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海东大庄有着怎样的精彩

2021-01-12 10:01:34 来源:海东日报社 点击:
□本报记者 祁国忠

“你家在哪里?”

“海东大庄。”

“哪里的大庄?”

……

在海东,经常会遇到这种看似尴尬的聊天场景。提出“哪里的大庄”这个问题的,往往是对海东较为了解的人。而回答的一方也必定会不厌其烦地解释,说出具体是哪个大庄。

海东,因地处青海湖东部而得名,黄河、湟水河和大通河流经海东,不仅为海东留下了肥沃的土地、优美的风景,更孕育了河湟沿岸1587个行政村及灿烂的文化。当你来到海东时,除了美丽的景色外,或许会被海东的村名所困惑。了解海东的人可能都知道,在海东有着许多名为 “大庄”的地方,或乡镇,或行政村,或自然村。

这就不难理解上文中的对话了。那么,海东到底有多少个“大庄”,它们都有怎样的故事呢?

大庄很大

据记者统计,在海东共有1个乡和14个行政村都以“大庄”命名。它们分别是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庄乡、大庄乡大庄村、满坪镇大庄村、杏儿藏族乡大庄村、核桃庄乡大庄村,乐都区共和乡大庄村、达拉土族乡大庄村,互助土族自治县塘川镇大庄村、东山乡大庄村、东和乡大庄村、东沟乡大庄村、蔡家堡乡大庄一村、大庄二村,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大庄村、清水乡大庄村。除了以上乡(镇)和行政村之外,还有一些自然村也被称作“大庄”。

从“大庄”所分布的地区不难看出,它是一个不分民族,不分地区普遍存在的地名。正因如此,“大庄”这个地名有了一层特殊的含义。

“大庄”从字面可理解为在周围小村子中较大的村庄,而这个“大”可具体到人口多和村域面积广。大庄的含义,真如字面理解吗?对此,记者进行了一番求证。

循化县查汗都斯乡大庄村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地处循化西端黄河南岸谷地,该乡辖17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72个合作社,共4584户17990人,而下辖的大庄村位于该乡中部,全村共有560户2846人,是该乡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纯撒拉族行政村。

而循化县另一个大庄村也有着同样的特性。清水乡大庄村位于清水乡东部,距乡政府25公里,辖4个社,共556户2253人,是该乡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纯撒拉族行政村。

互助土族自治县是海东市大庄村最多的县。东沟乡位于互助县东北部,东接丹麻镇,西连威远镇与东和乡,北靠祁连山支脉达坂山,南临东山乡。全乡共有16个行政村,共5370户21303人。下辖的大庄村共606户2607人,是该乡人口最多的行政村。

东和乡位于互助县北部,位于祁连山支脉——达坂山南麓,距县城威远镇12公里,东接东沟乡,北靠达板山,南通威远镇,西北连林川乡,是通往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门户。全乡辖17个行政村,共4760户17826人,下辖大庄村现有508户2083人,是该乡人口最多的行政村。

塘川镇位于互助县南部,北邻威远镇,南与西宁市韵家口镇接壤,东北与东山乡毗邻,西靠西山乡。该镇辖28个行政村,共11725户43564人,全村农户共570户2168人,是该镇的大村之一。

在互助县,最特殊的大庄村在蔡家堡乡。该乡地处互助县西南部,东邻塘川镇,南望西宁市,西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接壤,北接西山乡,距县城威远镇约21公里,下辖13个行政村,共2526户8324人。说特殊,是因为该乡有两个大庄村,为了区分这两个“大庄”,分别命名为大庄一村和大庄二村。大庄一村共有258户941人,大庄二村共有148户502人。如果单说其中的一个大庄村,不论村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都算不上是该乡的大村,但如果将这两个村的人口和面积合二为一,那么这个大庄也符合在该乡人口最多和面积最大的特点。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核桃庄乡地处民和县境中北部,东与巴州镇毗连,南与西沟乡为邻,西南、西和西北与李二堡、松树两乡接壤,东北邻川口镇,距离县城川口镇7公里。该乡下辖12个行政村,共有3530户14969人,其中下辖的大庄村共488户2222人,是该乡人口最多的行政村。

