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去西沟,探寻“戏剧活化石”的秘密

2023-05-23 09:55:00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文/杨琪昌 图/李景鹏

“绿色屏障野花山,天井峡就在那下边;

目连戏曲传千年,孝文化传播在民间。”

这首“花儿”系统地概括了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的人文地理。

西沟乡位于民和县西南20公里,乡政府驻官地村,该乡整体地貌为“三山夹两沟”,巴州沟分为东西两条岔沟,从右侧进入为西沟,左侧进入为东沟,故得名西沟和东沟。

地处积石山山脉南大山山麓的西沟乡,属浅脑山地区,处湟水河谷底,地势以山谷、丘陵为主,夏季气候凉爽宜人,川官公路、川官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民和县 “三乡一镇”人饮工程源于西沟腹地,俗称民和之“水塔”;2708水利工程的水源在东沟红崖子峡,主供巴州、西沟乡东沟地区人畜饮水及农田灌溉。由于地理条件原因,乡域内适宜植树造林,现有国有林场两个,乡域森林覆盖面积23%。这里有牡丹盛开的古村落、有历史悠久的宗教文化、也有浓厚淳朴的民俗文化、还有久负盛名的“目连戏”“夜社火”……优越的地理位置,浓郁的民族风情,造就了西沟独特的人文风情。

野花山里风光秀丽

西沟乡境内的东西二沟,皆有山溪。夏日,溪流潺潺,顺着沟壑缓缓而下,犹如一条飘逸的彩带;冬日,河内结冰,恰似一条洁白的哈达,飘在东西两侧的山沟间。两条彩带最后汇合在巴州镇羊羔滩村,形成巴州河,向东潺潺流去,最后融入湟水河,投入了母亲河的怀抱。

西沟乡西南部是山势高耸、山体连绵的积石山,因这段山坡野花遍地,格外美丽,被当地人们称之为野花山,是集原始森林、人文风情于一体的自然森林风景区。为了保护生态,1968年就在这里设立了西沟林场,场部设在西沟乡凉坪村柴墩社。

西沟林区东西长约11公里,南北宽约8公里,总面积为6401公顷。这是一座宝山,不仅有秀丽的自然风光,而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约十万亩的原始森林中生长有青海云杉、红桦、白桦、山杨、落叶松等290多种乔木、灌木;有党参、天麻、当归等多种名贵中草药;有梅花鹿、野羊、狐狸等十多种野生动物;有马鸡、石鸡、血雀、百灵等多种珍贵飞禽。

在野花山有天井峡、照壁峰、尕冰台、一线天等自然景观。位于西沟的天井峡长约10公里,与化隆回族自治县马场沟丫豁通达。天井峡口峭谷窄,水流湍急,地势险峻,山林叠翠;车场滩、林棵台、赛马场、射箭场等古迹遗风犹存,令人流连忘返。峡内有一井,深不见底。传说宏善寺白喇嘛曾到这里游览,不慎将自己的马鞭掉到井里,结果没法捞取,后来马鞭从巴州镇万泉堡的泉眼里流出。

位于东沟的红崖子峡内有一座形似扬首引颈,势若腾飞之马的石峰,称为“马头崖”,东沟瀑布也因此称为“马头崖”瀑布。左边形似鹦哥嘴”的石蜂拔地而起,鸟头深锁云雾之中。瀑布所在的“马头崖”是一座黄褐色峭壁,像一块巨大的立体电视屏幕,展现大自然的绝伦风景。入谷数百米,南侧山峰石门洞开,一道激流飞落而下,瀑布高近100米,宽约3米,分两级落差,形成自天而下的磅礴气势,如同银河落下,泻珠溅玉。远望素帛飘飘,近看明珠闪烁,谷风吹来,如云翻滚。盛夏,谷底崖壁清风徐徐,蝉声响亮;秋日,两面崖壁流金溢彩,两岸金崖飞雪水;冬天,冰凌倒挂,如玉树银花,两边崖壁如同仙境。四时景色四时新,春夏秋冬各不同。

