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中川:青山绿水与古老传说的交织

2022-10-18 10:29:40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李兰花

中川,地处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三川地区中部,以地形、地理位置得名。黄河从这里流过,以母乳般的河水滋润着这片土地,赋予她肥沃富庶、钟灵毓秀、神奇美丽,在富饶中蕴藏别样的风情,灵秀中镶嵌远古传说。

走进中川,清凌凌的黄河水让人心旷神怡、精神焕发;大禹故里的传说折射出华夏儿女勤劳勇敢、锲而不舍的治水精神;丹阳古城遗迹向人们诉说着一段护卫家园的久远传说;巴乔民俗博物馆,在凝固的农耕记忆里留住乡愁;“黄河彩篮”瓜果飘香,葡萄庄园让舌尖陶醉。灵秀中川,一个在古意与现代中透着诗意之美的地方。

禹王峡谷:青山绿水间镶嵌古老传说

中川乡位于民和县最南部黄河北岸,东邻甘肃省永靖县,南接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西与官亭镇接壤,北与甘沟乡、前河乡毗邻。居黄河中游,地处三川中部,以地形、地理位置命名,故名中川。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气候湿润,更引人注目的是那长约五公里,有着“小三峡”之美誉的禹王峡。

民和是黄河流域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 是黄河流经青海省的最后一个县。位于中川乡峡口村的禹王峡,则是黄河流经青海省的最后一道峡口。穿过禹王峡,黄河彻底告别青海,向东流入甘肃境内。踏进这块热土,到处都是先辈留存下来的古文化遗迹,禹王峡就是其中之一,留有大禹治水时的诸多痕迹和感人传说。

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导河积石,是自西而东循着黄河走势进行。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浮于积石,至于龙门”,大禹治水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小积石山,属积石山余脉,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小积石山北端被黄河拦腰切断,形成一条长约二十五公里的峡谷,这条峡谷叫积石峡,是黄河上游著名的峡谷,传说是大禹治水时开凿而形成的。积石山脉宛如苍龙卧地,拦截了滔滔黄河,在这里豁然裂出一条长缝,恰似天门中开,形成了长峡深谷,即禹王峡谷。峡谷中有禹王石、禹王宝座、禹王擂鼓台、大禹斩蛟崖等遗迹,大禹生活的地方还有禹王粮仓、禹王缸、禹王洞等。

禹王峡地处黄河流域,原先这里由于地域偏远加上两岸峭壁,交通极其不便,只有当地土著居民在此牧耕,鲜有旅游者足迹于此。直至20世纪末期黄河梯级开发,在峡谷地区建设电站水坝,使黄河水漫长,在峡谷上游形成了高原湖泊,湖中丹霞映水、水鸟成群,成了独特的高原风景旅游区,从而吸引了人们来此探幽。

禹王峡之美,美在山、美在水。峡内山谷险峻,悬崖绝壁,与清澈碧绿的黄河水构成了峡谷间的如画风景。两岸奇石嶙峋,风雨造就的丹山高耸入云,千姿百态,一池碧水沿河堤蜿蜒而卧,两岸山坡绿草如茵、山鸟鸣唱。若盛夏之时在湖泊乘小游艇穿梭于峡谷之间,曲曲折折,忽而宽阔如天地间相连,忽而又进入一线天,游艇驶过时,激起串串浪花在水面上回旋。河面上有许多鸥鸟翻飞,时而贴近水面,时而空中盘旋,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望眼两岸,奇石凸凹,风雨造就的丹霞地貌千姿百态。青山碧水、和风吹拂,让人仿佛畅游在长江三峡。

禹王峡之美,也美在其神奇故事和古迹遗址。这里有大禹治水留下的禹王宝座和禹王粮仓之传说,有禹王洞和神秘的史前岩画,还有藏传佛教铧尖寺。

站在禹王峡脚下仰望,坐落于半山腰的一座古塔坐东朝西,雄伟壮观,似乎在守望着奔腾的黄河和沿岸的三川大地。

禹王峡既有山水情美,又有古老传奇镶嵌,民族风情相融。黄河因在三川建坝而静卧了一汪碧波湖水,两岸丹霞,峻处寺幽,是一幅人文在自然奇观处添墨了的神奇仙境。

禹王峡峡谷势险雄奇,水上险象环生,黄河水告别禹王峡,便一路蜿蜒前行,浩浩荡荡向甘肃省流去。

黄河水的吟唱、峭壁的险峻、大禹治水的千古传奇、禹王祭祀台上见证风雨沧桑、待考古学界解开的古岩画,这些元素为禹王峡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也造就了禹王峡美丽如画的峡谷风景。

丹阳古城:万畴田禾中凭吊传奇故事

丹阳古城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寺沟峡盆地北部中心,黄河北岸第三台地前沿处的中川乡辛家村北黄土垣上,又称白土城或黑城。城内已成农田,但还能看出有一条南北向中轴大道。古城虽经数千年战祸灾变,风雨剥蚀,但至今仍巍然屹立,宽厚的城墙之上布满苔藓,远望呈黑色。因此,当地群众称其为黑城。