大庄乡地处民和县境中东部,它东邻甘肃省永靖县新寺乡,南连转导乡、马营镇,西、西北和北与总堡、隆治两乡接壤,距县城东南60公里,全乡共2692户15002人,其中下辖的大庄村是乡政府所在地,共有375户1684人,是该乡人口最多的行政村。

上述这些“大庄”都符合“大”的特点,但是随着了解的深入,记者发现,不是所有的大庄都很“大”。比如,民和县满坪镇下辖1个社区和15个行政村, 共19553人,其中,下辖的大庄村共有390户860人;民和县杏儿乡共有7个行政村,总人口4200人,其中下辖的大庄村450人;乐都区共和乡共有16个行政村,2789户8677人,其中大庄村222户793人;乐都区达拉土族乡2738户9276人,其中大庄村65户264人。这些大庄村都算不上是所在乡(镇)的“大”村。

为什么会存在“大庄不大”的现象呢?想找到答案其实并不难。

首先,“大庄”这个村名绝不是人们胡编乱造而来,而是有一定依据的。村名是代表聚落实体的一种语言符号,同时也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村民在和外界交往中,对村庄需有明确的指称,村民或外村人常常根据村庄的特点来区分与其他村庄的不同,口口相传,久而久之便成为地名。而“大庄”正是因为“大”这个特点而被命名。

其次,村庄人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前生产力落后,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大家都必须参加农业生产,后来生产力提高了,即使少一些人进行农业生产也能满足生存需要,当地农民就自然而然开始走出农村转变为工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城镇人口增加,农村人口减少,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而记者了解的村庄人口数量都是近期的最新数据,这些村庄都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在这几百年的变迁中,人口数量变少也就不足为奇了。

循化县清水乡大庄村的篱笆楼

大庄很老

除了地理意义上的“大”,海东的这些“大庄”还是极富内涵的地方。

由循化县城往西,驱车约半个小时,便进入了沃野绵延、绿树环抱的查汗都斯乡大庄村。这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村是循化“撒拉八工”(工,撒拉语,原意为城池,后演变为乡镇之意)之查汗都斯工最早的村落之一,也是撒拉族八个“吾吉”之一(撒拉语称“吾吉日目”,意即边缘之村落)。

远观大庄村,完全包裹在层层叠叠的各色树木当中,山往哪里走,树往哪里跟,有一种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的感觉。村中的民居依势而建,那些高高的土楼,怀旧的大门,斑驳的土墙,还有那些世纪老人般的古榆树总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这里有历史悠久的牙子山卡约文化和马家窑文化遗址。700多年前,撒拉族先民就已经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自己的农耕文明。

大庄村是循化县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村,在这块土地上,从不乏热血男儿、志士仁人。这里,传承延续的赞歌代代不绝,有撒拉族群众秘密保护西路红军战士的感人故事;有为国捐躯的抗日烈士的英雄事迹;还有王震司令的大军强渡黄河时老百姓奋勇支前的先进典型。这里,积淀着深厚浓郁的人文底蕴,是远近闻名的团结村、和谐村、文明村、文化村。

循化县清水乡大庄村,是撒拉族的发祥地之一,黄河在这里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并留下一个狐跳崖,丹霞掩映中,一座座篱笆楼至今仍诉说着那一段可歌可泣的民族史。

位于黄河南岸台地的大庄村依山傍水,村民就地取材,利用周边充裕的林木河石,从元代开始就建起篱笆楼、篱笆磨,至明末清初,已建成八大巷区规模的篱笆楼建筑群。这些篱笆楼至今三五成群,或相互对峙,或星罗棋布于村间道巷两侧。

