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塘川:一条流“蜜”的川

2022-09-06 09:11:54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文/雷春龙 图/王存海

当你从省城西宁前往互助土族自治县踏青访古时,必然要经过宽阔平坦的“长廊”塘川镇。这里,气候温和,适宜小麦、油菜、蚕豆、蔬菜等各类作物生长;这里,宁互高等级公路穿越全镇,交通便利;这里,石灰岩和石膏资源丰富,工业基础条件雄厚,建成了塘川工业区,建材、水泥等一批现代化加工企业初具规模,有“互助工业重镇”的美誉;这里,发源于东和、南门、东沟和林川的河流汇合后,有了自己的新名字——塘川河。

古往今来,川流不息的塘川河在这片土地上静静流淌,孕育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沃土。这里有龙头崖的真情守护,有大官树映照下的绿波万顷,有传统村落珍藏的美好记忆,有红色双树撑起的精神丰碑。暮春时节,这里草长莺飞,林林葱笼;盛夏七月,登山遥望塘川河两岸,豆花烂漫,油菜花泛滥出一片金色的海洋,各类果蔬清香阵阵。一位诗人曾赞道:“塘川,一条流‘蜜’的川。”发展中的塘川,成为了彩虹故乡的一颗明珠。

魅力塘川 岁月悠长

塘川镇属川水和浅山地区,属祁连山系的大阪山南支脉山岭之间的河谷地带,北高南底,地势开阔平坦,气候温暖、雨水适中。贯穿全境的塘川河为湟水支流,由北向南,流域面积较大,水资源比较丰富,镇域内还有塘川东渠、西渠两条灌区,灌溉便利,适宜发展设施农业。

在塘川河和温暖气候的滋养下,这里成了一片宜居宜业的宝地。这里的人们依河而居,形成的每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的独家故事,闪耀着先辈们奋斗的荣光和自豪。很多的村庄都是以堡、城、其和寨来命名,如总寨、陶家寨,雷家堡、甘家堡,上下山城和三其、五其。当然,这里的村庄更多的冠以姓氏来命名,如刘家村、汪家村、董家村。每一个名字里都有一个故事,尽管这些故事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行渐远,但是那份传承中的初心依旧纯朴而又悠长。

站在高羌村的土地上,仔细聆听,仿佛可以听到那个远古民族羌族牧马塘川的雄浑景象,还可以感受到历史风烟中长河落日圆的苍凉与风尘。

雷家堡村的那棵参天大柳树,大家都叫它“大官树”。相传,在明朝年间,有位过路的秀才路过那里,口渴难忍,讨得一碗清澈甘甜的水后无以回报,环顾四周后,就将车中的那根柳枝栽在那里后离开。这棵柳枝在多年的风雨中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后来,村民把它当做许愿树,在求取功名的路上,在它的枝叶间披红挂彩,以求学有所成。

从它旁边流过的水渠也因它的盛名而得到了一个清秀的名字——官沟。如今,这棵三四个人才能合围的“大官树”,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繁荣和富硕。从春天的百花齐放到夏天的碧波万顷;从秋天的瓜果飘香到冬天的万木苍凉;从贫穷落后到富裕小康;从二牛抬杠的刀耕火种到机器轰鸣的现代科技;从尘土飞扬的泥泞道路到平整干净的硬化道路……这些如同一段段回忆,轻轻地珍藏在它的眼眸里。

塘川如同一本厚重的书,借着浓郁的乡愁轻轻地打开,慢慢地品阅,恬静而又热烈。仿佛水湾村龙头崖前窑洞里的故事还在心头萦绕,在堡和寨的名字里,历史的风烟中仿佛听到了车轮滚滚,战马嘶鸣之声。

最浪漫的还是水湾村的名字,柔柔的、滑滑的,好似带你到了那片江南水乡般的烟雨朦胧之灵秀。在梦里,和着地里蛙声一片的欢乐中,在平缓的水湾处的草丛中捉住了迅捷的对虾。

驻足塘川的星空下,在村名里的字意与口口相传的诠释里,用最动情的故事拼凑着那些远去的回忆,在城与堡、堡与寨间,湾与沟、姓与名间,讲述着村庄里曾经的曾经,憧憬着灿烂的未来。在曾经的历史长河里,每个村庄的故事很多,灿若繁星……

