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一河两赛”能否“启封”黄河祭祀文化

2022-09-19 09:36:01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王伟章

中国自古 就有祭河的传统

祭河在古代既是国家重典,亦是民间重要活动,其丰富的祭祀文化在国家礼制中占有重要位置,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竹书纪年》载:“洪水既平,归功于舜,将以天下禅之,乃洁斋修坛场于河、洛,择良日,率舜等升首山,遵河渚。”在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了一套集沈祭、舞祭、奏祭、酒祭等为一体的祭祀系统,明确河神的祭日是辛日,又称言日,祭祀地点有今水、吟、漳、斗等。周代是礼仪的完善时期,《周礼》《礼记》《仪礼》等礼书中着重讲到对先祖、天地的祭祀礼仪,名山、大川、海渎属于地祇。

秦统一六国后,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始皇定祭祀河渎之神于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并于公元前221年命祠官祭祀过河神,这应该是封建社会时期首次大规模的国家级祭河活动。

汉代,“重祠而敬祭”,五岳四渎的祭祀正式列入国家祀典,建河祠,设祠官,祭祀十分频繁,汉武帝“尤敬鬼神之祀”。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制诏太常:“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阙焉无祠。其令祠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祠江海雒水,祈为天下丰年焉,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

至唐代,唐玄宗开元礼,规定诸岳镇海渎每年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按此仪规定,对大河(黄河)和西海的祭祀,立秋日设坛遥祭或由京城派大员到同州府 (今陕西省大荔县)河渎庙,先祭大河后祭西海,此后成为定例。

青海祭河

有悠久的历史沿袭

“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入海流”……古诗描述黄河的辽阔高远意境,总能将人们的思绪引向源头。关于黄河的源头在哪儿?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河出昆仑”“导河积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黄河上游与青藏高原地区的探索愈加深入,直接拉近了黄河源头与青海的地理和文化距离。

围绕黄河源头,历代中央王朝到青海地区进行考察并进行国家性质祭祀活动。隋炀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平定吐谷浑,置河源郡。《旧唐书・吐谷浑传》载:“(李)靖等进至赤海,遇其天柱三部落,击大破之,遂历于河源……又达于柏梁,北望积石山,观河源之所出焉。”这是历史文献上明确记载有人到达河源地区并进行观览。

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刘元鼎奉使吐蕃,记录了河源出于紫山(阿尼玛卿山)的情况,是对黄河源头地区水文状况的最早记载。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派遣都实探求河源,这是历史上首次对河源有目的地的考察,其考察成果保存在潘昂霄所撰的《河源志》中。

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拉锡、舒兰等奉命考察河源,撰有《河源记》,并绘有《星宿河源图》。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以及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清廷更分派两批人员前往河源地区测量,其考察成果保存在清代的《皇舆全览图》《乾隆内府舆图》等著作和地图之中。这些文献从一个角度全面展示了中原王朝的地域扩展,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流,中央与地方政治文化互动的历史进程。寻源祭河在权力认同和族群认同的基础上,建构起了一个时代的信仰乃至利益的认同,成为国家信仰和国家宗教重要的组成部分。

“查河源发于昆仑,地隔遥边,人稀境僻,其流入内地之始,则在秦省之西宁地方,朕意此地特建庙宇,专祭河源之神,敬奉蒸尝,以答神贶。”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作为禹“导河积石”发生地,历代建有禹王庙,正如此,雍正年间选择在循化议修河源神庙。河源庙于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4月21日动工,至当年10月12日竣工,占地约20亩,建有殿阁、左右配庑、两门。大殿为望河楼,内塑禹像,姿以巡阅。清代河神祭祀被列入国家祀典,并在礼节、祭物、祭器等方面作了严格规定:“古称黄河之神,上通云汉,光启图书,礼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海,指的就是西海,即青海湖。青海湖祭海也是同时期在青海举行的重要的国家祭祀活动。雍正亲书《建庙记》《福佑安澜》的匾额和《御制祭文》,于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三月七日遣太常寺卿王符,致祭于河源寺庙。

当然,已知史料记载的国家公祭黄河的地点还有临晋(今陕西朝邑)、河中府(今山西蒲州)以及武陟嘉应观。宋代以来,在今河南滑县、温县、濮阳、偃师、兰考、睢县、延津,陕西韩城、佳县、吴堡,山西芮城、偏关,甘肃兰州、临夏、靖远,宁夏中卫,山东东阿,江苏沛县、淮安等地都有专门场所祭祀黄河。

重建黄河公祭

助力举办体育赛事

这些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恢复振兴,黄河流域不少地方举行了祭祀黄河的盛典。其中,大规模的有2012年在河南孟津举办的“黄河安澜祈福大典”和2017年在宁夏中卫举办的“黄河宫祭祀黄河大典”,其活动宗旨都是感恩黄河、礼赞黄河、祈福中华、人河共和。

临黄河而知中国,立河湟而晓天下。我想,若不了解边疆史,就无法了解人类文化史;不读懂祭祀史,也很难真正读懂黄河文化史。山川祭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体现和代表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观念体系、意识形态、道德规范,它调适着民众的身心,维系着群体的自我认同。公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后人对前人创造性劳动的极大尊重,是中华民族道德观的充分体现,它代表的文化空间更应该得到保护。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在维护稳定大局中,青海始终处于支持西藏、新疆繁荣稳定的战略后方。我们讲,祭河是在任何时期都代表着中央政府展示国家意志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是国家符号,举办国家祭祀活动将从一定程度上增强各民族对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其仪式将成为我们这个国家精神的延续。当然,黄河公祭不是只有传统祭祀典礼这一种形式,近年来青海省围绕黄河流域的自然禀赋,举办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国际赛事活动。比如,从2004年开始举办的循化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和贵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精英赛,是全国唯一在高海拔地区举办的公开水域游泳项目,也是世界海拔最高、最富挑战性的公开水域游泳赛事,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赛”。我们有必要对“一河两赛”提档升级,挖掘端午竞渡文化,开展祭河竞渡,以竞赛形式祭祀黄河,传播黄河精神,弘扬黄河文化。通过这种祭河活动,将赛事打造成为青海独具一格的生态文明旗帜。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