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白草台新村结束顿顿吃土豆日子

2019-07-11 11:47:28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李晓娟 摄影报道

白草台新村由乐都区达拉土族乡的15个深度贫困村组成,为了让这些贫困村有更加舒适和方便的居住环境,远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家家睡土炕,顿顿吃土豆”的拮据生活,乐都区于2012年开始建设白草台新村,实施易地搬迁项目,于2015年9月落成竣工。

如今,15个贫困村现已集中搬迁至乐都区共和乡和雨润镇的交界处,仍由达拉乡管辖,白草台新村集合了马圈沟村、白草台村等村的174户686人。


村民赵成梅正在绣花

易地搬迁拔穷根

为了离开山大沟深的贫困山村,最大限度地让贫困户家家都住得起新房,户户都能搬下山,搬迁过程中,达拉乡采取村民投工投劳的形式,每户200个工时,一工时100元,15个贫困村中,80%的村民都参与到建设新家园的行列当中。除了村民投工投劳以外,扶贫配套资金每户5万元,群众自筹5.8万元。

现在,白草台新村中,家家户户都住上了101平方米砖混结构的房子和100平方米的庭院,自来水、天然气、太阳能热水器各类网络设施已入户,人均收入稳步增长。新村还修建了标准化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卫生室,健身房,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及配套设施,为村民各项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也解决了“上学难、行路难、就医难”的三大难题。

易地搬迁项目的实施让白草台新村村民从根本上摆脱了贫困,改变了命运,实现了“精准扶贫惠民生,易地搬迁拔穷根”的期望。然而,搬下了山,就没了土地。为了让这些以往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在搬迁下来以后有事可干,村两委结合精准扶贫政策,积极组织手工艺、厨艺、泥瓦匠等培训班,增加村民们的谋生技能,为他们打开务工增收的大门。

走进赵成梅的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装饰屋子的大红灯笼,这是赵成梅经过13年的时间积累和村里的技能培训班共同打造出来的手艺。“以前在山上没时间做,现在搬下来了,不用每天都去地里看庄稼,就把这些手艺活儿拿起来,挣点零用钱。”

赵成梅家中有五口人,以前全家都住在马圈沟村,去年10月,全家从山上搬了下来,家中除了儿子儿媳和赵成梅以外,还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孙子,儿子儿媳通过培训学到了种植当归的技术,常年在外通过流转土地种植当归增加收入,赵成梅就在家照顾孙子,闲暇时间做做灯笼还有家中常用的手工艺品。

白草台新村党支部书记李万山告诉记者,现如今,村里通过培训做手工艺活的妇女越来越多,她们做成的手工艺品由村两委统一收购后,再统一往外销售,像赵成梅做的成品灯笼,成本价在120元左右,售价在200到300元之间,补贴家用不成问题。


俯瞰白草台新村

旅游发展迈开步

白草台新村经过易地搬迁后,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如今,走进新村,到哪儿都能听到村民们的感慨声,“党的政策真的太好了,以前在山里面住,什么都干不成,庄稼十年九旱,路是坑坑洼洼,房子破旧不堪,习惯了在山上生活,从没想过出山谋生路,搬下来以后,眼界开阔了,大家更愿意出门务工挣钱了,生活品质实现了质的飞跃。”

现在,村民们节节攀升的幸福感不仅来自家家户户都有技术支撑,还有村里马上就要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产业。

白草台新村背靠南凉古城土族园景区,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景区的作用,带动白草台新村发展乡村旅游,村两委积极动员村民去景区务工,目前景区内已解决50多人的就业岗位。

今年,白草台新村村两委结合实际,正在筹划打造“来青海必看的一场演出”《白草台的春天》情景剧,情景剧主要讲述在易地搬迁后白草台新村村民生产生活发生的变化,歌颂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演出还可吸纳200到300人的就业岗位,目前,情景剧正在紧张的排练中,预计年底上演。

为了做好乡村旅游项目,白草台新村开办农家乐、手工艺、厨艺等培训班,去年一期培训富余劳动力80名,让村民们为发展乡村旅游打好了基础。

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白草台新村近五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易地搬迁让村民有了新居,技能培训让他们鼓起了腰包,乡村旅游为他们打开了集体经济发展的新世界,今后,白草台新村将继续立足实际,在无限美好的憧憬中奔向小康生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