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一个脑山村落的嬗变

2019-06-03 11:27:10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陶成君 摄影报道

打造千亩梯田、从脑山向川水地区搬迁、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发展设施农业、开通“农副特色产品进城”渠道……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这个位于海东市互助县蔡家堡乡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因地制宜、准确定位,围绕乡村旅游,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脱颖而出,慢慢被人们认知和熟悉。

东家沟村是全省1622个贫困村之一。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省交通厅派出“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组驻村,“第一书记”李延东和扶贫工作组用自己的毅力和能力,让这块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变得不再难啃。这个昔日的脑山村庄,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挪“穷窝”拔“穷根”

立夏节气刚过,清晨的薄雾还没有完全散尽,阳光已经洒满了塘川河畔。在互助县塘川镇公路沿线,新一天的序幕在晨雾中拉开了。这里连片修建一新的房屋住的并不是塘川镇村民,而是互助县蔡家堡乡东家沟村易地搬迁的村民。

东家沟村自然条件艰苦,道路交通不便,居住地分散,居住环境差,人畜饮水、就医、上学十分困难。基于此,经过互助县政府各部门协调推进,在地域平坦、交通便利的塘川镇下山城村置换土地为东家沟村群众统一安置了宅基地。

据了解,蔡家堡乡地处贫困山区,全乡13个行政村中有一半因为自然条件差,需要搬迁,目前已经有几个村的村民在塘川镇搬迁入住。由于易地搬迁村都处在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交通信息闭塞的地方,造成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尴尬境遇。要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当地群众彻底摆脱制约发展的恶劣环境,必须走易地搬迁的道路。

走进已经搬迁入住的村民东国平家,上下五间的二层小楼装修得格外气派,冰箱、彩电、还有东国平自己设计的电视背景墙和卧室,让到访者仿佛走进了城市的小洋楼。“现在我们一家五口人住上了楼房,花了将近20万元。政府补贴了5万,还外借了几万元,我们两口子也在西宁一家企业找到了工作。”东国平说。对于今后的生活,东国平一家满是憧憬,“我们学了一些挣钱的技术,只要能吃苦就能挣钱还了几万元的债,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东国平说。和东国平有同样想法的乡亲们不在少数。“住在塘川镇离城里近,只要好好干就能挣上钱,孩子上学也方便,没什么担心的。”村民东鹏山说。人居环境变好了,各方面条件也在不断完善,百姓有干劲,这样才能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村民致富梦成真

曾经,山路远、行路难、务工难、上学难、挣钱难,这些问题像大山一样压在东家沟村民身上,想要彻底拔“穷根”,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而搬进来,还要稳得住,能致富。

据蔡家堡乡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根据每个贫困村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产业路。对有劳动能力和生产发展愿望的贫困人口重点扶持发展特色种养业;对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愿望,但没有经营能力或产业选择较难的贫困人口,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的方式,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

“这里不仅地势平坦,房子也修得好,儿子也找到了新的学习方向。以后养个羊、养个猪,娃娃们再出去打点工,家里的生活条件会越来越好的。”村民汪芬兰说。她告诉记者,在山里生活时,天没亮就离家,沿着11公里的山路走到宁互公路才能坐着公交车去西宁市务工,晚上又顶着月亮走回家中。“一天三四个小时花在路上,还不一定当天就能找到工作。如今旺季的时候,务工车辆直接开到了家门口,以后再也不用愁挣钱了。”汪芬兰说。

东家沟村地处互助脑山地区,自然灾害频发,交通闭塞,耕地贫瘠,种植业单一,村民们年人均收入仅有3000多元。实施易地搬迁,找到脱贫新路子是当务之急。整村搬迁后,后续产业如何发展,脱贫新路如何迈开步伐?驻村干部和“两委”班子开始提前谋划。据“第一书记”李延东介绍,今后东家沟村将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搞好农贸产业,增加村民的收入,使老百姓更早、更快地步入小康生活。

通过易地搬迁精准扶贫,不仅改变了搬迁户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还为搬迁群众搭建了认识和接受新事物的平台,搬迁群众逐步树立起了发展意识、科技意识、经济意识、教育投资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发展动力。 “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这样的脱贫思路让贫困户们在心安的同时,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他们的精神面貌。“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以后出门、看病、娃娃上学都方便,加上好政策,如果再跟以前一样等靠要,自己都会不好意思。”东国平说。

娶媳妇不再成难事

“这一两年,我们村已经娶进来了15个新媳妇,我现在除了村支书的身份,还兼任村里的媒人。”说这话时,东家沟村党支部书记东银山一脸自豪。

从山顶眺望,初夏的东家沟新村里,一派繁忙景象。装新屋、修广场,村里几乎见不到一个闲着的人。东银山带着记者来到村民东鹏山家中,装饰一新的二层楼房里,只有东鹏山的老母亲一人。老人告诉我们,不久前刚刚新婚的东鹏山和妻子在家里住了几天就出去挣钱了。如今,东鹏山在“第一书记”李延东和蔡家堡乡党委的帮助下,在互助县城开了一家童装店,新婚的妻子也经营着一家理发店,两个人每月收入近6000元。“儿子40多岁了,要是在以前,这样的生活想都不敢想。”老人说。

“如果没有搬迁,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我家再过30年都不可能住上这样的房,也过不上这样幸福的生活。”村民东国金讲起村里的新鲜事,一脸兴奋:现在家里住的是二层洋房、走的是水泥路,用上了手机,开上了小轿车、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小孩上学不操心,家里今年的收入也提高了近千元……搬迁使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还有一个大变化,过去三年全村娶了5个新媳妇,今年新村的房子一搬进来,上半年就娶回来了5个新媳妇。”东国金乐呵呵地说。

宽敞的硬化路面、来往的运输车辆、漂亮的安置新区、村民们爽朗的笑声……在东家沟新村,一张张笑脸见证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得益于易地搬迁项目的实施,住在山上的村民终于了却多年想搬迁下来的心愿。村民们都说,“等来了党的好政策,也遇到了好书记,我们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