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搬”掉苦日子 “迁”来新生活

2019-08-12 10:48:57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李晓娟 颜金梅 摄影报道

“以前家中有2.7公顷山地,用骡子种地,种一些玉米、洋芋、小麦,能保证口粮,富不起来但也不会饿肚子。但孩子上学离学校10公里,下山都要1小时……”这是牙合村村民范祖祥回忆起还未易地搬迁时所说的话。

2017年以前,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松树乡牙合村位于山大沟深的脑山,交通不便、农作物收成不高,上学、看病、外出务工都是难事,一亩三分地只能养家糊口,发家致富的机会渺茫。如今,再看易地搬迁和美丽乡村建设后的牙合村,老人们闲坐在广场的长椅上,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机会多了,孩子上学方便了,基础设施也跟上了……


 


易地搬迁好生活

白墙红瓦,一排排整齐的小院,家家户户粉饰一新的大门,巷道外墙上一幅幅生动活泼的壁画……这是记者对牙合村的初见印象。对于牙合村的百姓来说,以前到乡上买东西,都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15公里的山路多半是泥土路,下雨下雪天家长都要送孩子上下学。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村民们丝毫没有摆脱贫困的办法。直到脱贫攻坚好政策的到来,牙合村落后贫困的面貌才得到了彻底改善。

2016年5月份,响应国家脱贫攻坚决策,松树乡启动实施了牙合村整村易地搬迁项目。新建住房60栋,并同步实施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2017年10月,60户农户开始搬迁入住,其中建档立卡户25户94人

新村位于松树乡路家堡村一社,距松树乡政府2公里,紧邻川杨公路,交通便利。搬下来后,这里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基础设施、交通条件、居住环境等都让村民心里乐开了花。

今年75岁的范祖祥一直在庆幸自己赶上了牙合村发生巨变的好时光。因为家中有七口人,统一分配的80平方米住房满足不了居住需求。为此,松树乡给牙合村人口较多的家庭进行加盖,如今住房面积成了116平方米。比起以前土木结构的房子,现在的钢筋混凝土的房屋更结实、更美观,院子没有在山上那么大,但是住在里面,幸福感却在层层上涨。

走进范祖祥家的小院子,精致、干净,房间的装修时尚大气,以前被泥土“宠幸”过很多年的老家具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大厚实的大理石桌子,精致软和的沙发,紧凑的二居室,成了范祖祥一家人幸福生活的开端。

“以前家中有2.7公顷地,一般都是种玉米、洋芋、小麦,能保证口粮,富不起来但也不会饿肚子……现在生活条件好多了,就住在公路边上,打工方便,学校也近,孩子们上学不再担心了。”范祖祥感慨。

眼下,范祖祥的大女儿在新疆生活,小女儿和女婿还有三个孙子跟着范祖祥老两口生活。小女儿在周边村庄务工增加收入,女婿开挖掘机每月有4500元的收入,全家的生活正在稳步提升中。

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生活的追求就更细致了。“他每天早上五点半就出门去广场上锻炼,广场上的健身器材也很多。这样锻炼下去,他的帕金森病还能缓和一些。以前在山上,一天到晚都是在地里侍弄庄稼,没有空闲锻炼身体。”范祖祥的妻子说。

从前在山上,即使年过半百,许多村民还是会到地里耕作,落下了一身的疾病。山上的土路难走,老年人看病需要摩托车甚至拖拉机拉着才能到县城看病,一来一回就要一天,为了免去麻烦,老人的病就一拖再拖,小病拖成了大病。现在搬到了新村,出门就有公交车,许多老人能自己坐公交去民和县城看病,看病就再也不是“兴师动众”的一件事情了。


 


村庄建设大跨步

除了村民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外,牙合村的村庄建设也成了松树乡的示范点之一。

“我们村有小游园、健身广场,还有村委会楼前的广场,其他村的村民都羡慕我们。村庄建设真的非常好,我非常自豪。”说这些话的是牙合村的党支部书记杜文珍。

除了一步一景的绿化外,牙合村的硬件设施也十分完善。为了让村民们在搬迁下山以后有全新的感受,牙合村易地搬迁项目投资80万元新建了面积370平方米的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投资160万元,建成面积2867平方米的综合广场和小游园,建设完成村道边沟1500米,修建村道花园4600平方米,农户围墙改造1800米,大门60座,粉刷墙面7600平方米,挂琉璃瓦1200米,安装路灯30盏,种植景观树木和桃树3000余株。由省教育厅帮扶建成以“仁、孝、礼、义、信”为主题的文化长廊600平方米。

记者还发现,牙合村将住户按8横巷分为创业巷、明德巷、感恩巷、诚信巷、崇善巷、励志巷、明理巷、怡人巷。8个巷子都有图画,每面白墙上绘制了许多有关传统美德的小故事,故事中有孝老爱亲、也有尊师重道,体现的是牙合村人对精神文明的孜孜追求。“文明如水,润物无声。”相信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牙合村新一代少年,将拥有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更高的精神品质。


 


农民收入大增长

从山上到山下,变化的不仅是村庄建设、交通、住房,还有村民们的收入。

“以前全村的人均收入在3000元左右,现在是4000元到5000元。也有部分村民挣得特别好,去年年收入5万元的就有一位。”杜文珍说。

一年挣5万元的村民是杜发珍的儿子杜军。从前在山上,父亲无人照料,庄稼没人侍弄,导致杜军一直未能出门务工,家中的收入只能依靠种植业。搬下山后,没了土地的束缚,杜军前往海南州务工,一年挣回了50000元。对于杜发珍来说,这是一笔大收入。让老人家感到更加高兴的是,儿子不仅挣回了钱,还娶了媳妇,了了老人多年来的心愿。

现如今,牙合村的全村村民都摆脱了土地的束缚,青壮年劳力常年在外务工,收入成倍增加。村党支部书记杜文珍告诉记者:“现在每天早晨都有车拉着劳力去民和县城栽树或者拔草,一天120元的收入,还能天天回家照顾老人和小孩。以前只有农闲了才能出去,出去不到两三个月又要回来,既挣不到钱也照顾不到家庭,现在是一举两得。”

为了让全村村民有更好的产业发展,下一步松树乡将根据牙合村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规划,在尽快开工建设30栋高标准温棚的同时,全力开展劳务、刺绣等技能培训,引导农户开办农家乐,让村民有产业可依靠。

看病容易了,交通便利了,幼儿园有校车接送,住房条件改善了,收入也增加了,牙合村的村民在一天天的奋斗中,享受着属于他们的美好生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