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决胜脱贫 “第一书记”在行动

2019-06-03 10:56:21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实习记者 张璐 通讯员 王晓亮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省、市、区14名优秀机关干部来到海东市平安区石灰窑乡各村任“第一书记”。他们走田间、进农家,帮助所驻村理思路、引资金、上项目、调结构,激活了贫困村的发展活力。

从政府机关走进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家中,经过几年的帮扶,2018年石灰窑乡人均年收入达7000元以上,顺利脱贫。今年,全市上下吹响脱贫攻坚摘帽“清零”的号角,“第一书记”们又将如何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如何帮群众提高经济收入?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近日走访了石灰窑乡部分贫困村。


村书记正在向村民了解情况

产业发展 让群众有盼头

“去年我养了200头牦牛,出栏100头,每头牦牛净收入1000元,直接收益达10万元。这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和金书记啊,今年我打算再进一批牛,继续发展养殖业,扩大养殖规模,到年底脱贫致富奔小康不再是梦了。”唐隆台村养殖大户马良虎看着牛棚里的牦牛,一脸满足地说。

据唐隆台村“第一书记”金升安介绍,马良虎家里有6口人,祖祖辈辈靠天吃饭,以种地为生,由于气候条件限制,粮食产量不高,加之外出务工收入不稳定,家庭条件始终得不到改善。自精准扶贫开始以来,马良虎借助精准扶贫的有利契机,在“第一书记”和扶贫干部们的帮助下,积极发展养殖业,仅仅一年时间,他们家变了样。用马良虎自己的话说:“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了。”

2015年精准扶贫政策开始后,村里的韩延俊一家被评为建档立卡户。后来,他靠着勤劳的双手,独到的眼光,依托本村特有的自然环境,把扶贫政策给予的产业资金集中起来,又大胆通过银行贷款五万元,走上了养殖业发展之路。

2016年初,他从牧区收购了十余头牦牛进行育肥圈养,但由于缺乏经验,不久之后圈养牛犊开始大批死亡,一夜之间,韩延俊陷入很大的困境。但倔强的他毫不气馁,认真反思失败的原因,韩延俊说:“我在金书记的帮助下,到几百公里外的河南县,祁连县找寻养殖牛羊的大户、高手拜师学艺,最后终于掌握了一整套牦牛在青海不同海拔区域养殖的娴熟技术。”半年后,韩延俊还清了债务,纯收入达到了四万元。

金升安表示,今年,他打算在唐隆台村修建养殖大棚,进行集中养殖,并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展养殖业。同时,重点治理好村子的环境卫生,打造一个山清水秀的美丽小村庄,鼓励群众发展农家乐让更多的群众过上好日子。


上法台村的村民正在种植药材

联点帮扶给村送来“干货”

在石灰窑村贫困户王存元家中,来自青海机场有限公司的“第一书记”曹民君和工作队员徐仰明正在收购他家的菜籽油和洋芋粉条。

王存元告诉记者,他们家有6口人,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始以后,因家庭条件困难,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2000元被评为低保贫困户,通过产业扶持等,2016年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以上,实现了脱贫。

徐仰明说:“2016年,青海机场有限公司作为联点帮扶单位,鼓励全村扩大马铃薯和菜籽种植规模,并认购农家菜籽油,洋芋粉条。通过三年连续认购,全村经济收入达120余万元,带给王存元家庭收入2.4余万元。现在,王存元家种植了10亩菜籽,10亩洋芋,家庭经济稳定增收。”

村民贺公保才仁2016年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主要以大儿子外出务工所得和种植业为生,但由于岁数大了,再加上老伴儿常年患有糖尿病,生活状况愈加艰难。曹民君知道后,四方奔走帮助他积极发展养殖业。但由于贺公保才仁自身对养殖业知识及经验比较匮乏,加上年龄较大,这条路比别人走得艰难的多,但是他并不气馁,主动克服“等、靠、要”思想,在曹民君的帮助下克服困难,通过自己的勤劳,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他说:“现在政策这么好,总不能坐享其成等着别人给,别人给的始终没有自己劳动得来的踏实。”

“今后,青海机场有限公司将以此为契机,持续鼓励石灰窑村广大群众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并投资380余万元在该村完成航空食品加工厂修建工作,招聘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在航空食品加工厂务工,切实解决贫困户生活问题,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曹民君满怀希望地说。


唐隆台村村民和新修的牛棚

特色种植 让群众实现脱贫

这些年,在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同时,石灰窑乡党委、政府正视地域实际,顺应地理条件,深挖土地资源,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寻找到适合高原冷凉气候的经济作物——大黄和当归,打造了千亩药材基地。

上法台村位于石灰窑乡东南方,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全村共有农户290户969人,该村平均海拔2900米,耕地面积2400余亩,主要种植马铃薯、油菜等农作物。由于地处脑山地区、地理位置恶劣、交通不便等原因,再加上群众文化程度不高,没有谋生的手艺,导致群众收入一直提不上去,是石灰窑乡重点贫困村之一。

种植药材,对于一直以种植单一农作物为主的上法台村群众来说,确实是一件新鲜事。药材收成怎么样?有没有销路?到底应不应该种?该怎么种?村民们心里都没有底。为此,乡政府通过召开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药材种植的好处,让大家转变种植观念,打消顾虑。

范成宝是上法台村的一名贫困户,家中有4口人,由于两个孩子年龄还小,妻子要在家照看两个幼小的孩子,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范成宝一个人的肩上。由于没有专业技能,外出打工受限,全家经济收入仅靠种植的4亩马铃薯和油菜维持。

扶贫工作队详细了解他家情况后,得知他有发展养殖业的意愿,就用产业扶持资金为他引进5头牦牛进行循环育肥发展。2017年,他养的牦牛有10余头,直接受益达3万元。2018年,“第一书记”李进才又为范成宝申请办理了“530”贷款和互助资金筹集10余万元,投入到药材种植当中,和其他村民一起承包种植了80余亩当归。这让他直接获利达15万元以上。范成宝高兴地逢人便说:“李进才书记真的给我们帮了大忙啊,让我家彻底摆脱了贫困。”

走进田间地头,村民们正在种植大黄和当归。村民梁龙贤说:“我是2015年开始种植药材的,在这之前,我在外地做玉石生意,2014年回乡后,在村里转了一圈后发现有大片的荒地,当时觉得村里的土质这么好,白白荒着太可惜了。”于是他靠着在山东临沂认识的药材老板教授的经验,开始了药材种植工作。“很感谢李书记对我的大力支持,在他的帮助下,今年药材的直接收益可达900万元,此外,我也想带动家乡父老一起脱贫。”梁龙贤说。

李进才说:“2019年,上法台村将继续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加入到药材种植行列中,同时,发挥村里的10户养殖大户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群众发展养殖业,让更多的群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