深沟藏有绝世珍宝

在西沟乡麻地沟村的西部,有座酷似苍龙腾飞的碧山,当地人叫大龙山,能仁寺就雄踞于“龙头”之巅。经考据于明朝洪武年间,自南京碧峰迁至此地,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流传于麻地沟村的《目莲宝卷》是在唐朝说唱文学《目莲救母变文》的基础上由民间戏剧作家集体改编、创作而成的大型剧本,是目前我国唯一的首尾保存齐全的口传剧本,堪称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老戏剧的活化石”。由此演绎的麻地沟“刀山盛会”历史悠久,规模宏大,闻名西北,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据《惊险神秘骁勇——民和麻地沟刀山会考察实录》一文介绍,能仁寺的前身是明初坐落在南京秦淮河畔修竹茂林之间的碧峰寺能仁禅院。洪武九年,居住在南京“珠玑巷”的麻地沟人的先民们,因在元宵节耍社火时装扮一个大脚马猴的形象而被奸臣告发,被朱元璋以讽刺诋毁马皇后脚大的罪名流放西土,定居麻地沟。能仁禅院的禅师遂携徒西上,历经千辛万苦,一道来到青海东部的这块土地,遂建寺于大龙山上,成为青海地区最早的汉传佛教寺院之一。

据《青海目连手抄本述略》一文说,青海民和现存有两个目连手抄本,一是戏剧本《目连宝卷》,另一本是说唱本《目连救母幽冥宝传》。20世纪80年代民和文化馆干部杨正荣在整理《三套集成》时,发现了目连戏文和刀山会。他曾为没将目连戏作为一个地方剧种收入《青海省戏曲志》而遗憾,1985年退休后,多次深入麻地沟村,组织人员调查,写下了《麻地沟刀山会调查记》,提供的资料录入了《青海省戏曲志》,得到石泳、谢承华等民间文艺研究专家们的好评,同时该文在《青海日报》摘载,《西藏民俗》全文刊载。

据说这个手抄本《目连宝卷》原为南京皇家寺院——碧峰寺能仁禅院的镇院之宝,后院中高僧不满朱元璋以元宵社火讥讽马皇后脚大而发配“珠玑巷”人到西土,遂于明洪武九年带着宝卷,与发配者一同来到民和麻地沟,另建能仁寺,将《目连宝卷》密藏寺中。又一说法是该寺原系南京碧峰寺分而迁之,和尚派脉列辈与南京碧峰寺派脉出于一归,自认为是正统宗派(《目连宝卷》序言)。20世纪40年代翻修寺院时发现,在大雄宝殿左侧两根大梁上,书写着“建于明洪武”的金色字迹,还发现了藏在梁背上的《目连宝卷》剧本。2001年1月,我国文化部专家组对青海目连戏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青海民和现有的《目连宝卷》戏剧剧本在我国戏剧史上属前所未有,而且在我国黄河以北也是第一次发现目连戏,在黄河以北是青海独有”。

说唱本《目连救母幽冥宝传》它与剧本《目连宝卷》相比,故事情节大不相同,说唱本《目连救母幽冥宝传》分上、下两卷,上卷《目连求道访明师》,下卷《刘氏开斋堕地狱》。文中人物的命运交代清楚,情节比较完整。刘氏从下地狱历经磨难受苦受罪到转投为白狗,被目连救到灵山,佛祖大封傅家,是个大圆满的结局。而剧本只讲到刘氏上刀山后就结束了,故事似乎还未讲完,但不论怎样,目连救母的故事传说是古代人们劝孝的好教材。

古城留下未解之谜

南垣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这里有宋代建起的巴暖古城,与凉坪村的烽火台遥遥相对,有陇西太守马援征服羌人筑起的点将台,这里还出土了不少马场类型的陶罐,发掘了不少汉代古墓。

