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养牛脱贫 马勒赛过上“牛”日子

2019-08-07 10:08:16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张娜 通讯员 岩子 摄影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石柱考察时对老乡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既然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

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凉坪村贫困户马勒赛,就是一户“不等不靠努力向前跑”的脱贫示范户。在决胜脱贫攻坚的路上,马勒赛一家人在党的精准扶贫阳光沐浴下,不等不靠,用勤劳双手摘掉了“贫困帽子”,拼出了更有盼头的“牛”日子。


曾经的老庄廓已经墙倒屋塌、蒿草丛生

从苦“熬”到挪“窝”

7月23日,记者走进民和县西沟乡凉坪村脱贫户马勒赛家,院内南侧一栋新颖别致的小洋楼十分醒目,院内晾晒了一地的燕麦草,两三个小孩子在柔软的草铺上戏耍玩闹,紧邻庄廓墙院的牛棚内时不时传来“哞哞哞”的牛叫声。

整个庭院笼罩在脱贫后的幸福气息中……

马勒赛告诉记者,这是他们搬迁的新家,原本的老庄廓在一处被当地人叫做大地湾坪的山咀子上,离现在的新家有两公里远。

在马勒赛的带路下,记者沿着一条弯弯曲曲、仅能一辆小轿车勉强通行的硬化路来到马勒赛的老庄廓所在位置,院内蒿草丛生,庄廓院墙倒塌,几间抛弃的老旧房屋东倒西歪,破烂不堪,已经没有了家的样子。

这就是马勒赛曾经苦熬的老庄廓,踏着先辈们的足迹,马勒赛一家人就在这个山咀子上耕种生息。从那几间遗留的破旧房子中看得出,马勒赛曾经的生活条件有多艰苦。

马勒赛说,以前,他家通往外界的仅是一条乡间小道,只要一下雨,泥泞难行,而且吃水也是很大的问题。山咀子上没有自来水,家里的生活用水都是从山脚下的一个沟岔里挑来的,每挑一担水,至少需要三四十分钟的时间,而每天至少要挑四担水。尽管挑水路途稍远一点,晴天的时候倒也无所谓,但遇上下雨天气,泥泞路滑,水也挑不上来。

面对这样的艰苦生活,马勒赛一家人也曾不止一次地打过搬离的算盘,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所限,“搬迁”的美好愿景也仅仅是“昙花一现”后便没有了下文,一家人依然在这个艰苦的穷山头上苦熬。

直到有一年,马勒赛的妻子经历了一场重病手术后,干不了家里的重体力活,甚至挑一桶水也十分吃力。马勒赛为了生计恨不得早一天外出打工挣钱,但他又实在放心不下妻子的身体。

无奈之下,马勒赛于2011年下定了“挪穷窝”的决心,并于当年东拼西借凑足了6.4万元,买下了山脚下的一家庄廓院。虽然房屋显得陈旧,但搬下去就能住人,这也让原本手头就很吃紧的马勒赛稍稍松了一口气。

搬入“新居”后的马勒赛,妻子的身体也得到较快恢复,马勒赛和他儿女们勤劳打拼,一边偿还借债,一边填补家庭开支,一家人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
马勒赛的新家室内一角

牛棚里念出“致富经”

2015年,精准扶贫的阳光洒到了大山脚下的凉坪村,而这也成为马勒赛一家人迈向脱贫致富的分水岭。

凉坪村地处脑山地区,全村共有462户2135人,其中回族人口占70%、藏族占18%、汉族占12%,2015年底精准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92户759人,而马勒赛便是凉坪村建档立卡贫困群体中的一员。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从省审计厅派来的驻村“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来了,马勒赛的结对帮扶责任人也来认他这个穷“亲戚”,还有一系列的精准扶贫政策也连续不断地“洒”向凉坪村。

马勒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白卡中显示,他家共有4人,0.206公顷耕地,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00元,缺乏发展资金是致贫的主要原因。

