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松多:华锐藏族的美丽家园

2020-02-17 09:27:34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踏足深山寻秀色,山路断处藏美景。姹紫嫣红竞开放,满山杜鹃惹人爱”。 在湟水以北、河西以东有一支独特的民族,被誉为英雄的部落,也是白牦牛的故乡。这就是四大藏族分支中安多藏族的一个支系——华锐藏族。他们就聚集在互助土族自治县松多藏族乡松多村,这里的藏族群众至今还保留和传承着古老而优秀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因此,松多村被誉为“华锐地秘境、藏文化宝库”。

不一样的藏族情怀

松多村地处互助县松多乡东北部,距乡政府6公里,距县城42公里,属半浅半脑山地区,是一个由土、藏、汉等三个民族聚居而成的地方。松多是华锐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也是华锐传统民俗文化的核心区,是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华锐这个名字的来由,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一说是:相传在远古时期,在阿尼玛卿雪山脚下生活着两兄弟,哥哥“阿秀”和弟弟“华秀”,分别是两个部落的首领。后来,由于南方部落北上,华秀和阿秀先后离开自己的牧场。“阿秀”带着部众迁徙到了现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祁连县境内,人们将他所属的领地和部众称作“阿柔”。弟弟华秀带领部众迁徙到今华锐地区,他的属地和部众被称作“华锐”。

另一种说法认为:早在吐蕃王朝松赞干布和赤松德赞时期,曾先后向唐蕃边境今华锐藏区派驻守军。而今天的华锐藏族就是当时戍守边关将士的后裔。因当时吐蕃军队强悍尚武、骁勇善战,因此被冠以“英雄的部落”,“华锐”因此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走进华锐藏族人家,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大山深处不一样的藏族情怀。松多人崇尚白色,尤其是白羊毛成为他们表达敬意与祝福吉祥的载体。走进藏族人家,随处可见平时用白羊毛缠绕的物件。如,熬茶用的茶壶的手柄上,炕桌的腿上,衣柜的把手上等。特别是在走亲访友所带礼品,如酒瓶、砖茶、礼品盒上也都缠绕着白色的羊毛。

华锐藏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和审美观念以及服饰制作技艺。华锐藏族服饰,一般有便装和节日装、冬装和夏装、男装和女装之分。夏天一般穿布制夹长袍或白褐衫,脚穿皮靴或便鞋,头戴礼帽;冬天穿白板皮袄和搭面皮袄,头戴狐皮帽、金边帽或“四片瓦”帽,脚穿皮靴或褐腰皮棉鞋。老年装一般在皮袄上用黑或蓝布做面,用白或黑皮做领。在喜庆佳节时,穿用绸缎、毛料、紫白氆氇等原料缝制的长袍,其大领、袖口、下摆镶有织锦水獭皮、豹皮等边饰,系上五彩腰带,拖出右袖。

华锐藏族服饰是藏族服饰体系中较有特色的一部分。与传统藏族服饰相比较,华锐藏族服饰在其形制制作工艺审美趣味上保持了传统藏服同源性的同时,也展现出极强的地域性特色。华锐藏族服饰工艺更是多元文化在长久历史沿革下碰撞融合的具体体现,更是民族工艺中的优秀产物。

杜鹃花开“蝶”自来

“松多”为藏语音译,指三个岔路的交汇之处。而松多村就处在一条狭长的山沟里,两边的山峰雄伟壮观、峰恋叠嶂,山坡上松树成荫、柏树参天,更美的是这里有一片天然的万亩杜鹃花。夏天来临,怒放的杜鹃花,红似烈火,漫山遍野火红一片。村民们说从祖辈开始它就存在,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深爱这片花海,并且世世代代呵护着这片上天赐予他们的美景。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如此的美景必然招来了游客,游客也用手机记录了这片美景,并发到网上和朋友圈,没两天更多的游客便蜂拥而至,打破了乡村原有的静谧,更多的是熙攘的人群和嘈杂的汽笛声。随之问题出现了,赏花者走后村里的河滩、道路、花海一片狼藉。更有许多游客将一些花和土挖走,造成了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但是,游客来了之后,明显拉动了当地的消费,村民做的酸奶、凉面被抢购一空,很多在家的妇女都赚上了钱。就是这样一个“突发事件”,启发了当地干部群众依靠风景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的想法。经过村“两委”和群众的思考,大家认为:乡村旅游可以搞,前提必须是不破坏生态环境。随即,旅游路线如何规划,游人来了如何组织管理,餐饮服务如何提供,怎样防止游客携带花、土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摆在了众人面前。很快,大家便达成共识——去学习、借鉴,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抓住了发展的机会。

在考察学习后,村干部们确定了松多村借杜鹃花海发展乡村经济的思路,这几年,松多村实施了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通信网络、安全饮水、农电网改造、道路硬化、河道涵洞建设、环境卫生集中连片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发展到户产业项目、贫困户生态公益性岗位纳入、低保兜底等政策性扶持措施,村民任公益性岗位,尤其是护林员的数量大幅增加至200多人。目前,村里对参与景区管护工作的村民进行培训,也给首批三家建设“藏家乐”的村民提供必要的硬件及技术支持,还修建了近10公里的人行栈道。行人在栈道上通行,避免破坏沿途花草,小型车出入景区都须经过值守护林员的检查,以防携带花、土,禁止在林区内生火或随地野餐……用多种手段防止游人破坏环境。截至2019年,松多村景区仍未完全开放,不过前期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推进。在制度不断健全,人员逐渐专业,设施持续完善的背景下,我们相信,松多村人必能依托这片天赐的万亩杜鹃花海,走出一条保护好“绿水青山”,也能收获“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

哈达献出和睦情

作为一个汉、藏、土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松多在民族团结方面成绩卓然。历来这里的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如兄弟。这里的藏族不但会说藏语,还会说土语,土族会说土语的同时也会讲藏语,他们之间没有任何交流上的障碍,并且对对方的生活习俗了如指掌,相敬如宾,红白喜事等方面都相互走动、帮忙。哈达是藏族群众表达敬意的最好物品,松多的土族、汉族群众在长期的交往中也渐渐融入藏族的风俗中,平时也将哈达作为吉祥的馈赠物,哈达在这里是和平与团结的化身,让这里的各族群众在这片土地上亲密无间地生活着。

近年来,松多乡注重挖掘和整理民族民间文化,并利用藏历年文化活动、文化艺术节等平台,引导和组织当地各族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展演和传承原生态民族歌舞。使这里的各族同胞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人更亲心更近,民族团结情更浓。(时报记者 张毓顺 搜集整理 部分来自《青海日报》)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