俊和海东的许多戏曲爱好者。

“地方戏曲脸谱的化妆很慢,最快的也要一个多小时,我们如果今天要演出,提前4小时就要开始准备。”拿起粉扑,乃东红一边扑粉一边说,戏曲的妆容在底色配色上就不一样,更讲求层次感。一层层上粉、一次次描眉,如若扮演的是少女,就要粉嫩一点,底妆就要淡一些,呈玫红色,如若是上了年纪的妇女,妆就要浓一些,底色稍暗一些,如若是老旦,就要化的苍老一些……一个多小时后,一个旦角妆就算是化完了。但这只是完成戏曲人物打造的第一步。

化完妆容的乃东红开始了地方戏曲脸谱的第二步工作——“包头”,这是戏曲脸谱里面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贴片”“大柳”“小柳”“网子”齐上阵,装上发髻,理好头饰,换好衣服,小步踱走,轻声细唱,一个宛如重生的“秦香莲”立在面前。

成为市级非遗传承人并不是乃东红的最终目的。在乃东红看来,地方戏曲脸谱很美,美的东西就应该让更多人知道,更多人传承和发扬。“我现在主要就是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直播,讲授地方戏曲脸谱的化妆技巧,有时也会教秦腔的表演艺术。”乃东红说,除此之外,她还将把地方戏曲脸谱的图片和视频整理出来,让更多人看到应该怎么通过化妆塑造一个角色。

九年时间里,乃东红把河湟大地当成了家乡,为这里的群众普及地方戏曲脸谱艺术,给前来体验的学生和家长普及历史文化和戏曲文化,让戏曲爱好者体验戏曲魅力。每年夏天,乃东红还会在院子里办演出,承接文体局的一些戏曲相关的培训项目,冬天,就会到各个村庄给社火团队化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乃东红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每年都有一些看似不大的收获,却悄无声息中为河湟大地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更是让地方戏曲一步步走向了正规化。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