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一封暖哭所有人的感谢信

2019-01-18 10:52:34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金显花 通讯员 白林娟 摄影报道

“喂,书记……”电话那头传出断断续续的哽咽声。就在前几日,民和县巴州镇党委副书记白苍华给黄池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刘春莲打电话了解工作情况时,电话那头却传来了刘春莲哽咽的声音,询问原由半天,刘春莲一直是哽咽说不出话来。

挂了电话后,刘春莲的哭声让白苍华一时担心了起来,心想刘春莲此时正在村里开展工作,莫非是……白苍华急忙给与刘春莲一起的村干部打电话,这才得知原来是黄池村村民马有功写的一封信让刘春莲落了泪。



回忆过去时马有功留下了眼泪


泣不成声的过去

到底是一封什么样的信,让刘春莲如此激动以至于哽咽得说不出话呢?

“尊敬的各位领导,你们好!我是巴州镇黄池村村民马有功,2015年,经过申请我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这几年通过党的好政策使我走上了脱贫之路,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我特别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各级扶贫干部,你们辛苦了……”这是一封用铅笔书写的信,信里没有华丽的词藻,但一笔一划写的十分认真,一字一句叙述了自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来享受到的各项惠民政策,讲述了扶贫干部们在农忙和抗洪救灾中的无私付出,字里行间饱含着深情。

今年52岁的马有功,是民和县巴州镇黄池村村民,经过扶持和自身的努力,2018年底,马有功一家终于摆脱了被贫困笼罩着的阴影,达到脱贫标准顺利脱贫。

巴州镇黄池村位于偏远的山头上,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分布分散,深冬时节,随处可见冰天雪地。在这沟壑纵横交错的深山沟里,记载了一代代农民的艰辛与贫穷,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马有功一家也不例外,甚至是那一代农民中最贫穷的人家。

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马有功,家中有7口人,说起曾经的苦日子马有功和妻子泣不成声。

父母早逝,一出生就有先天性的肢体残疾,天上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打零工挣回来的工资甚至难以解决一家人的温饱。“不怕你们笑话,我甚至和媳妇换着穿过一条裤子。”说这话时,这位大半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脸上露出了一丝尴尬。

“别人家的孩子上学书包里有馍馍,有零食还有零钱,我的儿子甚至连馍馍也背不上。”看着一贫如洗的家,懂事的儿子说什么也不再踏进学校的门,无奈,小小年纪便含泪离开了校园前往县城的一家饭馆做洗碗工。



马有功夫妻俩同“第一书记”交谈


激动落泪的如今

2015年底,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吹响了向贫困宣战的新号角。经过申请评定识别,马有功和另外21名农户被识别为黄池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贫困是座高山,但这座山再高,也高不过人的志气和自强不息的行动。学技术、发展产业、盖新房……享受了好政策,加上自身的努力和扶贫干部们的努力,马有功一家去年年底如期脱贫。

如今,水、路、电一应俱全,医疗、养老啥都不缺,几十只羊的养殖产业有了、装着地暖的新房子有了、儿子学了烹饪技术在县城打工一个月也能挣来5000多元,就这样,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幸福满满。

“我的生活发生了这样的大变化,脱贫后我有很多次躲在被窝里流泪,心里很激动!”从生活的点滴中感受着脱贫后的幸福,再想想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马有功始终找不到表达这份感恩的出口。于是,擦了又写,写了又擦,只有三年级水平的马有功,花了整整三天的时间,用孙女的铅笔在一个发旧的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封没有邮戳、没有投递的感谢信。

写完了信的马有功第二天就等来了入户了解脱贫后生产生活情况的“第一书记”刘春莲和村委会主任吴丁峰,当问到还有什么困难时,马有功唯一的“困难”就是想当着扶贫干部们的面读读这封信。

“在2018年的4月份,我正在忙农活儿的时候,你们到我家帮我干农活,我说你们休息一下,你们是领导,我们村的‘第一书记’刘春莲站起来对我说:‘叔叔,你想多了,我们不是领导,也不是什么干部,我们是农民的儿女。’听到了她的这一番话,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下来了,我说,对,你们真正是老百姓的儿女,你们是为民脱贫的好干部。7月份,连续下雨,你们日夜不分,坚持工作,挨家挨户,自己掏腰包拿着慰问品向大家问一声好,你们坐车太危险,泥石流滑坡、路基塌陷,你们穿着雨鞋、头顶上撑着一把伞、手里拿着一瓶矿泉水,包里装着一包方便面,从来不喝我们的一口水、不吃一碗面……”虽然,信中语句不通、有错别字,但马有功的信读哭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贫困户也好、村干部和“第一书记”也罢,那些扶贫的过往仿佛在每一个人的脑海中重现。

巴州镇距县城14公里,全镇总面积123.4平方公里,辖19个村108个社,5692户26111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镇,贫困程度深,全镇共有13个贫困村。近年来,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巴州镇党委政府以提高贫困户、贫困人口收入为主线,因户因人精准施策,不断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2018年,完成了包括黄池村在内的4个村的整村退出任务。

从村子到农户,从村委会到广场,一路走来,记者深切感受到的是巴州镇贫困户的新生活新面貌,脱贫户的新变化新气象。



两个孙女在家门口玩耍


充满希望的未来

马有功的信看似是一封普通的感谢信,但这封信,实则包括了对党和国家的感恩,对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干部们全力以赴助推脱贫的肯定,同时,也体现了无数像马有功这样历经苦难、见证了新生活的新时代农民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他们正充满感怀,大步奔向小康。

这几天,马有功还有个小小的心愿也实现了,就是在家里挂上了一面国旗。“当时入户到家里问他有没有什么困难,他说还有个小小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在家里挂一面国旗。”马有功的心愿让白苍华惊讶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动。自从挂上国旗以来,马有功的两个孙女每天早上都会面对着国旗唱国歌。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马有功励志脱贫,脱贫后不忘党恩,已在当地成为美谈,也激励着更多的贫困户不等不靠,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马有功说,今年他要通过土地流转种植50亩玉米,带领家人因地制宜扩大种植规模,儿子还和他商量待有了积蓄,还要帮助村里的孤寡老人……

黄池村村委会主任武丁峰说:“这是一户有志气的脱贫户,一家人很勤奋,儿子儿媳很孝顺,村里的声望也很好,以后等孙女们考上大学,一家人的生活就更好了。”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民和县全县上下准确把握脱贫攻坚正确方向,提升思想认识、加强攻坚力量、精准工作举措、压实帮扶责任、改进工作方法,下足了“绣花”功夫,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尤其去年10月以来,民和县开展习近平新时代农民(居民)讲习所创建活动,在各乡镇大力开展讲习活动,讲习内容中聚焦“扶智扶志”,引导贫困群众从思想上把“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引导更多的贫困户不等不靠,靠自己的辛勤双手脱贫致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走出黄池村,记者仿佛依稀听到了马有功的两个孙女用稚嫩的声音唱出的国歌声……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