南垣村南面有个山垣,现名为古城。为何叫古城?何时所建?民和县文联出版的《民和史话》中介绍晋兴郡古城遗址中说道:据《西宁府新志》晋兴郡古城条云:“在县治东南小晋兴城南。晋永宁中,分西平郡界置郡。统左南等县。按通志以此为小晋兴郡,非是。”小晋兴古城条云:“在晋兴郡北。按《水经注》:‘湟水东南迳小晋兴城北,故都尉治。阚骃曰:允吾县西四十里,有小晋兴是也。”后经本省部分地方志专家和本县地方史志工作者考证,晋兴郡古城位于民和县西沟乡古城塬村北,为前凉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60米,城墙为夯筑,残高0.8米至15米。城内散见筒形瓦、板瓦及灰陶片,疑为前凉时所置晋兴郡古城。

《青海民和民族民间故事与传说》中载有一篇《巴古城的传说》的故事:在民和县南部的西沟乡南垣村古城庄以南的一大块平原上,有上千亩的平坦土地。它的东面,即东沟河村的头顶,有一个土疙瘩,一说是:陇西太守马援征服羌人筑起的“点将台”,或“将军疙瘩”;另一说是刘伯温西征时军队到此,从队伍鞋里抖下的土积成的土疙瘩。在这点将台南面的根里,有一道宽约三十米,深约七米的深壕,叫古城壕。壕底今成农田。古城垣东南面,临东沟河水,是个沙石坡;南面是曹家岭,山根有城墙、城壕;北面约一公里长,西临西沟河,有十多丈高的红沙石崖,在缓坡的边缘,筑有厚厚的城墙,今存城墙根基。

还有传说称,南垣村的古城是丹阳城的姊妹城,丹阳城在三川地区的中川。双阳城一说是古鄯的白古城,一说是西沟的巴古城,城里住着王子和公主。

关于巴古城的传说还有很多。不论是传说,还是历史记载,无不体现出西沟乡南垣村是个古村落,文化底蕴丰厚,民风淳朴无华。

《民和史话》中有赵存录先生的一篇文章《民和出土的三方铜印》,其中介绍儒学部印:1971年10月西沟公社马家河水库工地出土。黄铜质,印、柄均为长方形。通高11厘米,印边长8.3厘米,宽5.4厘米,厚1.8厘米,印面铸满、汉两种文字,汉字为阳文篆体“华亭县儒学部”六字。印之两侧分别刻有汉文“乾隆年五月口日”“乾字六千六百七十二号”字样。印背似刻有字,但被锈所掩,无法辨认。

青海境内向无“华亭”县名。清代的华亭县在今甘肃省平凉市专区境内,现仍为此名。“华亭县儒学部”印是清乾隆时朝廷统一颁发的官印,相当于今之县文教科或教育局一类的政府机关公章。那么这枚官印怎么会失落到距华亭县数里之外的民和县西沟乡南垣村了呢?这可能与清末反清斗争有关,但是具体流落于此的时间尚待进一步考证,此印现存民和县博物馆。儒学部印的发现和出土,对于研究我国汉朝和清朝的行政区划和官制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研究青海民和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夜社火”舞出美好期盼

海东民间社火,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涉及到音乐、杂技、舞蹈、武术、戏曲、工艺美术等众多艺术门类,比较集中地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才能、习俗及文化意识。在夜里表演的社火,称为夜社火,也有的地方叫黑社火,这种社火在民和乃至海东地区都很少见。南垣村的夜社火崇尚民风民情,舞、扭、唱、说、跳,一切顺从自然,无论是花姑儿的祝福、答谢词,还是眉户剧,都不刻意编排,不强求文雅,通俗地表情达意,自由地唱念做打,表演追求大众化、平民化,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内涵丰富而意趣简洁。节目虽然简单,但意趣横生,颇受群众欢迎。

