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奔走,只因我是“第一书记”

2019-07-08 10:37:27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李玉娇 通讯员 韩世花 摄影报道

近年来,在海东市的各个贫困村,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勤勤恳恳、默默付出,任劳任怨、甘当黄牛。有的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不能在父母床前尽儿女之孝,不能替妻女分担生活之忧;有的只讲担当奉献,不提个人需求,在脱贫路上敢啃“硬骨头”、敢捅“马蜂窝”;还有的学榜样借经验,扛实脱贫职责,落实精准之策。他们的名字,叫“第一书记”。

在海东市平安区,自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来自省、市、区的一批又一批“第一书记”来到该区108个行政村,他们走田间、进农家,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紧密结合,帮助所驻村理思路、调结构、引资金、上项目,激发了贫困村和贫困户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

几年里,平安区以平均每年3000余人脱贫的速度,在2017年底实现整体脱贫摘帽。

这样的扶贫成果可喜可贺。回望扶贫路,“第一书记”们如何开展群众工作?怎样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如何因地制宜寻找脱贫路?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走进平安区石灰窑乡部分“摘帽村”,一同看看“第一书记”们工作的“镜头”。


“第一书记”曹民君看望村民

产业发展 让群众有“盼头”

“马哥,你家的牦牛长势真好,你现在是我们村的养牛专家了,啥时候给大伙讲讲你的‘养牛经’,让大家也跟着你圆‘致富梦’啊!”

“好啊,金书记,我听你的,其实是你给我出的点子好。也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和扶贫干部们的帮助,去年我养了200头牦牛,出栏100头,每头净收入1000元,直接收益达10万元。我打算今年再进一批牛,继续发展养殖业,扩大养殖规模,‘小康梦’就不再是梦了。”

在平安区石灰窑乡唐隆台村养殖大户马良虎的牛棚里,“第一书记”金升安正在和他聊天,看着牛棚里的牦牛,马良虎露出满足的笑容。

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唐隆台村人多半以种地为生,由于气候条件限制,粮食产量不高,外出务工收入不稳定,马良虎一家6口生活贫困,家庭条件始终得不到改善。

自“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马良虎在“第一书记”和扶贫干部们的帮助下,积极发展养殖业,仅仅一年时间,他们家就变了样。用马良虎自己的话说,“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了!”

勤劳朴实的回族村民大部分都有养殖经验,金升安也想以此为“脱贫”的突破口,鼓励贫困户发展养殖业,争取早点过上好日子。

2015年,韩延俊一家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户,在金书记的支持和鼓励下,依托本村特有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产业扶持资金,从牧区收购10余头牦牛进行育肥圈养。在养殖过程中虽然遇到种种困难,但在金书记和扶贫干部们的支持鼓励下他挺过了难关。

“2016年,我的牦牛死了一部分,但是在金书记的帮助下,我到几百公里外的河南县、祁连县找寻养殖牛羊的大户高手拜师学艺,掌握了牦牛在不同海拔区域养殖的一整套经验技术。半年后,我还清了债务,纯收入达到4万元。”对于金书记的帮助支持,韩延俊满是感激。


“第一书记”金升安(中)走访入户了解情况,制定脱贫巩固提升方案。

联点帮扶 给村子送来“干货”

在石灰窑村贫困户王存元家中,来自青海机场有限公司的“第一书记”曹民君和工作队员徐仰明正在收购他家的菜籽油和洋芋粉条。

2016年,青海机场有限公司作为石灰窑村的联点帮扶单位,鼓励全村村民扩大马铃薯和油菜籽种植规模,并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收购农家菜籽油和洋芋粉条。

通过三年的连续收购,全村农户仅菜籽油和洋芋粉条收入达到120余万元,王存元家也增收2.4余万元。在曹书记的协调沟通下,今年,青海机场有限公司继续鼓励村民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并投资380余万元资金在该村修建航空食品加工厂,招聘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务工,提高经济收入。

村民贺公保才仁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老伴儿患有糖尿病,需常年吃药打针,家庭主要以大儿子外出务工所得和种植业收入为生,随着老两口年龄的增长,生活状况愈加艰难。

曹民君知道后,积极鼓励贺公保才仁克服困难,主动摒弃“等靠要”思想,并四方奔走支持帮助他发展养殖业,2017年底,贺公保才仁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他说:“现在政策这么好,总不能坐享其成等着别人给。再说,曹书记对我帮助那么大,我自己也要加把劲。”


“第一书记”赵生宽(左一)了解询问建档立卡户产业发展情况。

特色种植 群众奔小康有“希望”

在平安区除平安镇和小峡镇的部分行政村地理位置在川水地区外,其他行政村都属于浅脑山和脑山地区,耕地大多是山地,农户靠天吃饭。

上法台村位于石灰窑乡东南方,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全村共有农户290户969人,该村平均海拔2900米,耕地面积2400余亩,主要种植马铃薯、油菜等农作物。由于地处脑山地区、地理位置恶劣、交通不便等因素,加上群众文化程度不高,没有谋生的手艺,导致村民们的收入一直提不上去,是平安区重点贫困村之一。

范成宝是上法台村的一名贫困户,由于没有专业技能,外出打工受限,全家经济收入仅靠种植的4亩马铃薯和油菜维持。为此,“第一书记”李进才和驻村工作队员通过召开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外出观摩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中药材种植的好处,让大家转变种植观念,打消顾虑。

2016年,“第一书记”李进才鼓励范成宝用产业扶持资金引进5头牦牛进行循环育肥发展,2017年,直接受益达3万元。2018年,又为范成宝帮助申请办理“530”贷款和互助资金筹集10余万元,和其他村民一起承包80余亩山地种植当归,年底直接获益达15万元以上。范成宝高兴地逢人便说:“党的政策好,给我们村选派了一个能人,给大家出主意想办法,让大伙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和上法台村一样,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等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实施,平安区其他乡镇、村社“第一书记”们正视地域实际,顺应地理条件,深挖土地资源,积极和村“两委”商议协调,寻找适合高原冷凉气候的大黄、当归、黄芪等经济作物,鼓励农户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打造“百亩花海”“千亩药材种植基地”“富硒果蔬种植基地”等,依托“特色产业”带动旅游业和餐饮业的发展,帮助越来越多农户增收致富。

如今,像金升安、曹民君、李进才一样,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第一书记”带着初心使命,立足岗位,心甘情愿驻扎在贫困村,每天奔走在大山深处,用心倾听群众呼声,用情感知群众疾苦,帮助贫困村理清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为当地群众开辟脱贫致富路。他们真正沉下心、蹲下身、弯下腰,一心一意为贫困村谋发展,尽职尽责为贫困户谋出路。只因这群人的奔波努力、奉献付出、担当作为,许许多多贫困村的村容村貌也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脱贫摘帽”。

当问及他们,“这么辛苦努力是为了什么”时,他们都有一个相似的答案——“因为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还将继续奔走,只因我的名字叫‘第一书记’!”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