翻阅《民和土族史话》,关于丹阳古城的历史和传说在我眼前鲜活起来。东汉时期,曾在这里设白土县。据《北周地理志》载:“白土县汉安帝时置。”《水经注》载:“河水(黄河)又东经临津城北,白土城南。”《十三州志》载:“左南津西六十里,有白土城。城在大河北,而为缘河济渡处。北魏凉州刺史郭淮破羌遮塞于白土是也。”《大清一统志·西宁府表》记有:“白土县汉置属金城郡。”相传唐宋时为金城属国之唐阴国所在地。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三川地区曾屡为争战之地。大唐的战车、吐蕃的铁骑、吐谷浑的军阵、唃厮啰的马队,你来我往,驰骋纵横刀光剑影,轰轰烈烈,不知上演过几多悲壮故事。至明代,饲养官马的宗水监黑城苑牧场还曾设在此处。

白土城又称丹阳城,相传为当地土族女王丹阳公主的驻地。丹阳城背面那座蜿蜒起伏的山峦叫凤凰山,它犹如一只雄踞于黄河之北的巨鸟,背负青天,俯视三川,它血红色的山脉如长长的双翼向东西延伸,庇护着山下的万物生灵。据民间传说,丹阳公主是凤凰的化身,丹阳城这一名称也由此而来。相传宋朝中叶,丹阳城为唐朝金城属国的一小国唐阴国。国中有一公主名叫丹阳,她不但生得美丽贤淑,还文武双全,多有谋略。国王就把治理国家的重任交给她,于是,她带领国中百姓励精图治,倒也是丰衣足食,过得太平。不料,宋王朝攻城略地,战火燃到丹阳城,丹阳公主为捍卫民族尊严,率众抵抗,策马征战,英勇杀敌,但终因不敌宋军数万大军的围攻,丹阳城烽火连天,血染大地,最终毁在烈焰火海之中,丹阳公主也湮没于烈焰大火。突然,在熊熊烈火中升腾起一只鲜血淋淋的大凤凰,背负丹阳公主越过城北大山直冲霄汉。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美丽的丹阳公主,便将白土城称为丹阳城,将城北的大山称为凤凰山。并且,妇女们从此身穿形似凤凰华丽色彩的衣服来缅怀她。据说,如今三川地区的土族妇女仍然保留着身穿绿色夹袄,下穿绯红色百褶裙,脚穿绣花翘尖鞋的装束,也是为纪念丹阳公主而流传下来的。如今的三川地区,土族民间还流传着关于丹阳公主舍情夺旗、丹阳求贤、服饰与十全席和双阳公主的传说。那些传说绘声绘色,让人如临其境。

尽管岁月的潮汐早已冲刷淹没了这里的往事,民间传说却代代相传,当地百姓以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流传着这段悲壮的故事。如今,丹阳城外全是庄稼地,夏日登临城墙之上,麦浪滚滚,一派丰收景象。不见了街巷纵横,不见了殿堂巍峨,没有战马的嘶鸣,更不见猎猎战旗,只有起伏的麦浪像在诉说着那千古传奇。

巴乔民俗馆:乡间村落里再现农耕遗迹

在中川乡民主村,有一个乡土气息浓郁,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博物馆——巴乔民俗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就像走进了另一个岁月。原木的门、原木的窗户、原木的柱子,一道道清晰的木纹,散发着树木的清香,朴素而复古。屋檐下挂着一簇簇陈年的玉米棒,木格子窗户边上挂着一盏生锈的马灯,柱子上挂着大蒜。

这座巴乔民俗博物馆的创办人叫乔吉福,是民主村本地人,他收藏这些老物件的起因是他喜欢当地的饰品、服装、农具等,他把家中所有的老物件都细心地保存了起来。当他看到村里人把一些老物件当垃圾扔到草堆里、墙角边、屋顶上时,他看着可惜,就把这些东西捡回,擦干净收藏起来。这些老物件使他产生了收藏的想法。此后,他串走他乡,从偏僻的山村高价收购老物件。走的地方越多,收集的老物件也越多,他还到互助、门源、湟源等地去收购。村里人知道他收购老物件,便把他们看上去无用的破旧东西送到他家里。随着收集的老物件越来越多,可供放置的地方越来越小,他就把老房子改造成了四合院,建成一个家庭式的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

博物馆分“民族风采”“红色记忆”“五味杂陈”“五谷丰登”“乡愁”“匠心”“不忘初心”七个展厅,收集陈列着两万多件农耕时代的各种生产、生活用具,分类清晰。博物馆里的每一扇门,少则有二三十年,多则有近百年的历史。推开每一扇窗,跨入每一道门槛,就像进入了一个历史宝藏库。

