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惊艳!海东在首都亮出“三件宝”

2019-11-06 11:22:20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陶成君 摄影报道

11月1日至9日,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青海省民宗委、北京民族文化宫承办的“美丽中国·和谐家园”系列展之“大美青海——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青海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成就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期间,青海省海东市以“彩陶故乡·醉美海东”为主题,以“幸福海东”“美丽海东”“和谐海东”三个大板块为主要内容,通过60余张图片和“大美青海·醉美海东”专题宣传片,充分展示海东建政40周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成就展海东展厅,来自海东市10个企业的青稞酒系列、特色产品系列和以青绣为主的民族手工艺三个系列产品向国内外游客进行了展示。大家不仅了解了来自海东市的名优产品,还可以在展会现场领略到海东的秀美风光,体验海东风土人情。此次展示的产品涉及高原特色资源、民族工艺品、拉面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纺织、环保等多个行业。

青稞酒习俗表演

青绣:指尖上的非遗传奇

在海东展厅,来自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西丹麻村54岁的张拉花正在现场飞针走线,制作土族传统盘绣。土族盘绣只是海东河湟“青绣”的一种,“青绣”是青海刺绣艺术的统称,是青海省汉、藏、回、土、蒙古、撒拉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分布在河湟地区,辐射海北、海西、黄南等地。经过多年的保护传承实践,互助土族盘绣、湟中堆绣、贵南藏绣、河湟刺绣、蒙古族刺绣等先后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海东,一个民族就有一种绣法,每一个民族的刺绣都像一颗明珠,串联起来就是极具民族风采和青海特色的“青绣”。

土族民间刺绣是青海省最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之一,其刺绣品与土族乡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在土族服饰中,妇女喜欢在衣服领子、袖头和衣边绣上各种花纹,也喜欢在枕头、烟包上绣出各种美丽图案。这些图案均寄托了吉祥、福寿的美好寓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族刺绣在色彩、针法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土族盘绣已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撒拉族刺绣以花鸟鱼蝶等图案为主,构图朴实、细腻生动,色彩鲜艳,做工精细,具有针法细腻、工艺精湛、立体感强等特点,所绣花鸟鱼蝶形象栩栩如生,其刺绣工艺能与苏绣、湘绣相媲美。撒拉族刺绣有民间刺绣与现代刺绣两种。

近年来,海东市积极探索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民间刺绣艺术,推动民间手工艺品走向市场,促进民族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着力打造了“互助盘绣”“古驿平安绣”“撒拉族刺绣”等知名品牌,推出反映“彩陶故乡·醉美海东”文化旅游新形象和环湖赛、高原硒都、土族、撒拉族风情的系列绣品,组织参加各类工艺美术产业博览会展览,促进了河湟刺绣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不断提高了“青绣”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通过开辟“青绣”产业新路径,重点扶持发展了互助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金盘绣公司、循化圣驼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等实体企业。同时,实体企业和非遗传承人工坊开办了生产加工的工作间、作坊和厂房,开设了刺绣产品专卖店和销售专柜,并延伸发展电子商务,开辟了网上购物渠道。截至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3人,省级非遗传承人58人;刺绣生产企业20家,行业协会2个,专业合作社3个,手工作坊3个,从事刺绣制作的“绣娘”达到4.2万人。

青稞酒开坛香百里

拉面:走向世界遍地开花

提起海东,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拉面。今天,遍布全国270多个城市的拉面店,是海东一张亮丽的名片。自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海东市出台了金融扶持、技能培训、提档升级、跟踪服务等一系列举措,打造以“拉面扶贫”为引领的劳务扶贫新模式。

循化县山大沟深,黄河河谷两侧几乎寸草不生。靠山不能吃山的撒拉族群众敢为人先,把一碗碗“撒拉人家”品牌拉面从这里端到全国,也把县里的“一核两椒”(核桃、花椒、辣椒)和牛羊肉等特产带向全国大市场。2018年底,循化县近4万人从事拉面生意,年人均收入5万元以上,“一核两椒”产业带动62个贫困村3万多农户户均增收5500元。

