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10万拉面人走出化隆闯世界

2019-08-06 10:15:17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李晓娟 摄影报道

说到拉面产业,海东当仁不让地走在了全省前列,而在海东,化隆回族自治县的拉面产业成为拉动地方经济的重要引擎。通过发展拉面产业,化隆县人民拉出了真情实感、拉鼓了腰包,也拉出了独属于化隆县的地方扶贫特色。

近年来,海东市创新实施“带薪在岗实训+创业”拉面产业扶贫模式,培训带动5000名贫困人口,政府以每年5000元的标准补贴两年,拉面店每月支付不低于3000元的工资,实训人员年人均收入达4万元以上。

目前,海东市农村群众在全国270多个大中城市开办拉面店2.9万家,在东南亚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办拉面店200多家,从业人员18万人,拉面产业及相关产业经营收入达180亿元,实现利润45亿元,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40亿元。拉面产业不仅成为化隆县贫困群众脱贫的重要产业,也成为全省瞩目的的扶贫亮点。


马哈如乃家的二层楼房

帮亲带邻踏富路

走出家门,开起拉面店,是化隆县贫困山区群众发展拉面产业的第一步。以亲帮亲、领帮邻的互助合作方式让拉面店开到全国各地,这是化隆县特色扶贫模式走出的第二步。

马哈如乃是化隆县群科镇团一村村民。拉面产业刚在化隆县起步时,他就依靠着舅舅的拉面店,开启了自己的拉面事业。1999年以前,马哈如乃全家的生活开支仅靠十几亩的水地和一个果园,每年收入在几千元左右,只能维持生活。17岁时,他去了祁连,在舅舅开的拉面店端起了盘子,当起了跑堂。那时候的月工资是200元。后来,他又去后厨学习面匠手艺,月工资增加到了600元。从这时候起,马哈如乃就萌生了自己单干的想法。

在舅舅店里做了一年多的拉面匠后,马哈如乃回到了家乡,与朋友一起去了河南洛阳,合伙经营一家拉面店。一年后,又去广州开店,在广州开店一开就是八年。八年时间,马哈如乃用一笔笔血汗钱开起了四五家拉面店,看着拉面店在内地的生意越来越好做,马哈如乃把所有店转出,辗转又去了佛山、东莞等地,继续经营拉面店。

2011年,马哈如乃回到了化隆县。此时的他,手上还经营着内蒙古的一家拉面店,两年后,他又把这家店转让了,在天津开了一家。随着拉面事业的不断壮大,马哈如乃手头的闲余资金越来越充足。拉面,不仅让他挣得盆满钵盈,更让他见识到了外面的美好世界。兜兜转转数年之后,他在天津和河北拥有两家档次较高的拉面店,这两家店的年收入在60万元左右。

到2017年,马哈如乃不仅有拉面店,还有出租的铺面,生活质量越来越高,想用自身发家致富的经历鼓励村民的想法也日渐滋生。

化隆县贫困人口收入低、文化素质低、生活水平低、保障水平低,马哈如乃对团一村的现状感到揪心。为了帮助全村人早日脱贫增收致富,马哈如乃在2015年竞选上了村委会主任,带领全村人走上了致富路。现如今,团一村178户村民,大部分都通过外出开拉面店增加收入,18户贫困户中只有两户未开拉面店。看着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马哈如乃也发自肺腑地感到高兴。

目前,化隆从事拉面产业的群众稳定在10万人左右,化隆县农民纯收入的53%来自拉面餐饮行业或拉面相关产业链。拉面产业极大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全县涌现出了一批“拉面村”“轿车村”“老板村”和“小康村”,部分从事“拉面产业”的群众也逐步成长为“致富带头人”。


化隆县拉面电商中心

小别墅里看收入

自从马哈如乃当上村委会主任后,全村人真实地感受到了年收入的变化。现在,团一村的年人均收入在8000元左右。村民们奔赴天津、北京、广州等全国各地开起了拉面店。2015年,在外奔波多年的马哈如乃花费90万元在自家的庄廓地上盖起了小别墅。从20多年前的土木结构平房到后来的砖木结构房屋,再到如今的混凝土别墅,房子的变化,也昭示着团一村人收入的步步上涨。

走进马哈如乃家的两层小洋楼,大气美观的装修风格让人叹为观止。然而,这座别墅在当地并不十分显眼,因为越来越多村民都开始攒钱回乡盖楼房,许多村民家中的楼房甚至比马哈如乃家的还要精致、大气。

随着以“化隆牛肉面”为龙头的餐饮业的发展壮大,化隆县劳务输出的人数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群众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拉面产业的同时,增加了闯市场的能力和魄力,所从事的工种由单一的拉面产业向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社会服务业延伸。目前,返乡创业成功人士创办的冷链加工、餐饮宾馆、民族服饰加工、旅游服务、商贸流通等23个行业的民营经济实体达380个,实现年产值达8.6亿元。

一碗拉面,让化隆人民找到了发家致富的商机。每个化隆人的努力都变成了真金白银,紧紧地把拉面握在手里,就是把机遇、财富和幸福握在了手里。


遍布全国各地的化隆牛肉面展示体验店

富口袋也“富脑袋”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化隆拉面产业走上了“群众首创、政府扶持、市场发展、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使广大群众“挣了票子、育了孩子、换了脑子、练了胆子、拓了路子、创了牌子”,有尊严地实现了劳动、创业、脱贫致富。

由于劳务输出和在外谋生的需要,化隆拉面人对法律法规及国家相关惠民政策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许多群众切身尝到了没有文化的苦头。因此,外出务工人员积极送子女在输入地上学接受教育,从拉面馆走出来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许多拉面人捐资改善家乡办学条件,促进了化隆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化隆拉面人不仅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目前,化隆拉面人的“拉面娃”在外省借读的达1850余名,每年返乡高考的学生达200人以上,本科上线率高于化隆县3个百分点以上。2015年以来,化隆县高考状元均为拉面人子女。

拉面能够引领教育发展,这是化隆人民以前从未想过的。原先知识水平低、收入低的化隆县各族群众,因为拉面,改善了生活条件,更为子孙后代的未来开拓了更多可能。

除了让外出的拉面人享有当地的好政策,化隆县还不断开拓网络平台,打造化隆拉面电子商务示范点,以“互联网+”积极发展拉面电商,以促进线上线下互动融合为主线,以电子商务示范为着力点,大力培育市场主体。目前,中国拉面网电商平台注册网站企业和个人会员达6.5万人,在全国15个大城市设立了拉面服务站,实现了化隆县乡镇全覆盖,42个贫困村设立了电商服务中心,服务拉面店达2万家。

化隆县以全国的化隆拉面店为载体,积极引导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到拉面店从“跑堂”打杂干起,通过贫困户自身资金积累,再加上政府支持资金和贴息信用扶贫贷款,帮助扶贫对象开办经营一个“扶贫创业拉面店”,计划到2019年底,完成约5000人的实训任务,扶持开办“扶贫创业拉面店”不少于1000家。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