春之塘川 多姿多彩

塘川海拔低,气温回暖快,因此春天来得也早,三月的塘川春上树梢,烟波浩渺间绿色如同炊烟一样袅袅飘散,在这个温暖湿润的季节总会给你一份丰韵多姿的柔情之美。

无论信步于田间地头,还是驻足于村头路畔,一层层的绿让人陶醉,一波波的花让人眼花缭乱,一缕缕的芳香让人心弛神往。小雨后的清晨,薄雾会萦绕住小山村,万千思绪就会被这层层叠叠的薄雾抚慰得愈发朦胧。借着那缕袅袅炊烟,定神凝视四周,水天一色,淡绿色中浮现出一种柔和之美。觅食的鸟儿开始在山林中穿梭,那群聚拢在一起的,正在愉悦地诉说着自己的小欢喜。

塘川水乡里的春天没有脑山的银装素裹,倒有一份江南湿润的清爽之韵。时令进入春季后,为了渲染春天的寒冷,雪花不时会在空中飘舞,风开始吹奏着自己单调的音符,雪花在那缕紧张的风后,或借着朦胧的月光,依着那张深沉的天幕,开始动情地弹落藏了许久的衷肠,斑斑点点摇摇曳曳地与大地母亲相拥而眠。在这片塘川河滋润下的山水间,无数个春夏秋冬的轮回里,那份因雪而落的恋情深深地埋进了心底的那个圣洁的家园,偶尔间轻轻地打开,尤如一坛陈年的老酒,散发着独有的芳香,依然会令人陶醉,那段氤氲的美好时光里的那份回忆,依然还是那样的多彩。

冬春交替之际,静静的塘川河流水哗哗,河岸两边的河滩间,低低的灌木错落有致地随风摇摆,一个个村庄里升起一缕缕炊烟。当脑山的雪花飘逸正盛时,塘川的春天早已来到。杏花开始吐蕊,白里透红的花瓣薄如蝉翼,在春风的吹拂下犹如千万只振翅欲飞的花蝴蝶。一株株名叫连翘的迎春花捧出自己金色的心愿,在温暖的春风里尽情舒展着自己等了一个冬天的欣喜。

最迷人的还是那一棵棵李树,花瓣碎碎的,一簇簇生在一起。在春天里,拥挤着,喧闹着,盛开着。枝头洁白浓烈,树下落雪万瓣。

当春天的脚步还未远去时,滋润着两岸村庄的塘川河谷里,绿茵如同奔流不息的河水蒸腾起的缕缕薄雾,悠悠飘渺,层层环绕。随后,一层层绿波好像一个个春天的集结号,从南到北不断演进。这时,田间地头里的小麦开始拔节,机播的株距整齐划一,横看生机盎然,竖看脉络清晰。油菜的叶子如同一个个圆形的绿伞,在这顶伞下,昆虫总动员的春天里,多少故事精彩上演,又有多少身影来去匆匆。

山水辉映 锦绣满川

甘二村是塘川发展中的一个缩影,在这里可以看到塘川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这个村子位于老爷山脚下,以前是同属于甘家堡,后来因为人口和户数的不断增加,甘家堡也一分为二,分别叫甘一村和甘二村。随着时光的流逝,人口的流动,重组和融合,现在甘二村的姓氏主要以王姓为主,还有甘姓、雷姓和其他姓氏作为补充。

走进甘二村,村东面是被当地人称为老爷山的山。这座山从县城威远镇一直延伸到省城西宁市境内,从它皱褶的山梁和山沟的迂回曲直里,时代与岁月的风尘相互叠加,装扮出每一个时代不同的期待。远望这座绵延百里的黄土构成的山峦,像极了一条蜿蜒舒展的巨龙,带给人们一份祥瑞和吉祥。沐浴在这份宁静里,山川多了一缕最美的灵秀,河流多了一波最柔的轻吟,草木多了一片最甜的葳蕤。

如果走进村庄的深处,在特有的川水腔调里,能真切地感受到别具风格的执着,也可以聆听到人们在新时代时最豪迈的梦想和追求。

站在老爷山的至高处,俯瞰村庄,一幅壮美的山村新画卷会映入你的眼帘。整齐的村落一字排开,二层小楼鳞次栉比,红砖白墙格外晃眼。那片曾经沟渠纵横的农田,经过统一流转,建成了风格统一的高标准温室大棚。在棚里,有香甜可口的草莓和四季常青的各类蔬菜。这些不仅供应省内市场,有些新品种还走出省外,远销广东等省。