沿大庄村南行,就到了久负盛名、有着高原“西双版纳”之称的孟达自然保护区,孟达天池就藏在山巅。孟达,撒拉语称为“切子”,意为柴集。最早是撒拉族人取柴的地方。孟达山原始森林给大庄篱笆楼的建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篱笆楼用材多采用青海云杉,楼体木结构多为穿斗式梁柱架,29根巨柱布列成网,纵梁九横檩,双条檐檩,两间通檩,密排椽体,以松木薄板条铺成鳞形。楼底屋围面以花岗石混草泥砌成围墙,房间正面设置户枢单扇板门,分间隔墙和正面墙,地腰部用石泥混合砌墙,再编成细条篱笆墙,笆条材料多取于山林杂木。二层围墙也是篱笆墙,上抹黑土草泥,再抹白土泥,用材轻便,造型牢固,美观而又朴实。篱笆楼是撒拉人智慧的结晶,在青海的其他地方几乎找不到这种建筑的影子。2008年6月,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村中的清真寺,是撒拉族地区始建最早的清真寺之一,始建于1480年,迄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初建时建筑用材取于附近1公里的原始森林,砖瓦构件就地建窑烧制。在清朝年间曾4次重建扩建礼拜殿前廊、唤礼楼、南配房、拱北等建筑。这座古老而完整的古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结构独特,雕梁画栋,设计灵巧,砖木雕饰工艺精致,独具匠心。全寺由礼拜殿、唤礼楼、南北配房、两座牌坊门、影壁、拱北、沐浴室等建筑组成,是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和浓厚的伊斯兰特色融为一体的建筑风貌。

大庄村海拔1880米左右,阳光充裕,气候温暖,四季分明,这里瓜果飘香,薄皮核桃更是远近闻名,百年以上树龄的核桃树就有75棵。最让人惦记的还是这里的美食,撒拉族干炒面片、雀舌面、羊背子、肉分子……都会让你看了流口水。

互助县东沟乡大庄村是土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卡约文化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至今已在大庄村发现了数个青铜器时期遗址,不仅挖掘出陶器,还挖出了三件石器。当然,还有鹿角、兽骨等。虽然距互助县城不到10公里,却静若世外桃源。树林、河流、农田、雪山,都是吸引人们来到这里的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遍布在平川和山沟里的一百零八眼神泉,当地人统称它们为“黑泉”。

穿梭在茂密的云杉林中,看见大小不一的泉眼,你会逐渐明白树林和黑泉相互依存的道理:泉水养育村民,村民植下树木,树木涵养水源,循环往复,互相依存,缺一不可。正如大江大河的源头都同样毫不起眼一样,这就是大庄村饮用水源不竭的秘密所在。黑泉,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滋养着大庄及周边的土族群众。

之所以称为神话故事,肯定有神奇之处。大庄这处后来被称作黑泉的地方,成为了一片湿地,并且和拉东泉、拉麻官泉三条地下水喷涌而出形成的泉水汇聚成一条河,穿村而过。这条河便是大庄河,经过姚马村、韵家口,最后注入湟水河。检测记录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庄河的水流量特别大,在夏天河面足有50多米宽。当时没有桥,每到仲夏雨水丰沛时,河水暴涨,根本不能过河,河水甚至会把河岸两边的树木冲走。河里生活着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鱼,最大的有手掌般大小,最小的只有小拇指大。由此可见,这些泉水是多么丰沛。

最为神奇的是,黑泉的一个泉眼还有预测天气的“特异功能”,每到下雨前,这个泉眼的水就会变浑浊。因此,每当农历初一、初八、十五,全村男女老少都会在“神泉”前煨桑。

民和县大庄乡历史悠久,它原名西纳沟,居住西纳族,后因兵燹外迁;清同治末,清政府安置兰州回族移民于此,后更名大庄;民和建县前为碾伯县辖老鸦峡外西纳堡,建县后设大塘乡;1950年更名前进乡;1954年改称大庄乡;1956年成立大庄回族乡;1958年成立大庄公社;1984年恢复大庄回族乡;1985年改为大庄乡。

