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百亩芦笋黄河岸边破土而出

2019-08-26 11:31:58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邵秀芳 余敬存

芦笋,这个昔日只能在山东、河南一带种植的蔬菜,如今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黄河岸边的荒地上破土而出,成为带动贫困群众致富的新兴产业。

一亩地产值上万元

近日,记者来到化隆县甘都镇隆康村的芦笋种植基地。放眼望去,年初定植的芦笋苗青翠葱郁,一片绿油油的景象。十几个农民工正沿着垄沟除草,穿梭奔忙。隆康村村民桑杰吉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前她是家庭主妇,现在每天在芦笋基地打工,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在家门口挣上了钱,家顾上了,心情也舒畅了!

记者了解到,引种芦笋的人叫严峰,是化隆县昊源农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从开始移栽种植,公司就和国内专门做芦笋产业的公司签订了订单农业,产品有最低保护价。同时,他还聘请国内芦笋专家赵效山全程指导。

赵效山介绍说,预计芦笋明年的亩产值可以达到4000元左右,丰产收益可达万元以上。“这个产业最大的优点是,一次投入,多年受益。也就是说,从第二年开始采收,可以连续采摘15年左右!”

赵效山说,芦笋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还具有生态效益,是值得推广发展的新兴绿色农业产业。我市黄河岸边沿途的荒滩种植芦笋,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可以涵养土壤、防风固沙。

小芦笋可成大产业

赵效山一边带记者看芦笋长势,一边介绍芦笋的生长习性和产品品质。他说,芦笋耐寒,耐热,所以南方北方均可以种植,但不同地域环境种植出的芦笋品质也不一样。他通过多次实验欣喜地发现,在青海沿黄农业区,无论土壤、空气、水质还是光照条件,这里都是中国最适宜芦笋生长的地区之一,会种出中国最好的芦笋!

2018年,赵效山的这一想法和回乡创业的严峰不谋而合。为确保芦笋栽培、生产各环节的技术有效落实,他们达成了合作意向,形成强有力的技术团队,打造沿黄万亩标准化芦笋示范基地。

严峰说,他之所以下决心做这个产业,是因为这个产品不愁销。合作之初,因为产品有最低保护价制度,能保证种植户在芦笋市场价格低迷时仍然会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谈及下一步发展,严峰信心满满,他说:“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我准备把芦笋种植面积扩大到万亩,并与科研院校合作研制生产芦笋延伸产品,拉长芦笋产业链条。”

回乡创业看准小芦笋

近年来,随着大健康时代的消费需求不断被释放,具有高营养价值的“蔬菜之王”——芦笋,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宠儿”。

今年42岁的严峰曾是一名退伍军人。他摆过地摊,开过手机店,开过拉面店……10余年的创业经验,让他萌生了认真做一件事的想法。2014年他投资300多万元在化隆县公伯峡管委会隆康村流转土地268亩,成立了化隆县昊源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又在海东市农发委和化隆县农业局的大力扶持下,争取项目扶持资金270多万元,修建了“冬暖式日光节能温室”70栋,修建了标准化养鸡场2000多平方米,修建4000多立方米的蓄水池一座。

今年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严峰从朋友口中了解到了芦笋这种蔬菜,并得知芦笋在南方的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看中芦笋种植市场潜力的严峰当时很兴奋,下决心要发展芦笋种植。于是,他到山东甘肃等地进行了一番考察后,就开始筹备着搞芦笋种植

今年,在化隆县农业局的扶持下,修建农业灌溉设施2000多米。这个项目的实施,极大的带动了周边群众致富的热情,家庭养殖,家庭牧场,开心农场等小企业在周边逐渐形成小规模,仅公司解决就业人数200多人次,累积发放工人工资150多万元,有效地帮助了周边的群众,充分利用了周边地区的富余劳动力,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

下一步,严峰打算依托当地的种植资源,打造从芦笋到成品的全产业链条。“以后,我们还将做芦笋果汁、面条、粉皮等产品。”严峰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继续带领周边的村民种植芦笋,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种植规模做大,把化隆县的芦笋产业做大做强,将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带动更多群众致富。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