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朱锦福:身残志坚的脱贫带头人

2019-08-30 10:23:58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陶成君 通讯员 汪晓萍 摄影报道

一手撑着拐杖,一手打开鸡舍,拉出袋子熟练地舀出饲料,然后搅拌均匀后洒向食槽,这一系列动作,丝毫看不出他是一个失去了双脚的残疾人。走出鸡舍,他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乐观朴实,因为他始终面带着微笑,传递给他人满满的正能量。他就是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和乡朱家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朱锦福。

虽然身体残疾,但朱锦福却是一位对亲人有担当、对乡亲有情怀、对社会有责任的热血男儿。他拖着一双残疾的腿,敢想、敢做、敢为人先,硬是凭着一股“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劲头,闯出了一条致富路。他创办“锦福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给周边15名残疾人入股分红,通过“公司+农户”的养殖方式,代养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合作社的发展,让更多的残疾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脱贫梦。

命运多舛 不忘男儿担当

今年41岁的朱锦福家住互助县脑山地区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刚出生时,他与其他孩子没什么区别,肢体健全,活泼可爱。但不幸的是,在朱锦福快1岁的时候,父母去地里干农活,将他一个人留在家里的土炕上,在炕上摸爬滚打的他一不小心滚入了烧热的火炕里,从此,两只伤残的双脚伴随着朱锦福一起成长。

双脚被烧伤后,变形的脚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不能负重,不能长时间走路,时常肿胀化脓。更重要的是,还常常被别人嘲笑、歧视。

从那以后,朱锦福就很少出门,也不愿见到陌生人,常常一个人待在家里。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也一天天长大,当看到弟弟妹妹们背上书包去读书识字,外出嬉戏玩耍时,他也渴望能跟他们一样去上学。终于,在朱锦福的坚持下,10岁的他第一次跟其他孩子一样背上书包走进了学校。在学校的三年学习时光是朱锦福人生当中最值得回味的时刻,琅琅读书声冲淡了他心头的忧伤,日渐充实的生活丰富了他苍白的日子。

但好景不长,因为长期奔波行走,朱锦福的双脚常常流脓水,并伴着针刺般的疼痛,这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经过一年多的坚持,最后,他还是因为双脚的原因,不得不放弃学业,辍学在家。

失学在家的日子里,朱锦福一个人待在家里,每天无所事事,身心备受煎熬,看到曾经一块的玩伴们有的继续上学,有的外出打工,而他由于身体残疾无法跟他们一样,他的内心很是自卑,时常在想:“我该怎么办,我今后的出路在哪里?”

看到朱锦福整日闷闷不乐,他的父亲记挂在心上。没过多久,父亲就从县城买回来一台手摇式压面机,让他在家有点事做。于是,17岁的朱锦福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个“职业”生涯。

当时,村民们的日子渐渐好起来,很多人家拿出多年的积蓄修葺院墙,翻新房屋。一家忙活,全村帮忙。多人的伙食,主家青睐于制作臊子面、凉面等。接二连三地修缮工作,让压面机成了这个小山村里的新宠。每年春末夏初起,村民们总是络绎不绝来压面。尤其是端午节的那几天,朱锦福经常从早上一睁眼忙到半夜三四点,有时候一天时间就会压掉100多斤面。

艰苦创业 摘下贫穷帽子

几年后,因为市场因素的影响,压面行业趋于弱化。朱锦福陷入了待业在家的境地。

闲来无事,他去互助县城逛了几次。看见沿街有几个残疾人在摆地摊钉鞋,经过攀谈,感觉钉鞋行业还不错。于是,他又萌生了摆地摊钉鞋的念头。

说干就干,朱锦福回家说服父母,向亲戚借了300元钱,背上行李就去了离家30公里的县城。刚去的一周时间里,白天他帮师傅装卸钉鞋工具,推三轮车,看师傅钉鞋,晚上回到出租小屋内就摸索着裁剪、粘胶、缝制。

一周时间很快过去了,朱锦福用300元钱买了钉鞋的设备和材料,开始自立门户。刚开始,由于技术不熟练,钉鞋掌时,经常用锤子将手指砸得鲜血淋漓,好几天都干不了活。看到他这样,身边的师傅们主动教他方法和技巧。很快,他完全掌握了钉鞋技术,生意也一天天好起来了。

2015年,精准扶贫的号角吹响,朱锦福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同一年,互助县残联实施第一期居家养殖项目,为朱锦福免费提供了3400只鸡苗,随后,他用精准扶贫的产业发展资金盖起了简易鸡舍,开始了以养殖增收致富的道路。

为了降低成本,朱锦福时常上网了解鸡苗渠道,并与山东省某孵化场签订了合同。到年底,2000只鸡出栏后,年人均收入增加了3000余元,极大鼓舞了他创业的信心。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朱锦福积极请教乡兽医站的兽医,很快掌握了一定的养殖技术。在日常喂养、销售中,他意识到土鸡和土鸡蛋更受消费者的欢迎,转向土鸡养殖增加收入。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朱锦福又遇到了新问题。持续发展养殖产业,需要扩建房屋、扩盖鸡舍,一笔基础设施扩建资金让他一筹莫展,而他并没有失去创业的信心,通过国家“530”扶贫贷款,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还扩建了鸡舍、房屋等基础设施,鸡场慢慢有了新的起色。

朱锦福始终认为质量是企业的第一信誉,从鸡苗采购到饲料喂养,他都亲力亲为,严格把关,他饲养的土鸡不仅在当地畅销,而且还有很多外地客商前来购买,建立了多个稳定客源,朱锦福的干劲也越来越足。

心怀感恩 致富不忘乡亲

党和政府的关怀让朱锦福的心里暖暖的,而那些“人穷志不穷,脱贫靠自身”的教育更让他感触很深。在自己的努力和扶贫政策的帮助下,朱锦福的养殖产业得到了持续发展。过上好日子的朱锦福和家人,并没有忘记那些还在贫困线上的乡亲们。

于是,朱锦福萌生出了利用林地、山地的地理优势,在养殖产业方面做好文章,创办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想法。这个想法也及时得到了村里和乡里的支持和帮助。

2017年,朱锦福创办了“锦福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他鼓励周边15名残疾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13名)入股分红,带动他们一起增收,加入脱贫致富的队伍。

为了促进养殖业的发展,满足市场急需,增加农户收入,朱锦福在互助周边地区培育有志于发展散养土鸡原生态产品的专业养殖户,并免费为分散居家养鸡的农户提供培训指导养鸡技术,通过多种渠道的宣传打开市场销路,解决了产品的销售难题,“锦福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成为互助县唯一一家“公司+农户”养殖模式的合作社。

2017年底,入股的残疾人年人均收入增加到5000元,得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发展散养土鸡原生态产品的专业养殖户年人均收入增加了4000元,许多人在家门口实现了脱贫梦。

同年,锦福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被授予“海东市残疾人就业基地”,给予2万元的扶持资金,增强了朱锦福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多年来的努力,他一直坚持帮扶残疾人就业,让当地残疾人逐渐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面对自身残疾和贫困的家庭条件,不消沉、不懒惰、不气馁、不怨天尤人,朱锦福通过勤劳和智慧,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和全家人的生活,也带动了周边群众和全村的发展,为身边的贫困户托起“一片天”,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