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冯骥才所说,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乡土情怀的称谓。而海东大庄也如千千万万个地名一样,用它最质朴的方式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互助县东沟乡大庄村

大庄很新

作为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地区,自精准扶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通过乡村旅游扶贫、拉面扶贫、劳务输出、发展种养殖等模式因地制宜,全面铺开,让“大庄”在列的村庄旧貌换了新颜。

在循化县查汗都斯乡大庄村,“红色党建,绿色产业” 的理念已成为当地发展的新思路,迈入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共融,古老记忆与未来憧憬贯穿的康庄大道。循化撒拉尔水镇旅游项目落户大庄村也恰逢其时,该项目是贯彻落实我省“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旅游发展战略的重要立足点,也是打造海东旅游新名片的重要一环。

而各级党委政府关注支持的“黄河彩篮”高原现代菜篮子产业园重点项目也位于大庄村,大庄村为全力打造“黄河彩篮”国家级驰名品牌贡献了自己热爱的土地。如今,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正以满腔的激情、昂扬的斗志、坚定的步伐迈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精品农业、智慧农业,打造融合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科技研发、示范推广和农产品检测为一体的现代设施农业的新纪元。

在互助县塘川镇大庄村,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实施。以净化庭院和公共道路、公共场所为基础,将垃圾清运至镇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彻底改变了该村脏、乱、差状况。同时,大力提倡和推广清洁能源,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目前,该村清洁能源普及率达100%。

在互助县东和乡大庄村,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文明家庭、和睦家庭、学习型家庭不断涌现。村民敬老、爱老意识明显增强,老人们愉快的安度晚年,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村里涌现出了许多“五星级文明户”。村民“创业奉献,爱家爱村”“邻里团结,尊老爱老”的良好风尚已经形成,呈现出火热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局面,到处洋溢着和谐、祥和、欢乐的气氛。

在互助县东沟乡大庄村,村民尝到了发展文旅产业的甜头。他们立足土族文化传承根底厚、非遗项目多的优势,瞄准城里人对传统馍馍的舌尖情怀,将土族传统馍馍确立为助农增收的重点培育产业,在县城、集镇和村内开设馍馍店铺18家,年销售总额达110余万元。并结合大庄村实际,以传承和保护土族特色文化遗产目标,以旅游为突破口,以发展特色景点、特色人文环境、特色自然生态风光为基础,大力发展特色民俗旅游产业。目前,大庄民俗生态文化旅游村项目正在建设当中。

循化县查汗都斯乡大庄村

互助县蔡家堡乡的大庄一村和大庄二村的马铃薯特色种植业初具规模。目前,正积极打造“北山洋芋”品牌,大力推广马铃薯全膜覆盖栽培技术,采取“支部引领、村民入股、合作经营”的模式,逐步形成了马铃薯种植、窖藏、加工、销售“一站式”服务,破解农户分散经营、不成规模、走不出产业化路子的问题。

在乐都区达拉土族乡大庄村,紫皮大蒜已成为村民们致富的香饽饽。该村改变传统种植结构,种植紫皮大蒜1100余亩。2020年,每亩实现收入6000元,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万 余元,为产业培育、巩固脱贫成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民和县大庄乡,玉米秸秆资源和牛羊养殖产业做到了完美结合。全乡牛存栏3万多头,羊存栏2.5万多只,养殖需要饲草,而村民自己种植的玉米恰好解决了饲草问题,也有效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为提高玉米秸秆加工利用率,提高牛羊出栏量,大庄乡还购置了小型粉草机,用于玉米秸秆粉碎。部分群众还购置玉米青贮机,让牛羊靠着青贮草料“过冬”。目前,该乡通过牛羊养殖,人均年收入达5754元。

如今,走进海东,处处都能感受到文明新风扑面而来。不用几步,就能看到村里的休闲广场,广场上不少老人正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诠释着新时代新农村的幸福生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