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贺生旦杰怎么也没想到,种了半辈子庄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一天会放下锄头拿起扫把。乡村保洁员的工作,赋予了他人生不一样的意义。
一顶草帽、一把扫帚,一个编织袋,就是他一天的速写;清扫、搬运、保洁,就是他的日常琐碎。
七旬老人披上“黄马甲”当起乡村保洁员,在他眼中,那是对这片土地发自内心的赤诚,那是把故土当做母亲一样的付出与呵护。
一项“工程”引来一个老人
贺生旦杰是2012年扛起扫把当上村里的保洁员的。
2010年以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海东市广大农村地区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危房旧房全改造,村庄道路全硬化,饮水安全全解决,围墙大门全更新,基础设施全配套,文化广场全覆盖,空闲场地全美化……欣欣向荣的新农村图景在河湟大地上徐徐展开。
但与此同时,与之不匹配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好房子有了,好生活来了,但那时候村里真是脏、乱、差。家家户户的厕所、草房都盖在巷子里,村道里的羊粪蛋儿随处可见。房前屋后的垃圾、土堆、污水也没人收拾。”说起过去,贺生旦杰直摇头。
尽管家家户户屋内窗明几净,可只要出了家门,村容村貌还是老样子,甚至越变越“邋遢”了。有些村民想搞“农家乐”,可客人来了一次,就再也不愿来了……
作为村里的老人,贺生旦杰看着这一切,心里很难过。
2012年7月,平安区在8个乡镇103个村实施环境卫生保洁工程,健全保洁员队伍建设,实行农村保洁网格化管理,提出像“洗脸”一样,让村子先净后美,让村民“在自己门口看风景”。
也就是在那一年,贺生旦杰的三个女儿陆续出嫁了,儿子毕业在即,忙碌的大半辈子的他正琢磨着闲下来享享清福,没曾想村里的干部却找上了门。
贺生旦杰知道村干部的来意。农村保洁工程开展以来,村里需要两个保洁员。前几日村上开会研究这事,但一个会开下来,没有人愿意干这个“苦差事”。“一个月就500块钱,随便出去找个零工,一两天就能挣几百,这又苦又累不挣钱还不讨好的活我可不干。”村里的年轻人都这么说。
过了大半辈子苦日子,穷的吃不饱饭时甚至吃过草。如今这日子越来越好,贺生旦杰见不得好好的村子被 “糟蹋”。
“这点苦算啥,毛主席都说过,革命工作不分贵贱,谁都不愿意干,我干!”没等村干部张口,贺生旦杰就先把这活揽了下来。
没有像样的工具,早上收到通知,下午他就拿起自家扫把、铁锨和火钳“上班”了。老有所为,不计报酬,他说“全当锻炼身体了”。
从此以后,每天村庄的黎明都从他的“刷刷”声中开始,每晚万家灯火都在他的忙碌中熄灭。
一个老人美了一个乡村
一个快70岁的老人,对这份既脏又累的工作到底能坚持多久?刚开始的时候,村委干部,甚至连贺生旦杰自己心里都没底。
每天早晨8点准时出门,老伴土多杰卓玛早早为他备好了早饭。贺生旦杰穿上自己的黄马甲,扛着扫帚走向村巷。他的耳畔是清脆的鸟鸣声,凉爽的晨风徐徐吹起,看着家家户户炊烟袅袅,他浑身也有着说不出的快意。一天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他的主要任务是村内主干道和村子沿线大湟平公路4、5公里的清扫工作。石灰窑村紧邻大湟平公路,又是乡镇府所在地,往来人员多、商铺多、饭馆多,各种垃圾也多。一上午弯着腰,大扫帚横扫路面,小扫帚加畚箕清理灰尘垃圾,铁铲铲除泥巴,铁钳钳起废纸屑、废瓶子,所有工作有条不紊,一丝不苟。