如果你有余闲,在村里走走,每每遇见村里的人,总会被一缕幸福生活的浓厚氛围所感染。一个个老人慈祥的面容里,那一道道浸润了岁月的皱纹里的忧愁被新时代的静美时光所舒展,伴着清晨的阳光,悠然闲步于村头巷陌,三五成群,几个为伴,诉说着苦难后的辉煌,轻诉着再无太多挂念的温馨生活。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拿起七彩扇子,用情舞出最惬意的向往。

最能让你眼前一亮的是村里的青年人。他们借着各种惠农政策的东风,正在自己选定的致富路上昂首挺胸、阔步前进。在他们辛勤的劳作中,庭院窗明几净,室内装饰和谐温馨。余闲的时光里,青年妇女们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家政服务成了她们的“新宠”。

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引领下,全村所有建档立卡脱贫户在产业的强力扶持下如期实现了脱贫,正信心满满地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依托区位优势,涌现出了一大批以瓦工、装潢工为主的工匠队伍。这些人们凭借自己的技能,正成为强村富民的主力军。从土地流转到产业转移,全村群众各显神通,在自己奋斗的青春中,正在把一个个梦想变成现实。年轻的后生们正在学海中不断成长,每年有一大批莘莘学子走出校园,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材,为国家建设和家乡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

红色双树 熠熠生辉

“我要摘下五颗星,颗颗红星向光明,幸福不忘党恩情,句句赞歌在心底……”

不论是阳春三月,还是金秋八月,只要有空闲,塘川镇的双树村里就热闹非凡。村里的“红色曲艺队”为乡亲们表演节目,金色碰铃发出清脆的回响,二胡、板胡等乐器奏出活泼欢快的曲段,声琴“附和”的声音如叮咚流淌的山泉,一曲婉转悠扬的青海贤孝《五颗红星》,唱出了如今双树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双树村位于祁连山南麓,塘川河西岸,象山脚下。此地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初年,因明万历年间有两棵大榆树而得名双树。半个世纪前,随着全省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在双树村组建,这个解放前千疮百孔、贫穷落后的村庄终于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成为党领导下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阵地和党建高地。

自从那面党旗在双树村冉冉升起后,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走出了独具特色的脱贫致富之路,逐渐培育形成“奋勇争先,永不停步”的红色双树精神。在党的富民政策引领下,双树村党支部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创造了很多的“第一”和“最大”,在全县成立了第一个初级社、第一家规模最大的农村供销社、第一个由30辆大板车组成的运输队……这些灿若星光的成就里彰显着红色双树最饱满的发展力量。这一切,不仅是双树人的骄傲,更为被那股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浸润的这个村落感到自豪。

1982年,当时号称“倒蛋部队”的双树村农民自行车队,车把挂活鸡、后座捎鸡蛋,与双树“贩猪客”一起,冲破长期封闭的山门、打通城乡联系、活跃省城市场,成为当时宁互公路上拥护改革开放的急先锋;进入新世纪后,双树村创造性地提出“党建强村、产业兴村、技能富村、农业稳村”的新思路,坚持倡导勇闯市场,当起了技能型农民。以前靠苦力糊口的“倒蛋部队”和“贩猪客”,现在凭手艺吃饭,曾经的“站大脚”蜕变成泥瓦工、钢筋工、焊接工、装潢工、烹饪师“新五匠”。

双树村追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探寻双树村村民在传承红色基因过程中,依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发展设施农业,壮大集体经济,带着全村奔向乡村振兴道路,全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在持续增强。强化党支部引领,打造红色旅游,发展设施农业,壮大集体经济,输出产业工人,奋进的双树村已今非昔比。如今,党建已成为双树村发展的“红色引擎”,特色种植成为双树人增收的“致富密码”。

今天,我们不禁惊叹于先辈们那段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革命历程,惊叹于今天的双树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每个人甜蜜的笑容里,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从各行各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中,我们能真切地体会到群众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持续增强。

当夕阳西下,炊烟袅袅时,落日余晖里宁静的塘川河畔风景更为迷人。品阅塘川,一种岁月的幸福感在心底油然而生,多少红尘故事在春夏秋冬里零星飘落,多少平凡众生在眼前演绎着最美的精彩,那一个个村庄里的故事一次次令人回味和铭记。

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我们静待花开,最美的幸福表情定会溢满塘川,最美的甜蜜温暖着这片富裕的热土。在你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多少往事已经远去,多少故事正在开始。祝福你,愿塘川这条流“蜜”的川,明天更美好!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