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和谐!19个民族拥有同一个家

2019-11-06 11:24:17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陶成君 摄影报道

青海省海东市,因位于青海湖之东而得名,2013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海东市地处华夏民族摇篮——黄河上游及其重要支流湟水之间,是青海省开发较早、文化历史悠久的地区,史称“河湟间”。

海东市国土面积1.32万平方公里,94个乡镇、1587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173万。海东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在这片热土上还共同生活着藏族、蒙古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18个少数民族87万人,占海东市总人口的50.6%,形成“小聚居,大杂居”的分布特点。千百年来,各民族相互交融、团结一心、共同发展,共同维护着“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多民族文化,绘就了一幅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画卷。

藏族锅庄舞

少数民族自治县在海东率先摘帽

海东市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各种问题、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总钥匙”,大力实施《海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等,围绕基础设施、民生改善、产业发展等领域,实施了一批促进民族地区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2013年以来,海东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3年的32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451.5亿元,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近3万元,农村人均收入超过万元;累计共投入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5.2亿元;实施农牧民危旧房改造16635户,新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7179套;城市低保提标50元,农村低保提标380元;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8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88%;居民医保筹集标准提高96元,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参保率均达100%,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先住院后结算、分级诊疗等服务模式不断完善;率先将异地退休安置人员纳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报销范围,实现与全国31个省市近1.5万家定点医疗机构联网即时结算。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红包”,让海东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近年来,海东市把脱贫攻坚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重大工程和民生工程来抓,在全省率先创新实施“1+8+10+10+20”脱贫攻坚政策机制,率先建立“互联网+纪检监督+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全市182个贫困村、12186户46949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83%。2017年,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在全国人口较少民族自治县中率先实现脱贫“摘帽”;2019年,互助土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行列。循化县和互助县由此成为全国人口较少民族脱贫奔小康的“标杆”,海东市也由此成为全省、全国脱贫攻坚工作的典范。

葡萄架下的撒拉艳姑

民族团结创建走出海东特色之路

近年来,海东市始终把宣传教育引导作为先导,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宣传导向,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海东市、县(区)电视台、海东时报社、海东市政府网站开设专栏、专题,经常性开展民族政策知识和创建工作宣传;制作大型公益广告牌、宣传展板,印制民族团结宣传年画和宣传资料,开展民族团结巡回演讲、知识竞赛、主题征文、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等主题宣传活动。今天的海东,“三个离不开” “五个认同”思想不断深入人心。

同时,以展示土族、撒拉族独特人文历史和民族文化为背景的《土族元帅》《彩虹部落》《中国·撒拉尔》等舞剧多次参加全国性演出活动,获得文化部等部门的好评和表彰。

海东市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各级党校培训、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及普法活动中,重点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公务人员和广大师生的民族观、民族政策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等教育,不断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注重将民族团结进步融入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中,努力提升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感,先后举办了河湟地区国际民间射箭邀请赛、循化县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国际攀岩精英赛、沿黄马拉松赛、河湟丝路“花儿”艺术节,打造民族文化体育品牌,把民族团结创建元素融入、嵌入、植入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中,创新传承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唱响了民族团结主旋律,凝聚了各民族团结一心共谋发展的共识。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创建工作重要实践载体,融入到创建工作全领域、全过程,使核心价值观成为各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在全市广泛开展评选、表彰、宣传“道德模范”“海东好人”“最美家庭”“民族团结十大感动人物”等系列活动。积极引导人们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将移风易俗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建设的重要内容去推动,尤其在遏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方面成效显著,得到了各族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和支持。

与此同时,海东市积极组织宗教界人士参与国土绿化。两年来全市春秋季植树造林万人大会战中,宗教界人士共出动1.6万人(次),义务植树区栽植各类苗木23.4万株,全方位开展绿化造林工作。

海东市还组成多个宣讲小组,分赴全国20多个城市,向从事拉面经济的海东籍务工人员广泛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理念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精神,使十九大精神、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和主题教育深入到16万外出务工者心中,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应。目前,海东市已打造国家级示范单位2个,省级先进县区3个,打造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3个,命名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点95个。

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在海东形成

自启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以来,海东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立足海东多民族聚居、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源远流长,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荟萃,民族宗教工作和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的特殊市情,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引领和推动海东发展,解决海东发展问题的战略牵引和重要抓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创建“十进”活动为载体,始终保持高站位谋划、高起点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市呈现出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顺、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

最多人挽臂链式交杯活动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成功

自创建活动启动以来,海东市建立和完善服务网络,市、县区、乡镇均设立便民服务大厅(站),所有村(社区)均设立便民服务代办站(点)。全市网格化管理覆盖面达到100%,实现了管理服务“一张网”全覆盖。积极开展社会治理“微创新”,不断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全市推广“民情沟通日”、政府“12345”热线、“群众说事点”等,从源头上预防了矛盾纠纷的发生。

截至目前,已建立人民调解组织1923个,人民调解员6600余名,有力促进了矛盾纠纷的预防和化解。在1587个村、62个社区设立便民诉讼联络员2368名,在重点村、寺院、企业建立联络员730名,村(社区)、楼院、企事业单位建立治安信息员2596名。进一步深化平安建设,全市平安乡镇创建率达97%以上,平安村(社区)、平安寺院、平安校园、平安商(市)场、平安企业创建率达95%以上,平安家庭创建率达98%以上。目前,海东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乡镇94个、先进机关565个、先进村(社区)1428个、先进学校255个、先进企业168个、先进军(警)营17个、和谐寺院536个、示范商场17个,创建“五星级文明户”12.6万户,民族团结的种子正在河湟大地开花结果。全市社会治安状况良好,重大治安、刑事案件发生率逐年下降,社会公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同气连枝是一家,齐心协力谋幸福。海东市173万各族儿女同心同力,守望相助,把党的民族政策落实到经济建设、精准扶贫、文化繁荣等各个环节,合力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时代新篇章。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