每年夏季是他工作量最大的时候,7、8月份几乎每天都有5、6拨游客在村子附近的河滩野炊。很多时候,一些不自觉的游客离开后总是满地狼藉。干完村道的保洁工作,他就义务守着这片河滩草地,一守就是一天。月明星稀间,总有一个老人的身影,弯腰起身,捡拾垃圾,分批搬运,守护这片青山绿水。
老伴儿很心疼他,顶着太阳捡一天垃圾,换做年轻人也受不了。可贺生旦杰干劲十足,一个月就得换一把扫帚,根本等不到乡上统一配发,一闲下来他就在家自己做扫帚,总要提前准备3、4把才安心。“干啥都要有个样子,咱农村的清洁工,也得像城里一样专业。”他说。
刚干保洁工作,很多村里人纳闷,年纪一大把了,生活也富裕了,何苦呢?贺生旦杰却一鸣惊人:“我全当锻炼身体,总比在墙根晒太阳强,好光景里身体硬朗才是真正的福气。关键是,老得有尊严。”在他眼里,身上的“黄马甲”也很神圣。现在家里衣食无忧,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正是行走在小康路上的乡村人应有的面貌。
贺生旦杰现在有个小心愿,希望能有台小电动车。年纪大了,很多建筑垃圾他一个人拉不动,随身携带的清扫工具又多,一个小电动车就能帮他大忙。
扫了6年,贺生旦杰的体力大不如前了,原本一次能背起的垃圾袋如今要分几次搬运了;扫了6年,村里环保设备日趋完善,石灰窑村的“脸面”也越来越光鲜了。
一个乡村迎来一场观念嬗变
当上村里的保洁员后,有两件事让贺生旦杰很是骄傲。一件是他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保洁员,去区上领奖还戴了大红花;另一件事发生在去年。
为迎接环湖赛,乡上统一组织保洁员对各村开展保洁工作,这也是对各村保洁员工作的一次集体“大阅兵”。有些村子,20多个保洁员扫了十几天才通过检查,石灰窑却没收到迎接检查的通知。“上面领导说,石灰窑的卫生保洁搞得不错,不用检查,都很放心。”每次说起这件事,贺生旦杰满脸自豪。对于已经70岁的他,这份小成绩,似乎就是最大的满足。
对他来说,每年冬天,村子里的积雪最难清扫。气温低,天又黑,很多路面结冰湿滑,上了岁数的他在雪地里走路都不稳。除了村道上的积雪,邻居家门口的雪,他也要一道扫干净。“乡里乡亲的,多出点力气没啥关系,年轻人出去打工的多,村里剩下的都是老人孩子,能帮着一点是一点。”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6年多来,这位花甲老人每日的付出,村民们都看在眼里。慢慢的,村里拿起扫帚的人多了,随地乱扔的垃圾少了。
6年多来,村民从“事不关己”到“我要保洁”,卫生保洁已经变成了全村人的自觉行为。
从不解到支持,一个老人影响了一个村庄。
“如今,村民的观念逐步在变化,越来越多人认识到,村庄保洁不是一个人的事,人人动手清洁家园,就是在为他们自己创造幸福。”石灰窑村村支部书记王存智说,“所以,越来越多村民变成了村环境保洁工程的主体,保洁工程开展起来比以前容易多了。”
正因为村民观念的变化,如今,他们成了农村保洁工程的有力支持者、参与者,也是受益者,石灰窑村出现了“人人关心环境卫生、户户参与环境保洁”的可喜局面,村落那种自然古朴的美、乡村文明的韵味渐渐呈现出来了。
冬日,白墙灰瓦的新民居下,三五成群的老人们一起晒着太阳聊着天,整洁的村道不见白色垃圾,农户家门前也不见有杂物堆积。今年石灰窑村沿公路的村道一侧围上了崭新的护栏,村里的黄土坡做成了绿化带,空闲地变成了百花园,村子的“颜值”又上了一个新台阶。70岁的贺生旦杰,依然穿着他的“黄马甲”,伴着晨曦落日,用心守护着这方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