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土乡山村的三条脱贫路径

2019-07-17 10:23:24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李玉娇

七彩的衣袖挥起来,轻快的安召跳起来,飞旋的轮子秋转起来,醇美的青稞酒喝起来!

今年5月15日,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的消息,让40万土乡群众奔走相告,土乡大地顿时沸腾!

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互助县举全县之力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14.1%下降至2018年底的0.26%,综合贫困发生率低于3%,群众认可度高于90%,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天翻地覆,彩虹之乡的变化说不完。

筑好“起跑线” 脱贫更快捷

“刚来时晚上出村找不到路,跌跌撞撞竟然走了一个多小时,村里都是土路,一个路灯都没有。”这是互助县丹麻镇索卜沟村“第一书记”刘鹏对这个小村庄的第一印象。

和互助县许多村庄一样,索卜沟村是一个纯土族村,平均海拔2500米。由于地处深山,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作物生长受气候条件限制,亩产量仅300至400斤。

“一条土路勉强出行,一遇到雨天干脆不出门;吃水难甚至一度喝窖水,洗脸的水都要喂牲口,更舍不得用水洗衣裳;电网不通,住的是依山而建透风漏雨的土坯房,就怕下雨房子都没了。”今年74岁的索占录说起曾经的日子直摇头。


互助县丹麻镇新添堡村村民住进新家用上了智能手机

基础设施极端落后,这是互助县许多少数民族村的现实。对于当地的贫困群众来说,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而输在了起跑线上。这不仅让他们的生产生活艰辛而贫苦,更让他们缺乏大步向前走的信心与胆量。

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为了倾力改善贫困农村的基础设施,快速打通少数民族聚集区扶贫“大动脉”,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互助县全力实施村道硬化、安全饮水、排洪涵洞等项目,并积极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58亿元,在东山乡大庄村、松多乡麻洞村、东沟乡卡子村等100余个村庄实施交通、水利、公共服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基础设施项目。

“公路修到了家门口!”“我们村通电了!”“家里用上自来水!”随着基础设施项目的强力推进,一个个基础条件改善的好消息源源不断地从互助县贫困山村里传来,13万贫困群众受益。

索卜沟村就是这些项目的受益村。村道硬化了,自来水通上了,太阳能路灯也装上了,家里用上了自来水,这些基础设施项目的落地,极大改善了这个村庄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发展的基础夯实了,脱贫致富才有了动力和支撑。这几年,在“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索卜沟村通过发展种养殖业、依靠光伏扶贫项目等,于2017年底实现脱贫,全村人均收入达6000元左右。

特色产业兴 致富有门路

地处脑山地区的东和乡干旱少雨,前些年庄稼连年收成不好。种地没了盼头,无奈之下,许多村民选择“抛弃”农田,外出务工谋生计。

2014年,东和乡引进当归、黄芪、党参等中藏药材进行试种。谁也没想到,脑山地区的旱地成了中藏药材生长的沃土。

土族妇女通过盘绣致富

2017年,魏家滩村村村民王洪业在村合作社的帮助下,试种了10亩当归,当年就收入6万多元。尝到了种植中藏药材的甜头,第二年他又扩大种植面积,收入超过10万元。

翻修老房子,购置新家具,靠种植中藏药材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王洪业一家正享受着脱贫后的新生活。

绿了山川,富了口袋。东和乡的成功实践也是互助县发展中藏药材产业、培育特色农业的缩影。

近年来,互助县始终把因地制宜培育优势产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依托民族文化、宗教文化、青稞酒文化和自然生态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先后投入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资金2780余万元,扶持民族旅游接待示范户、民族特色产业、种养专业合作社260余户,建成土族盘绣基地1处,积极开展土族盘绣、养殖技术实用人才培训达1500余人次。

通过产业培育、实用技能培训,互助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特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搬出穷山沟 脱贫路更宽

从世代居住的小南沟山上往山下搬时,丹麻镇松德村的王存双第一个行动起来。

“山上太苦,一家6口人挤在4间土房里,孩子上学要走半个小时的山路,行路难、吃水难、就医难、生活难、脱贫致富更难。” 王存双说。和王存双一样,村民们都有一个愿望,就是有一天能够搬出山沟沟,摆脱贫困。

松德村易地搬迁村民领到新家钥匙

2017年,松德村5社被纳入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一年后,松德村53户202人整村搬迁住进了新房。贫困户只掏了4000元,就住进了包含水电等总造价达22万元的新房里。

王存双家也搬进了90余平方米宽敞整洁的新房中。村里还有了幼儿园,孩子上学也不用发愁了。

可搬下来干啥?为解决搬迁户今后的生产、收入问题,当地政府按照“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要求,引导搬迁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利用产业扶持资金和当地土地资源发展药材种植业及畜牧养殖业。

王存双从村里免费领了5头猪仔、20袋猪饲料,在村里统一修的猪舍里养起了猪。一头猪市场价600至700元,一次出栏7至8头,加上外出打工的收入,小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为了彻底改变“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现状,互助县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和整合力度,重点推进易地搬迁和产业培育,有效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可持续发展。2016年以来,已投入财政补助资金17837.5万元,完成16个村1540户的易地搬迁,其中贫困户652户2344人。

曾经,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是全省确定的贫困县,也是国家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

短短几年,这条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产业发展为带动、易地搬迁为突破的脱贫攻坚之路铺向了互助土乡每一处贫困角落。

如今,脱贫“摘帽”的土乡群众,正自信地走在致富的道路上,创造彩虹之乡更加富裕和谐美丽的多彩未来。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