面对春风化雨般的精准扶贫政策,一向缺发展资金的马勒赛毫不犹豫地把养殖业选定为脱贫产业,2016年,在人均5400元产业发展资金、“530”扶贫贷款支持下,修建了面积为150多平方米的家庭牧场,发展起养牛产业。

马勒赛告诉记者,自从建成家庭牧场后,他再也没外出打过工,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发展养牛产业上,短短三年时间,牛棚存栏量从当初的1头发展到如今的8头,仅2018年出栏2头,收入2.1万元。

为了降低饲养成本,马勒赛瞅准了大自然赐予的鲜嫩肥美草料资源,每年草木茂盛的季节,每天6点钟起床到山坡上放牛,每天至少还要从一两公里开外的山坡上割回大量的鲜嫩青草,一部分给牛做鲜青草用,一部分待晾干后贮存起来作为冬季备料用。马勒赛说,每天早出晚归放牛割草很苦很累,但这些天然的青草料每年可以给他节省一半的饲养成本。

靠着勤劳的双手,马勒赛一家于2018年退出贫困。驻村“第一书记”吴军仓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马勒赛的牛棚每年按出栏3头牛计算,将近有3万元的收入,他两个儿子都是拉面匠,每人每月按照5000元收入计,一年下来至少也有10万元的收入,这样的收入实现稳定脱贫已不是问题。

脱贫攻坚的聚焦点在于“两不愁三保障”。马勒赛从山咀子搬到山脚下,受着经济条件的限制,一直在几间老旧房子中勉强度日。实施精准扶贫后,马勒赛也得到了危旧房改造项目的扶持,拆除了原来的6间老旧房子,重新修建了4大间砖混结构的上下两层小洋楼,楼上装修一新住人,楼下简易收拾后作杂物储藏间,整个家庭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马勒赛夫妇割青草回家喂牛

吃水不忘挖井人

土坯房变成了砖混房,小牛棚变成了致富棚……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沐浴下,马勒赛一家人用勤劳双手把苦日子熬到了尽头,打拼出了更有盼头的新生活。

据了解,精准扶贫以来,来自省审计厅的驻村“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躬身基层、倾力奉献,让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在大山脚下的凉坪村开花结果,包括马勒赛在内的全村19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于2018年如期实现脱贫。

在马勒赛看来,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没有一心一意为老百姓着想的好干部,党的扶贫政策也落不到实处,凉坪村至少目前也变不出眼下的新模样,他家也建不起这么好看的新住房和8头牛规模的家庭牧场。

省审计厅副厅长张得庆是马勒赛的脱贫帮扶责任人,他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对马勒赛从思想上开导、政策上解读、脱贫路子上想办法,鼓励他不等不靠,勤劳致富。还有驻村“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乡村干部,也在为村里的脱贫攻坚事情日夜操劳。去年修建新住房的时候,马勒赛的二儿子左手拇指受伤后被送往省城医院手术,但已经动工建设的房子也耽搁不起,村里的邻居们知道情况后,主动前来帮忙建房,以至于他家的新房子按期完工入住。

吃水不忘挖井人,乘凉不忘栽树人。面对今天的好日子,马勒赛一家人从心底里感恩党的好政策,感恩他脱贫路上遇到的每一个好干部、热心人。

凉坪村“第一书记”吴军仓告诉记者,马勒赛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也是一个靠勤奋脱贫的示范户,今年7月初,张得庆去他家走访慰问时给了几百元的慰问金,他推辞不要,他说他现在已经脱贫了,怎么好意思再要别人给的钱。

脱贫只是迈向小康生活的第一步。今天摘取贫困“帽子”的马勒赛一家人在感恩中更加勤劳奋进。“这几年党和政府对我们老百姓非常好,但自己不努力、不吃苦,再好的政策也换不来好日子。”马勒赛说,如今,他的两个孩子都在外面的餐饮店打工,他要一心把牛养好,力争达到20头的养殖规模,从牛棚走出一条增收致富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