巴乔民俗博物馆主要突出农耕文化,汇集老农具,还原了生活本真,传统的农耕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耕地工具、浇灌工具、收割工具、储存工具、编织工具等生产用具,齐集在“乡愁”厅;厨房用具、照明用具等汇集在“五味杂陈”厅;“五谷丰登”区陈列着过去装粮食用的麻袋、口袋、皮袋等;“民族风采”厅里摆放着土族服饰、绣花枕头、头饰、老式皮鞋等。“红色记忆”厅的一面墙上挂满了各种类型的毛主席纪念章、毛主席各个时期的照片、画像,多个版本的《毛泽东选集》,仅毛主席发表文章的单行老版本就有近百本。还有红色经典电影画报《渡江侦察记》《英雄儿女》等挂满了墙,还有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书籍报纸、邮票粮票、电影播放机,以及《地道战》《东方红》等红色电影胶片。看着这些,让人仿佛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匠心”厅里摆放着过去的木匠曾经使用过的锯子、刨子、墨斗等家什,还有皮绳、麻绳、马鞍、马镫、皮袄、长袍、靴子等。“不忘初心”厅里的中堂为八仙桌、太师椅;东侧为一大炕,与窗户相对的一侧是两个青海传统炕柜,上面摆着一些方方正正的绣花枕头,充满了土族韵味,还有一个印有“民族大团结”字样的火盆。西侧是一张嵌桌,上面放有文房四宝,称金子用的小秤,还有各式鼻烟壶、老式钟表等。

虽然这些老物件已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但仍然彰显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喜欢古老旧物的人大多对流逝的岁月有一种怀念,而这些悠长岁月里的深厚累积,会让人打开尘封的记忆。古旧物虽不光鲜,却自有它的朴实和持重的内涵,看似与时代疏远,但在其表面的斑驳和沧桑背后蕴含着曾经农耕时代的灿烂文化。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巴乔民俗博物馆通过老物件的收集、整理、展览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在留下历史和文化的同时,也留下了浓浓的乡韵,使河湟绚烂的民俗文化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现。岁月变迁,绝大多数旧式的农具慢慢消失。但在这座充满土族文化与农耕记忆的民俗博物馆内,许多被淘汰的农具汇聚一堂,组成了另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它所沉淀的,不仅有旧时生活的智慧,更有一股浓浓的乡愁。

穿梭在博物馆,如同穿梭在漫长的时光隧道里,一些记忆中零散的往事会浮现出来,勾起人们对遥远过去的回忆,并让人陷入一种怀旧的氛围。

如今,这些曾经为农业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生产生活工具,已经尘封为历史。回望历史,也让我们在触碰之间感受到往昔的岁月,懂得如何珍惜,它们是劳动人民奉献给人类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加倍地珍惜和爱护。

黄河彩篮:果蔬飘香中富足百姓生活

地处黄河沿岸的中川乡,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温和湿润的气候而被冠以青海“高原小江南”之美誉。黄河从这里流过,给这片土地母乳般的滋润,使它在富饶中蕴藏别样的风情。民和县现代化生态产业示范园“黄河彩篮”便从这里诞生,中川乡由此成为“果蔬王国”。

从2015年中川乡建成冬暖式日光温棚以来,四季都有新鲜的蔬菜瓜果。蔬菜品种以辣椒、西葫芦、西红柿、茄子、黄瓜、青菜、西兰花、甘蓝、大白菜、蘑菇等为主,瓜果有香瓜、西甜瓜、羊角蜜瓜、草莓、人参果、圣女果等,其品种之多在海东首屈一指。无论是在生机勃勃的夏天,还是雪花飘零的冬日,满棚的鲜菜和忙碌采摘的身影共同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新画景。

中川乡在全乡推广种植果蔬的同时,按“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打造出特色产业村。如:在前进村种植蔬菜和瓜果两大类,所产果蔬销往县城及甘肃省积石山县等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团结村发展拱棚冬枣种植产业,栽植冬枣苗木,销往省内外,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在民主沟打造千亩葡萄基地,堡嘉隆葡萄酒庄是青海省唯一涉及葡萄酒种植加工销售领域的项目,当地也从该项目中得到了实惠;在中川乡农牧科技示范园建立特色果品基地,种植蜜脆苹果、小法兰西梅李、夏之梦桃、黄蟠桃、七月鲜枣、中核短枝核桃、红喜梅、微型苹果、葡萄、海棠等树苗,这些特色果品种植具有市场竞争力强、前景好、收入高等优势。

除种植果蔬外,中川乡前进村的“黄河彩篮”温棚还种植了灵芝、桑黄等,着力打造灵芝、桑黄种植基地,研发灵芝咖啡、灵芝酱菜、桑黄酒、桑黄口服片等系列产品,小小灵芝“仙草”,打通了中川乡群众的“致富路”。

在打造“黄河彩篮”温棚产业的同时,中川乡还大力发展露天种植,发展水产养殖,打造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果蔬王国”。

中川乡“黄河彩篮”借助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黄河水的润泽,从特色瓜果到精细蔬菜,不仅满足了民和瓜果蔬菜市场的供应需求,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同时,丰富了老百姓的“菜篮子”,也鼓起了老百姓的“钱袋子”,为民和的经济发展绘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