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到史家台防雹炮台去探秘

2019-06-12 10:09:54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张扬 陈钰月 张傲 摄影报道

虽然有天山这道天然屏障,青海依然是新疆冷空气南下的主要通道。气候的不断变幻,使青海成为冰雹灾害多发地,如何防灾减灾,防雹炮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很少有人看到大炮是怎样打冰雹的,时报记者今天就带您去史家台防雹炮台一饱眼福。


待命准备发射

在青海 冰雹说来就来

进入6月份,青海成为全国旅游热门地,不少游客从炎热的南方前来,感受着青海的凉爽,同时也“领教”到青海天气的神秘莫测。

“青海的雪山让我感到神秘,青海的冰雹也是说来就来。”在青海湖游玩的李得胜来自广州,他是第一次来青海,因为没有经验,所以旅游装备准备不足,遇到下冰雹,把他冻得要死。“刚才明明是晴空万里,一片乌云过来就下起了冰雹,砸在车顶上噼里啪啦地响。”李得胜说,青海的冰雹个头有点大,不过冰雹说来就来,说走也就走了,整个过程并不长,冰雹过后又是大晴天。在海北刚察县,游客张女士也和冰雹有过亲密接触,当时她们一行游客在一家餐馆就餐,天突然就阴了下来,接着就有大个的冰雹和雨一起从空中砸下来,她们觉得特别好玩,还拍了不少视频发到朋友圈。对此,不少游客都感同身受,甚至有人戏称,来青海一定要穿上“防雹衣”。据湟源县气象局局长王田寿介绍,受复杂地形及高海拔等因素影响,高原地区的大气对流显著,大气运动激烈,于是导致了冰雹的高发。“青海气象灾害以冰雹、干旱为主,再就是强降雨。”王田寿说。


准备填装炮弹

防冰雹 为什么很重要

资料显示,中国年降雹日数的地区特点比较明显,大体上从东北到西藏这一条线,东北——西南向地带中冰雹多,其两侧的广大东南地区和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山区除外)冰雹少。其中,青藏高原是中国雹日最多、范围最大的地区,区域内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雹日都在8天以上,最多中心在拉萨以北的西藏东部地区,川西高原和青海东南部地区是冰雹次多中心,如祁连地区东段雹日可达7至15天。冰雹一般随海拔增高而增多,不过在高海拔地区的雪山草原,下点冰雹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但如果冰雹下在农业区,就会造成极大的损失。“青海东部农业区冰雹期在每年的5月至10月,刚好是农作物生长和收获季节。”王田寿表示。

老家在山东的褚先生曾多年在青海湖周边、湟中扎麻隆承包土地种植油菜,但他从来都是在收获前就转包出去了,“主要是害怕冰雹灾害,一场冰雹就可能让你颗粒无收。”据其介绍,青海东部冰雹高发期恰好是油菜半成熟时,一旦遇到冰雹,损失将是巨大的。


清理炮筒

高炮台 对着天空开炮

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从湟源县城往波航乡方向前进约半个小时,一座山顶上的一个小院映入眼帘,这就是史家台防雹炮台。

推开院门,一门高炮出现在眼前。炮台班长杨绍勇脱去炮衣,调高炮筒,将两个黑洞洞的炮筒指向天空。

这门高炮其实和军用大炮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发射的炮弹不同,因此每次作业前都需要向空军部队、民航管制部门申请,害怕误伤飞机。

史家台炮台一共有4个人,其中两人为炮手,一人为装弹手,杨绍勇则是发射手。对于用大炮打冰雹,不少人有个误区,认为往天上随随便便打一些炮弹就算完事。其实,防雹作业和行军作战没有任何区别,甚至比打仗还要紧张。

炮台值班室有一个无线电台,主要是接收指令用的。接到指令后,要快速从弹药库搬出炮弹,装弹手则快速填弹,一个弹夹里有5枚炮弹,一次要装15个弹夹,也就是65枚炮弹,要在一分钟内完成装弹,并发射完毕,“有时需要连续发射500多枚炮弹才能起作用,并且要在三四分钟内完成。”杨绍勇说,冰雹天气过程很短,有时就那么几分钟时间,并且冰雹云移动很快,错失时机,冰雹就会远离射程范围,就无法打到冰雹。

因此,平时演练是少不了的,对高炮的养护也要做到“三天一小擦、五天一大擦”,每次作业完毕都要对炮筒清理,全面保养则要拆下高炮的每个零部件。现在,杨绍勇闭着眼睛就能完成高炮的拆装。


查看监控

荒野外 坚守炮台的人

王田寿告诉记者,每年冰雹活动有相对固定的线路,湟源境内的冰雹多数从青海湖和海北方向过来,然后沿着两条线路移动,一条从东大滩向东南方向波航、日月山进入湟中境内,另一条则往东北大通方向而去。冰雹是短时天气现象,一般云层覆盖也就是数公里,但因其是动态的,也可能在湟源全境流动。为此,沿线共建设了11处高炮炮台,全部建在人迹罕至的山顶上。每个炮台都配备4名人员,因为都是临时岗位,4年前月工资才由800元涨至目前的1500元,即便如此,年轻人也不愿前来“上班”,因为没有外出打工挣得多。因此,坚守炮台的多数是中老年人,平均年龄50岁以上。

不过凡事都有一个例外,史家台炮台班长杨绍勇就是这个例外,他今年仅有24岁,是个地地道道的90后,却已在炮台“服役”4年了。

问及为何选择这里,杨绍勇有些黯然神伤。虽然没多少学问,但他从十八岁就外出打工,也算见多识广。杨绍勇的父亲是史家台炮台第一人,从炮兵部队退伍后就来到刚建好的炮台,一干就是26年,小时候杨绍勇经常来炮台玩,对大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4年前,杨绍勇的父亲因病去世,他便毅然从父亲的手里接过了“接力棒”。

当然,杨绍勇选择留在炮台,还有一个原因。也是在4年前,他家承包了600亩土地种植燕麦,结果遭遇冰雹灾害,造成400亩土地绝收,“老百姓对炮台降伏冰雹灾害寄以厚望,不能后继无人。”


调整高炮高度和方向

在炮台工作,不仅艰苦,而且枯燥。从5月1日上山,到10月1日前,4个人基本不能下山,除了作业时要4人同时上阵,平时两人一组24小时随时原地待命。

史家台炮台宿舍里,4张床板铺成一个大通铺,一台老式的电视机荧屏上闪烁着“雪花”。杨绍勇说,他们吃的馍馍是从家里带来的,一个星期下山买一次蔬菜,吃水则要去山下的村里去打,“有时候待在山上确实很无聊,只有打扑克消磨时间,有时同学也叫着到西宁城去K歌,特别想去,却不敢去。”说到这里,杨绍勇的脸上现出了一丝孩子气。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