循化县白庄镇山根村是个典型的“拉面村”,村党支部引领村民“亲帮亲,邻帮邻,能人带大伙”,发展“拉面经济”脱贫致富,全村有350人在外经营拉面馆。村里的贫困户韩林、韩克麻录等人“一年当跑堂,两年做面匠”,有的贫困户“三年当老板”,还有25户村民入股了拉面馆。山根村党支部书记马强说,从事拉面行业,不仅让很多村民挣了票子,还闯了路子、换了脑子、育了孩子。很多拉面经营户文化程度不高,做生意过程中强烈感受到没有知识不行,因此非常重视子女教育。“2005年村里出了第一个大学生,到今年累计考上了24个,其中还有一个上了清华大学。”马强自豪地介绍。

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早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拉面之县”,一碗拉面同时也成为了“和谐面”“幸福面”“小康面”“致富面”。目前化隆县共有230个“拉面村”,近10万人在全国270个大中型城市开办拉面店达1.5万家,年营业额达100亿元以上。

一碗拉面既促进了化隆脱贫攻坚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进程,同时也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如今,拉面经济人均收入占化隆农民纯收入的54%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方式。化隆县首创的拉面经济“带薪在岗实训+创业”脱贫模式在全省范围进行了推广。截至目前,该县10万人实现了稳定就业、安居乐业。

青稞酒 醉美海东的诠释

提起海东,就不得不提青稞酒,因为这里有全国最大的青稞酒生产基地。

青稞酒,顾名思义就是以青稞为原料酿成的美酒。青稞酒藏语叫“羌”,是青藏高原人民最喜欢喝的美酒,无论逢年过节或结婚生子、迎送亲友时,青稞酒都是他们必不可少的欢庆佳酿、精神上的互通纽带。青稞酒属于清香型酒,香味纯正,酒液澄明,闻之清香扑鼻,入口醇和绵软,回味甘冽悠长。

如今,有“全国最大的青稞酒生产基地”和“中国青稞酒之源”之称的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正以其众多优势在中国白酒界独树一帜,成为极具规模的青稞酒生产基地和影响力品牌。

互助县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青稞酒生产基地。互助地处祁连山脉南麓,气候温和,盛产青稞,当地群众常以青稞为原料,采以香甜的泉水,熬出度数较低而味道甜美的酩馏酒自饮或待客。说起互助青稞酒,不得不提到青海省最大也是全国最大的青稞酒生产厂家——天佑德青稞酒。天佑德青稞酒是中国青稞酒的发源地,也是青稞酒国家标准制定的参与者,在中国白酒界独树一帜。

天佑德青稞酒是以天佑德酒坊为首的八大作坊经历代传承,于1952年在国营互助酒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青稞酒酿造企业。目前,天佑德青稞酒拥有占地80公顷的青稞酒生产基地,以及1.66万公顷青稞原粮直供基地,年产青稞原酒4.5万吨。2011年12月,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自上市以来至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102.99亿元,上缴税金34.69亿元。

在青海,生活着包括藏族、土族、蒙古族等在内的多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民族交流中,独特的青稞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民族间的融合,并内化为这些民族的个性和特色。饮青稞酒,早已成为青海饮食文化的重要标志。

青稞酒不仅仅是一个产品品类,历史和地域赋予了其更深刻、更广阔的含义。青稞酒不仅代表着悠久的青藏文化,也代表了雪域高原独有的地域特征。作为青藏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青稞从物质文化之中延伸到精神文化领域,在青藏高原上形成了内涵丰富、极富民族特色的青稞酒文化。而青藏高原神秘的历史文化,也吸引着全球消费者的目光,这也让青稞酒变得不再是区域品牌,而将成为面向全球的国际品牌。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