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土楼山:闹市中的静地

2020-12-15 16:06:41 来源:海东日报社 点击:

□王伟章

土楼山,西宁当地人称之为北山。因崖形如楼,洞形奇特而得名。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湟水又东,经土楼南,楼北依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楼下有神祠,雕墙故壁存焉。”这是古籍中最早对土楼山的描述。或许西宁缺少人文景致,而土楼山无论山门、楼阁、祠庙、道洞,其楹联之数量、质量,胜于它处。我自幼受父亲影响,喜欢楹联写景状物,羡慕题联者诉情于景,把酒临风的潇洒,故每登土楼山,读联、记联、作联,也胡诌几句:古寺巍峨半悬空,绝壁云绕天梯通。楼台亭阁支细木,多少游人叹巧工。这曾是我记忆中最惬意的事情。

此山第一是险。山岩间夹有体量极大的石膏、芒硝矿物,软硬相间,层次分明,软层向里凹进,风化形成大小不等的洞穴,硬层向外凸起,犹如屋檐,岩层凹凸有致,尤其是突兀于群山之前的,远望形若楼阁之势。大自然无疑是最好的设计师,只寥寥几笔,就将土楼山描画的险峻挺拔。而由水泥砌筑成的阶梯,犹如一把利剑 ,斜挎在郁郁葱葱的山腰部,被青草绿植灌木包围着,与土楼融为一体,彰显出无我其谁的霸气。

第二为悬。土楼山上庙宇成挂壁状态,凌空构架于悬崖峭壁之上,远视如凌云欲飞,登临有“足底悬崖恐欲崩”之感,更有独立崖体陡然突出,高数百米拔地而起,形成露天金刚,似从崖壁闪出,称为“闪佛”。“闪佛”可谓天下第一天然立佛。其躯体、头脸、甚至五官依稀可辨,闪佛独悬在空中,如佛陀站在空中,俯视大地,给人极为庄严和险与悬的感觉。中国有七座悬空寺,我知道的有山西恒山、河北苍岩山、陕西榆林、河南淇县朝阳、浙江建德大慈岩、云南西山悬空寺。土楼山位列其中,可见其在名山大川中地位非同一般。

第三为奇。历代僧俗在峭壁断崖间自西向东依次凿有“九窟十八洞”,大者十多米深,小者三五米深。殿中有洞,洞中套洞。建筑参差不齐、错落有致,有些山洞因为时间太久,风化而被山体淹没。其最多时,更达99个。洞窟内绘有从北魏至明清历代精美壁画,媲美敦煌壁画,故有西平莫高窟之称。旧时,为躲避兵灾,许多人栖身在洞窟中,烧火做饭,壁画自然剥落,更是十不存一,但从这些仅存的壁画也能窥见北魏时的雍容大气,保存至今,仍色彩绚丽,令人拍案称奇。

第四为巧。悬空寺以木质结构为主,这体现了立木之巧。利用峭壁之自然状态,依照力学原理,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紧连。纵观寺观建筑布局,所有楼阁都只有十数根长短不一的细木柱支撑,形如“危楼”,且“天梯石栈相勾连”。最妙处人可以从一段凌空的栈桥上直接进入到露天金刚的头部,可以从头部东侧复出。这真应了佛顶禅洞上的那副楹联:悟来大道无多事,勘破禅机总是空。佛首“开顶”“悟空”,此为胜过其他悬空寺处。

第五自然是和。土楼山东汉初为祠,东晋佛教兴盛为庙,解放前后被道教协会接管为观,故今称之为土楼观。历代修建,逐成建筑鳞次栉比,儒释道合一的建筑群,“九窟十八洞”中僧洞通道洞,城隍依吕祖,地藏近三清,真是一个佛道互通的辉煌世界。史载,章和二年(公元88元),汉章帝派护羌校尉,以加强对羌人的管理。护羌校尉邓训经营河湟,深得民心。邓训病逝,汉羌民众怀念邓训的仁德,在土楼山上立“神祠”,奉为城隍,此为羌汉民族之和。鲜卑建南凉国,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春天,法显大师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法师等由长安出发,经 “乾归国”(西秦)和“耨檀国”(南凉乐都),驻足土楼山,然后由西宁北上至张掖。南凉“建学校,开庠序,选耆德硕儒以教胄子”,儒释繁盛。到唃厮啰时期,更是成为藏传佛教后弘期重要的修法场所。唃厮啰以佛教权威整合吐蕃诸部,将河湟地区的宗教文化事业推到了巅峰。明代汉族大规模进入青海河湟地区从事屯田或戍守,培植了汉传佛教及道教的发展,作为宗教重镇,僧道和谐,香火鼎盛,最终造就了今日西王母殿、灵官殿、玄女宫、城隍殿、三清殿、魁星阁、玉隍阁、斋堂比邻而居,楹联连珠,延续至今,儒释道各分秋色的奇观。

《老子》第二章中写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和”是天地的法则。自然环境讲“和”,万物共生共荣;人际关系讲“和”,大家和睦相处;吃饭做菜讲“和”,营养均衡,滋味调和;修身养性讲“和”,不焦不躁,心情怡和。心要和,气要和,爱要和,力要和。土楼山所形成的九州隆享祀,三教尽皈依格局,正承继了一个“宗教之和”,世间万物之调和。有一个词,叫和佛,就是拜佛。和,和南。佛门称稽首、敬礼为和南。故有和佛就有稽首、敬化、度我之意。

“从今日后,前人若坐若立住,身口、心。身者,前人若坐若立住,头面礼足,是名身。口者,若前人远遥,合掌低头,作是言和南,是名口。若以背去,应合掌作敬,是名心恭敬。若见上座来,不起迎和南恭敬者,越毗尼罪。”和睦相处,因和而佛道共立,因和而建筑成群,故能得到历代人们慕名朝拜。

明万历西宁卫兵备副使得龙膺所作《赠天竺比邱梵名娑羯延主北禅古刹十六韵》记述了两印度重要僧人在土楼山修行的事迹,可谓和在土楼山最绝妙的一笔。二人,一个叫冷克卜里,一个叫独哇加句, 他们“简默持戒律”“足迹遍中国诸名山。”驻留此地,盖土楼山“和南”,各民族和睦所吸引。龙膺称赞他们“深目黧皮,卷髯长发,而臂有印如花,胸有毫毛数寸,真佛子也”,看来,他们修德很高,并非梵文和尚的一个和字所能解读的。和尚本是一个尊称,想来,要想做一名佛家谦和至上的修行者,不仅参悟大乘,更需深悟中国之“和”。人心境界远,菩提本悠然。和在这里就是我们常讲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菩提境界。

土楼山集人山之和、山水之和、宗教之和、古今之和、中西之和,故“和”可称此山之灵魄。故每登临土楼山,常有衣袂飘飘的冷克卜里、独哇加句二人从身边飘过,更有“拥禅意,顾繁华,浅云淡盈舞,曼妙挥轻纱。轻携清风韵,醉卧彩虹间”的冲动。吟哦土楼山文昌宫联:水月尽文章,会心时原不在远;星云灿魁斗,钟灵处定非偶然。看树木葱茏中的楹联,心中须弥间便生成“舒卷墨流芳,芳华漫阑珊”的无上妙意。土楼山,可谓闹市中的静地。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