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贫困村来了个90后“第一书记”

2019-05-01 14:42:52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李富生 通讯员 王进 摄影报道

28岁的他是上吾具村脱贫攻坚“冲锋队”队长,是同事眼中的“工作狂”,是干部走村串户的“活地图”,他干事有激情,工作有妙招。他就是驻化隆县巴燕镇上吾具村“第一书记”赵军章。

2016年12月,赵军章主动请缨,申请驻村,当起了上吾具村扶贫驻村干部。他说:“我出生在农村,从小在农村长大,知道农村的一些情况,下去干工作应该能比别人更快进入工作状态、进入角色,我恳请组织上让我去当驻村干部,我一定会干出个样子来。”经过组织认真考察和慎重考虑,同意了他的请求,派他到巴燕镇上吾具村担任扶贫驻村干部。

上吾具村全村174户669人,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63户267人,是化隆县重点贫困村。自2016年12月驻村扶贫以来,赵军章扛着精准扶贫这份重任,按照党建促脱贫总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开展“党建立村、基础强村、产业富村、生态美村、文化兴村、和谐安村”为内容的“党建+”品牌创建活动,将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等日常工作有机融合,凸显党建工作对各项工作的推动作用,使基层党建工作方向更明确、重点更突出、任务更聚焦,成为破解“后进村”发展问题的“金钥匙”,实现了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同频共振”。


 


走农户访民情 找准病根理思路

上吾具村是个深度贫困村,贫困人口多,自然条件差。因为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多年来村民意见大,工作难以开展。这是摆在这位“90后”“第一书记”面前最现实、最突出的问题。

驻村伊始,赵军章的扶贫工作并不顺利,和村里的贫困户沟通时有代沟。“你这么年轻,你懂啥,你能办下啥事。”这对赵军章来说是一个考验。至今,他依然记得,第一次通知全体党员召开党员大会暨见面会的场景。他提前一天就让村支书逐个打电话通知了全体党员,可是第二天前来参会的只有5个人。村支部书记马成麒告诉他:“好多党员根本不来,这5个人还是我早上从家里硬叫过来的。”结果当天的党员大会开成了支部会议。通过这件事情,赵军章清醒的认识到,要想治好穷病,得要找出穷根,对症下药才能解决问题。

在随后的工作中,赵军章努力克服自身局限,紧紧围绕党建促脱贫目标,积极帮助村党支部分析组织软弱涣散的原因。通过入户走访调查、召开党员大会和村干部、群众代表座谈会等形式,脚踏实地地做好第一步的走访和调查工作,熟悉村情,了解民意。慢慢分析总结出了制约上吾具村发展的原因:村民没有干劲,村“两委”班子缺少凝聚力,缺少致富带头人,整个村子没有朝气。针对村民们脱贫意识不强,脱贫信心不足的情况,赵军章积极组织召开扶贫群众大会就精准扶贫各项政策的基本要求和工作目标进行深刻解读,同时,通过强效组织致富党员采取结对帮扶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到贫困户家中走访,详细了解贫困户家庭变化情况和思想变化,引导村里的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积极转变观念,振奋精神,激发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


 


抓党建创品牌 增强组织战斗力

思路一通,事事都通。

上吾具村有党员18名,平均年龄54岁,大多数人初中都没有毕业,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赵军章渐渐了解到,村民没有发展思路,积极性不高,没有上进心,没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更没有好的组织力量引导贫困户致富。

功夫不负有心人。“势单力薄”的赵军章苦思冥想,决定将抓好党建工作、激活人心作为甩掉贫困“后进村”的抓手,很快找到了加强村“两委”班子团结、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良方。他首先从整顿村“两委”、整顿党员队伍开始,通过推行“能人治村”和“三培两带”工程,按照“三荐三考一票决”的方式大力选拔村级后备干部,积极吸纳后备干部到村“两委”挂职锻炼,选优配强了村“三委”领导班子。修改和完善了“党员设岗定责”“先锋指数”“积分制考核”等各项组织制度。利用“三会一课”“固定党日”、组织生活会等时机,通过举办“月初大课堂”等活动,定期组织全体党员开展学习,不断加强对党员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使党员干部进一步加深对“党员身份”的理解和定位。

