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山水田园间崛起一座核心之城

——改革开放40年乐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2019-01-09 11:18:20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周海新 摄影报道

从农耕文明小城到高楼林立的都市,从具有河湟特色文化的生态宜居、绿色发展的新城到即将建成为全省职业教育基地、医疗健康养老基地、河湟文化旅游展示基地和海东政治、文化、教育中心的巨变,乐都,这座千年古城与年轻的海东市共同华丽转身,踏着时代的铿锵步伐,迈向历史的新纪元。

创新驱动 转型升级 经济持续向好

经济是强国之基、富民之本,生产总值是显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1978年,乐都工农业总产值为4378万元,第三产业几乎为零。这个现状也为乐都干部群众坚定不移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40年来,乐都紧跟改革发展步伐,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努力克服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特别是抢抓撤地设市、撤县设区机遇,坚定不移走经济强区之路,奋力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发展效益和质量明显提升。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区农作物总播面积46.3万亩,特色优势作物面积占总播面积的94%,现在已经新改建日光节能温室977栋、拱棚1029栋,蔬菜总产量达31.2万吨,培育家庭农牧场150家乐都长辣椒、紫皮大蒜、大樱桃等优势品牌不断壮大。以工业园区为核心,强化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建筑材料及新兴产业,工业经济稳步提升。同时,还紧紧围绕“建设高原旅游名省”“文化旅游活区”的发展战略,以提升景区规格转型升级为目标,以本地旅游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城市文化旅游、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为重点,加大设施建设,强化旅游宣传,规范服务质量,扩大客源市场,全力推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依托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不断挖掘河湟古都、人文乐都的文化魅力,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将生态体验、文化创意、旅游观光有机融合,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2017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3627元,比1978年的177元增加33450元翻了7.57番。2017年区域生产总值达到91.7亿元,首次突破90亿元大关,是1978年的209.5倍。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二三”转变为“二三一”,三次产业比重由1979年的70.8:29.2:0调整为2017年的13.5:44.6:41.9。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兴产业体系正在形成,第三产业迈上更高水平。

统筹发展 绿色为本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40年来,乐都在城镇化建设中抓住兰西城市群建设、东部城市群建设等机遇,不断解放思想,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让这个青海东部的农业地区逐步变身为规划设计科学、产城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完善、人居条件明显改善、富有现代化气息的高原现代新型城市。

特别是撤县设区以来,乐都在新的城市发展定位当中,迅速进入发展角色,坚持“布局大框架、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水平”的原则,全面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及重点片区的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城市设计以及各类专项规划和建制镇总体规划,主城区控规面积达20.6平方公里。

以打造田中有城,城中有林,林中有景,山水相连的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城市为目标,在科学规划的指引下,大力实施城市建设项目,加大城区征地拆迁力度,为海东市核心区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用地保障。近三年,先后实施了692个项目,完成投资近300亿元,湟水河大桥、109国道拓宽、城区路网改造、地下商业步行街人防工程、朝阳山安置区、河门街街景整治、蚂蚁山公园生态绿地、城市综合管廊及管网改造、中心广场等一批重点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相继实施,城市面貌得到有效改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建成区面积由原来的7平方公里增加到10平方公里。

同时,乐都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的生态建设,狠抓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南北山绿化造林、湟水河流域生态治理,实施治山治水治污,加快城市湿地、绿地、广场、公园等景观建设,生态保护卓有成效,“绿景盈城、绿文并重、绿脉交织、绿网通达”的“山水、森林、人文”城市生态体系正在形成。目前,完成天保、三北和南北山绿化等重点造林工程0.94万公顷,完成春秋两季造林绿化面积426.4公顷。建成朝阳山片区大古城沙沟、西沙沟湿地公园,基本建成蚂蚁山生态公园,新增城市绿地60.23公顷。

传承发扬 敢为人先 现代文化灿烂辉煌

乐都是一个孕育出柳湾彩陶王国的斑斓温谷。穿越悠远时空,依然能感知到这片羌戎故地的远古遗韵和历史厚味。

自汉代赵充国戍边屯田以来,乐都历经中央政权的郡、县、州、卫等不同行政建制沿革变迁。期间,秃发乌孤南凉立国建都乐都。“唐开元年间曾在乐都设陇右节度使,辖治陇右12州,使乐都成为西北政治、经济中心。”河湟古都的昔日辉煌已成为遥远传说,现代文明向世人招手。

迎着改革开放的朝阳,乐都这个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河中下游人口29万的多民族聚居城市,在党和国家在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下,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原则和“文化自信”,以繁荣文化事业为目标,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从发扬本土传统文化,到振兴地域特色文化,再到融入现代化。40年来,乐都组建了高店峡风管乐队、寿乐社区管乐队和蒲台乡秦腔联合剧团、南山地区秦腔剧团等民间乐团。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认真实施了瞿昙寺壁画及彩画修复、明长城乐都段(一期)维修等文保项目。成功承办了第十六届环湖赛开幕式及首站比赛、青海海东国际高原攀岩精英赛等活动,连续举办南山射箭、北山“跑马”等为主的民间文化活动,乐都用行动践行着党和国家的文化战略,文化事业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特别是推动形成了全社会崇尚书法的浓厚氛围,得到了“中国书法之乡”的美誉。

目前,乐都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从事各类文化产业企业达117家,文化产业年收入达到4420万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到108项。

落实政策 普享红利 群众幸福感稳步提升

自古以来,地处湟水河谷底的乐都就是全省的文化大县、教育大县,礼仪之县。改革开放以来,乐都坚定不移实施党和国家各项惠民政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辛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在教育方面,乐都大力实行贫困学生十五年免费教育、教育体制改革、职称改革、全面改薄、实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及职业教育,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截至2017年底,学校45所,中小学生及学前幼儿41294人,教职工2688名,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1.23%;已累计向大中专院校输送人才6万多名,三所中学已改为市级中学,海东唯一一所大学坐落乐都。

在医疗卫生方面,乐都全面实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远程会诊全覆盖、大病救助医疗保险等政策,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基本解决。同时,将健康养老与教育事业发展相结合,加快三甲医院、万张床位高端养老商住小区和万户养老庭院、健康养老示范社区建设。目前,全区共有各类医疗机构453个,住院病床实际开放1064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622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4337人。2017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78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26元。

劳动力培训及就业方面,乐都全力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农村技术人员培训、大学生就业培训、创业培训等,就业率稳步控制在国家规定以内。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

脱贫攻坚方面,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整合力度,对全区贫困乡镇集中实施“八个一批”和“十大工程”,建立长效扶贫机制,创新帮扶措施,提升脱贫质量,已实现64个贫困村退出、4608户15738名贫困人口脱贫。

在交通水利方面,乐都被交通部确定为六盘山扶贫攻坚交通示范试点区,仅2016年实施续建项目(六盘山)六大类,项目总投资3.63亿元,道路建设里程达1024公里。同时,不断加大水利设施投入,实施了人饮工程、病险水库加固、高效节水灌溉、南北干渠灌溉、水价改革等重大工程,仅建县至2010年,投资7.5亿元实施水利项目732个,建成干支渠298公里,实现人蓄饮水安全全覆盖。

突飞猛进的乐都日新月异,一座规划有序、功能完备、生态宜居、安宁祥和的现代化新城赫然崛起,充分彰显出河湟特色文化、行政中心职能和人口聚集效应,逐步实现兰西城市群中生态环境最优、发展质量最优、管理服务最优、城市形象最优、人文环境最优等目标愿景,所有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