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走进海东 喜看城乡新变化

2019-06-01 10:36:15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金显花 

一天一个样,天天有变化。漫步在海东的街头巷尾,宽阔整洁的街道、舒适漂亮的居民小区、绿树掩映的公园、形式多样的公益广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文明热情的服务窗口、和谐畅通的交通秩序……看着眼前的变化,百姓无不拍手称赞。

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开展以来,海东市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居民素质提升工程为契机,高度重视,以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的决心,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精神,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的韧劲,决战决胜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城市街道:更干净了

路面打扫、杂草落叶清理、垃圾清运,在化隆县巴燕镇到处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连日来,巴燕镇持续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工作,广泛发动村干部、村民、环卫工人等力量,共同做好辖区内环境卫生治理工作,切实解决环境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全镇整体卫生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巴燕镇区域面积150平方公里,有辖区常住人口近5万人,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群众居住密集,陈年垃圾多,全面清理工作难度大。针对这一情况,镇党委、政府摸索建立了以点带面、纵深推进的工作措施,采取重点清理与全面整理相结合。各村“两委”负责人带队,组织群众齐动手,及时清理村庄道路两侧、房前屋后、沟渠等各个死角的陈年垃圾;镇政府组织镇干部、环卫工人开展巴燕辖区主要街道集中整治工作,全面清理主要街道沿线,居民楼小区及市场等地方的生产生活垃圾。

同时,镇党委建立了党政领导定期不定期巡查制度,每周确定一名值班领导开展走村入户,发现垃圾清理不彻底的情况,立即拍照取证,并在全镇微信群中实时公开,对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措施不力、行动严重滞后、整治效果不明显的村,进行通报严肃问责,确保农村环境卫生能常清理、常保洁。

截至目前,全镇38个行政村共动员人力3000多人次,出动挖掘机、农用车、铲车等30多台次,全面清理了巴燕辖区路边、沟渠、房屋周围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废弃物及“牛皮癣”小广告等,使全镇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观。

旅游景点:更美丽了

仓家峡景区位于乐都区上北山林场,风景秀美,空气清新,是当地人的游玩圣地。

随着气候转暖,进山踏青游玩的游客也逐渐增多,为了提升主干路的路容路貌,保持林区的环境卫生,上北山林场紧跟乐都区林草局的总体部署,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存量垃圾清理和长效机制建设,扎实推进场部和林区环境整治工作,坚决打赢垃圾“歼灭战”。

从5月初开始,上北山林场大力推进以“垃圾堆、柴草堆、土堆、粪堆”为重点的清理工作,要求林场职工和护林人员每三天开展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垃圾治理,并在巩固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对照卫生林场的标准自查自纠,集中对积存垃圾进行彻底清理。

此次治理中上北山林场87名干部职工和护林员,手持火钳、铁铲、扫帚等工具,除杂草、整路面、清垃圾,仅两天时间,基本清理了责任区路面、路边草丛、水沟等地点的烟头、白色垃圾、酒瓶等废弃物,共运送垃圾8余吨。

下一步,上北山林场全体干部职工将进一步抢抓整治时间,加大工作力度,集中精力打好这场“攻坚战”,确保林区无存量垃圾,主干道无堆积垃圾,河、塘、渠等水面无漂浮垃圾,恢复上北山林区静谧和谐、秀美开阔的景象。

村道小巷:更靓丽了

循化县查汗都斯乡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集中力量攻坚“四乱”现象,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生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为切实有效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查汗都斯乡采取入户宣讲、每周五“主麻日”聚礼等时机,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让广大群众充分了解开展环境整治的目的和意义,也通过一桩桩实际案例让群众对比感受变化,进而提升环保意识,增强群众自觉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广大群众主观能动性,努力营造建设“绿色环保”“生态旅游”之乡的浓厚氛围。

通过建立由乡纪委牵头的环境整治专项督查组,着重以清理“四乱”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严格对照责任清单,对责任区域逐一进行督查指导,通过现场查找问题,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进行整改销号,并以“周查、月评、年考”督查机制,每周一定期进行督查,对整治表现好的进行宣传,对整治不力的及时通报,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短板。

目前,全乡公路沿线及村道小巷内环境卫生有了明显改善,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提升,下一步,乡党委政府将重点从整治长效入手,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步入常态化、长效化轨道,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河湖溪流:更清澈了

河水变清了,黑臭水沟不见了,两岸绿化更美了……这是记者在化隆县扎巴镇挖隆沟村河道看到的景象。挖隆沟村河道,这条曾经因为“脏乱差”而成为村民“痛点”的河流,如今何以实现华丽蜕变?

挖隆沟村河道是黑城河的一条支流,流经浪隆村和阳坡村,河道长八公里。过去,村里的生活垃圾无处可去,村民为了图方便习惯了将垃圾就地焚烧或直接向河道倾倒,村河道俨然成了一个垃圾场。

挖隆沟村村民马大吾七从小就居住在河岸边,他见证了这条河道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前村民们没有环保意识,家里的垃圾随手就倒在了河道里,最多的就是塑料地膜这样的白色垃圾,水也很脏,导致灌溉农田后庄稼的成活率比较低……现在不一样了,垃圾少了、水清了、臭味没有了,河道两侧都是绿色植物。”马大吾七感慨地说。

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深入开展,村庄内道路两侧和河道内及河道沿岸的陈年垃圾不见了,乱搭乱建、乱排乱倒的陋习逐渐好转。扎巴镇配备了垃圾箱和垃圾车,每天有专人定点清运,实现了垃圾“户收集、村转运、镇处理”,村民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垃圾入河”的景象一去不复返。

“前期乡村干部入户宣讲政策,让我们了解河湖治理工作的重要性,现在整治后的河道环境这么好,受益的还是我们老百姓,我们更应该爱护环境,为我们的家园建设尽自己的力量。”马大吾七说。

沿路沿线:更整洁了

曾经,平安区小峡口两侧的庄廓院让这里道路拥堵,是交通事故多发地段,加之道路两侧乱堆乱放的河湟奇石和河道垃圾,让途经这里的人们感觉脏乱不堪。时值夏季,树木郁郁葱葱,滔滔湟水奔腾而下,曾经的乱石堆、杂物堆、垃圾堆和荒地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10米高的全冠杨树林。

王家庄村是西宁进入海东的第一村,生态建设、门户形象非常重要。随着海东河湟新区的批准设立和创城工作发展的需要及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2018年3月,海东斥资1.55亿元实施王家庄西片区163户群众整体拆迁生态建设工程,并于去年10月完成拆迁,开始平整土地、造林绿化的生态建设工程。

“以前这里有许多奇石馆和庄廓院,几个月没走这条路,居然找不到以前的位置了。”前来购买河湟奇石的西宁市民马哲说。在村民的指引下,马哲得知这里已经发生了大变化,随着王家庄村的拆迁绿化,原来销售奇石的村民们纷纷将河湟奇石搬迁到了河北岸的北山石材城,走上了正规化、集约化的售卖发展之路。

据小峡镇党委书记牛周羊杰介绍,去年11月,王家庄村拆迁工作完成后,海东市林草局工作人员打响了冬日景观绿化的“攻坚战”,开始实施投资1000万元、面积为335亩的造林绿化工程。

如今,村庄西片区的163户村民搬迁了,国道两边的庄廓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态景观带,道路也更加宽阔,更加整洁了。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