除此之外,赵军章还先后起草上报了《化隆县区域化党建联盟》《“红叶”党建网络云平台》和《党建+》三个化隆县党建品牌项目。为了加强对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帮助贫困户获得一技之长,赵军章向县委组织部申请了2万元的专项党建工作经费,成立了化隆县首家农村党校、农民夜校和新时代讲习所,并积极协调解决了图书和师资力量,定期举办党员培训和种养殖等实用技能培训班。

面对这些点滴变化,村支书马成麒说:“在赵书记的带领下,我们从加强基层党建入手,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现如今村‘两委’关系逐渐得到理顺,村干部和党员们的思想观念、凝集力和战斗力都有了空前的提高,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彰显,我们村也从原来班子涣散、人心不齐的‘后进村’,到去年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村’,还成了县级基层党建示范点,这一切都是赵书记这两年牵头抓党组织建设的成果。”


 


搭平台跑项目 谋划脱贫新思路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过程中,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措施,让党员群众看到了“第一书记”的决心,在赵军章渐渐被认可的同时,村“两委”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也在一次次的民主商讨中增强起来,党员群众开始对发展致富有了信心。

基层党建和村“两委”加强后,面对村民经济收入来源有限的现实情况,赵军章开始着手谋划脱贫新思路,设法把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搞上去。经过和村“两委”多次的分析研判后,赵军章撰写了三个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可研方案,并利用省特检所给予的帮扶资金购买了价值达14余万元的拖拉机、旋耕机、洋芋点播机等7台套农机具,成立了村集体企业(化隆裕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大胆提出了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中药材试种植、土鸡散养、生猪和西门塔尔牛分散养殖等特色产业项目的设想。

由于中药材是新项目,刚开始的时候,村民们顾虑很多,积极性不是很高。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赵军章逐户宣传做思想工作,带领村民代表赴互助、甘肃等地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积极发掘培育致富带头人,鼓励村民成立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村民郭三喜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32岁的他原来整天在家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经过多次劝说、动员后,郭三喜通过互助资金试种植了6亩中药材。去年,靠开挖掘机和种植中药材收入达46800元,成了村里和村民眼中的“大红人”。

尝到了甜头的郭三喜,今年还申请了“530”贷款并册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准备和其他村民合作发展特色种植业。如今,经过两年的不断探索和尝试,去年,村里130亩中药材,1000只土鸡、273头猪和19头牛,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富余劳动力转移、闲置土地有效利用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村集体经济也实现了“破零”。村民们都说,现在,村里有了集体收入,并办成了好多原来想办而没办的事。村干部的威信也有了极大地提升。

办实事解民忧 破解难题暖民心

“脱贫路上,不敢停歇,也从未停歇,只要用心用情去和群众沟通交流,将群众的大事小事当作重要的事来办,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这就够了。”这是赵军章说得最多的话,话语虽朴质,但道理却很实在。

为了提升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体现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在赵军章的协调带动下,村里组织成立了和谐射箭协会和眉户戏业余戏剧团,并积极协调县文体局和民政局为村社火队、眉户戏业余戏班子捐赠演出服、戏台、表演道具和生活用品等物品。

宋梅个是村里的低保户,老伴多年前因病去世后,她就和小儿子一起生活,由于年老多病,无法从事体力劳动,需要长期看病吃药,生活条件十分困难。赵军章得知这一情况后,经常到她们家看望老人,除了带去米面油一些生活必需品外,还为老人申请了临时救助,为宋梅个解决看病方面的一些支出。更令宋梅个高兴的是,今年4月份她住进了羡慕已久的新房。“我关节病疼得只能自己做点饭吃,孩子打点工,家里只有四亩地,其中三亩租出去了,一亩地种点土豆蔬菜自己吃。”宋梅个告诉记者,为了危房改造的事,赵书记多次到她家动员,好几次让人家吃了闭门羹,今年春节刚过完,赵书记就到她家并带来了好消息,说是争取到了最高的危房改造补助款,还说到时候会积极发动村民前来帮忙盖新房,她当时感动得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事有千件,贵在实干。“第一书记”所谓“第一”,便是要想在前列、干在前列、拼在前列,赵军章始终把百姓的每一件事放在心里,全心全意为百姓办实事,在做“第一书记”的时光中得到了锤炼和洗礼,为上吾具村呕心沥血,成为了赵军章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岁月,也终将成为他青春岁月里最珍贵的回忆。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