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他的心里装着全村老百姓

2019-08-27 11:46:58 来源:海东日报社 点击:

海东市平安区古城乡山城村共有农户193户665人。在这个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3.9亩的村子里,向传统农业要效益,如同缘木求鱼。直到2017年,一种结合了山城村实际情况,以调结构增收入,建组织强堡垒,发展产业促脱贫的工作思路在山城村落地生根。种养殖项目在山城村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时至今日,山城村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切,都与一个人有关。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7年3月。任职于青海省三江集团的刘军被选派到山城村任“第一书记”。从那时起,山城村的田间地头,贫困户家中,都成了刘军最常去的地方,他也成了村民公认的“好干部、好书记”。

走访摸底 做社情民意的“调查员”

驻村后,为了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摸清山城村的基本情况,刘军开始深入实地开展调查工作,规范精准扶贫资料,详细录入精准扶贫数据。他与村干部一起,起早贪黑,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走遍全村每一家农户,了解掌握贫困户贫困原因。听取群众对全村脱贫致富的意见和建议,有选择地重点访问老党员,种植养殖能手、贫困户等村民代表,了解村民真正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为他们解决哪些问题,真实了解村民生活现状和实情。

通过深入实地调查了解,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9户51人。其中,低保兜底贫困户1户1人,低保贫困户1户2人,一般贫困户17户48人。产业发展贫困户8户22人,带资入股贫困户10户27人。

“既然来到了这个村子,就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一定要想办法为乡亲们找到‘金钥匙’、打开‘致富锁’,尽早让他们过上好日子。”驻村工作生活中,刘军主动与村组干部拉家常,了解掌握村情民意,会同村“两委”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详细听取党员干部、群众对村“两委”干部的评价,了解民情风俗,经济发展情况、村发展规划、村组急需解决的问题等。

通过走访,他掌握了村里基础建设与产业发展状况,找准了驻村帮扶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明晰了工作思路,有针对性地拟制了《山城村2018—2020年扶贫攻坚产业发展规划》《一户一策脱贫巩固提升计划》,长远规划山城村种养殖业发展和种植业发展,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2018年,山城村贫困户收到三江集团马铃薯价格补贴2.6万元。牛羊养殖分红1.7万元,带资入股分红1.2万元。为了丰富山城村春节文化生活,联系帮扶单位三江集团给山城村文化经费1万元。

“必须要让村民有产业支撑,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帮扶,对贫困户实行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的帮扶,比临时给钱、给物帮扶更有持续性及长久性。”刘军说,为了增加村民收入,达到脱贫致富目的,他和村两委联系青海省昱华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农户屋顶光伏发电致富项目,已确定农户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4户。

真抓实干 做困难群众的“贴心人”

“他的心里装着全村老百姓。”他坚持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获得了山城村村民的一致好评。在村委会宿舍里,每天都有村民前来唠家常问政策,村民谁家有事,不管大小都愿意来和他反映商量。

他自己也不免感慨:“通过驻村三年工作经历,只要心里始终揣着群众,忧喜关乎百姓,带着感情真正走到群众中去,老百姓就会把你当自己人。”

做小事办实事。看到村里的李青、贺菊兰等几位残疾群众生产生活有困难,刘军急忙想办法向区残联部门申请助听器、拐杖;村里有些渠道的涵管存在安全隐患,影响群众通行,他多次联系水利部门,为山城村申请涵管20节,解决了燃眉之急。

刘军非常重视群众教育和公益服务。经常联系区文工团“送艺下乡”,补精神之“钙 ”;邀请古城乡中心医院“送医下乡”开展义诊活动,为农村困难家庭上门就诊,解就医之难。驻村以来,村民不管是大事小事,都会找到“第一书记”,因为他不怕艰辛、不畏劳苦,是群众的“贴心人”,他想用自己的行动弘扬一份社会正能量。

富硒马铃薯种植是山城村的特色产业,效益很好,但是了解到部分贫困户不愿种马铃薯,原因是有的怕苦,农作物收入低。为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和增强致富的信心,2017年初,他和村干部多次召开贫困户和党员、种植大户座谈会,形成结对帮扶格局,让党员和种植大户指导和引领贫困户种植富硒马铃薯经济作物,并利用青海省三江集团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和贫困户签订马铃薯收购意向书。在他们的精心指导下,山城村17户贫困户种植马铃薯4.3公顷,户均收入增加了4500元左右。

今年,根据古城乡政府的安排每月两次对养殖产业贫困户进行督查,通过督查发现,山城村产业发展稳定。截至2019年7月,已产生养殖净收入3.9万元。

村民徐占虎高兴地说到:“刘书记真的是实实在在为我们办事,我们都很感谢他。”

一件件亲力亲为的琐事,一个个忙前忙后的身影,拉近了他与村民的距离,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为民服务的赤诚热心。


草籽基地里聊致富经

全心帮扶 做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刘书记对我们可好了,没事儿就挨家挨户转一转,问我们缺啥不?有啥困难不?需要帮忙不?”走好群众路线,访贫问苦送暖,在山城村全体村民心里,刘军是贴心人,是把初心刻在心里把使命落在行动上的“第一书记”。

“村民尤其是贫困户都想过上好日子、住上好房子,都想家里有存款、出行有车子,但是村里没有更多的人去想脱贫致富的方法路子。主体意识不够强,等、靠、要思想严重,大多仅满足于政府能发几头猪、几只鸡,几只羊,习惯于现有的生活生产方式。”刘军说,“假如思想观念不转换,扶贫工作就会形成越扶越贫、越扶越懒的怪圈。”作为扶贫“第一书记”,他坚持从解决村干部的思想“贫困”和转换村民思想观念着手,通过组织召开村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逐个找村干部谈心谈话、进村入户,走进田间地头,多形式进行政策宣传,引导村民走出思想贫困的误区。

村民李贵禄说:“真是感谢党的好政策和刘书记这些好干部,刘书记是山城村贫困户的‘主心骨’。”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驻村工作每天同村民打交道,如果不注意自身形象,不树正气,很难取得群众的信任。”刘军说。

面对村“两委”三务公开制度落实不好,特别是在涉及民生、关联村民切身利益的敏感事务上政策宣传不够、透明度不高,存在推、拖、回避、躲等问题。他适时改进驻村工作方法,积极协调处理好与村“两委”工作关系,帮助村“两委”党员干部提高认识,树立了“堡垒就是阵地、党员就是旗帜、驻村帮扶就是形象与榜样”的工作意识。

如今,山城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积极拓宽思路,调整产业结构,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5.3公顷,与省三江集团积极协调,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到山城村进行技术指导,把草籽种植发展成为特色产业,有效增加村集体和村民经济收入。山城村稳泰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员自筹资金10万元,购买拖拉机一台、农机具一套,很大程度解决了种植技术和种植质量问题。目前,已种植草籽8公顷,下一步,将进行17.3余公顷的土地整治、杂草处理,于8月初完成播种工作。

刘军的初心是要把帮扶村真正“帮”起来、“扶”起来,如期完成脱贫任务不掉队。2018年,山城村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验收。他说:“驻村‘第一书记’,岗位虽小,却承载着百姓民生的大责任。”

山城村的变化是巨大的,不单是外观的变化,老百姓的精气神也发生了变化。刘军也从三年前地“城里人”变成了一个结结实实的庄稼汉子。刘军只是“第一书记”中的普通一员,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实实在在的“平凡事”,可就是这些“平凡事”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和肯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