南垣村的夜社火,从正月初三、初四一直持续到十六,在附近乡镇村庄轮流演出,村民们白天走亲访友,晚上看社火,拜年看社火两不误。村里耍夜社火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人们物质生活极端匮乏的年代里,它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当地老百姓的精神生活,让老百姓享受到了生活的乐趣,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看到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之火。

南垣村夜社火由社火队旗、锣鼓队、舞狮子、领大旗、花姑儿、棒棒队、霸王鞭、庄稼人、胖婆娘、旱船组成,他们依次排列,队列整齐,走在路上唱《数麻雀》和《四季歌》等曲目。

社火第一天晚上演出前,首先到村附近的寺庙降香祭奠,然后到村里表演。此时,接社火的村庄,在宽阔的土地或麦场上,摆好桌子放上烟酒、瓜子、糖果之类的物品,准备鞭炮迎接社火队。社火队来到场上,村庄老者和社火头相互见面后,社火队开始跑小场。

小场一般跑的是“八辩蒜”“四门”等阵法,期间花姑儿、庄稼人唱两次祝词。跑完小场后,那些人开始吃饭,组织者又开始表演眉户剧,一般跑一个小场,表演一个折子戏。最后,表演舞狮,之所以把舞狮当成压轴节目,主要是因为狮子代表着吉利,当地人认为,被“狮子”从身上跨过,那是一件很吉利的事,谓之曰:过官。所以,舞狮节目一开始,一些大人就牵着小孩过去让狮子给“过官”,说这样孩子第二年就会无病无灾、百事如意。

当地人民喜欢社火,喜欢年的讲述,因为民间久远的古朴和美好,都包蕴在这种古老的演唱里面,一种令人敬重的精神在这种演唱里面,但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牡丹村”盛开“致富花”

初夏时节,走进南垣村,满目的国色天香、“百花之王”牡丹竞相怒放,让这个村庄格外绚丽夺目,令人不由陶醉其中。然而,在这美如画、让人醉的背后,承载着的却是西沟乡人以此摆脱贫困、增收致富的梦想。

“牡丹花,让名不见经传的南垣村成为湟水谷地频传的新话题。南垣村,原本是一个普通的贫困村,2020年,实现整村脱贫摘帽。而实现脱贫的过程,就与牡丹花有关。”有关报刊这样评价南垣村。南垣村因此声名大噪,也成为了网红打卡地。

2016年,这里种植了43.3公顷牡丹。2017年便开了花,这个普通的小山村,第一次有了大片的牡丹花海,第一次被更多的人提起它的“芳名”,第一次迎来无数游客观看牡丹花海。这种油用牡丹开出白色的花朵,美丽动人,与观赏花没有多大区别。但实际上它满身是宝,籽儿可以榨油,花瓣和叶子可以做化妆品,花蕊可以做茶,根可以做药材。这种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耐干旱、耐贫瘠、耐高寒、抗病虫能力强,很适合在高寒地区种植。

据说这种花不像普通的花那么娇贵,很好打理,被人们叫做“懒人庄稼”。南垣村的19户农户由此加入了村里的油用牡丹种植合作社,与企业签订协议,用土地流转的形式入股3.4公顷,又自行种植管理了1.4公顷。对贫困户参与种植管理的,前两年企业每亩补贴1500元管护费,并提供管理技术指导,第三年后,由合作社按照协议价收购贫困户种植的籽种,为他们提供“包种苗、包技术、包销售”的三包服务。牡丹花带动了村里不少群众致富,贫困户有了稳定收入。

南垣村以牡丹文化乡村旅游为主题,通过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融入牡丹文化,延伸牡丹产业链,整合西沟乡全区域资源,打造出了以牡丹文化、旅游产品、研学基地、康养相融合的高原牡丹文化旅游度假村。

“牡丹村”真的变美了。现在,村里建起了秧歌队、藏舞队、射箭队、“花儿”演唱团。每逢闲暇,大家聚在一起吹拉弹唱,好不欢快。村民们载歌载舞,生活充满幸福、充满阳光。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