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156名送教园丁情暖“折翼天使”

2019-12-04 10:26:59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金显花 通讯员 岩子 摄影报道

在地处青海东部门户的民和大地,有一群特殊的适龄儿童,因为肢体、智力等原因不能与其他同龄人一样到校学习。

面对这些残缺的“花朵”和折翼的“天使”,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56名辛勤园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送教上门”的大爱行动,雨润“残缺花朵”,情暖“折翼天使”……

如果还能上学 我一定更努力

“小丽,这是什么?”

“老师,这叫圆锥。”

“小丽真聪明,再看看这个叫什么?”

“老师,这个叫长方体。”

……

11月26日,在转导乡忠孝村一农户家中,记者看到上门送教老师和他的“特殊学生”之间的一段课堂对话情景。

这个“特殊学生”名叫洪小丽(化名),出生在转导乡忠孝村的一个贫困家庭。

据小丽的父母介绍,孩子出生后视力出现问题,尽管到多家医院寻医求治,但最终还是没有治好孩子的眼病。到孩子7岁入学时,虽然没有完全失明,但视力下降严重,都是姐姐领着去村小学读书。

小丽到了四年级,视力下降再度加重,迫使孩子不得不辍学。但热心的老师们坚持到家里给孩子上课,一直到小学毕业。2017年,转导乡中心学校的老师们接过“送教上门”的接力棒,坚持不懈给这个“特殊的学生”送文化、送知识、送关爱。

当天上午,来自转导乡中心学校的林兰青、张立明、张小龙3名老师带着小黑板和教具走进洪小丽家。隐隐看到来家里给她上课的老师,洪小丽的脸上流露出开心的笑容。

首先是数学老师张小龙的几何课。客厅的茶几上摆放着简易做成的正方体、长方体、圆锥、圆柱模型,张老师耐心细致地给洪小丽讲解几何图形知识。当老师结束辅导和布置完家庭作业准备起身离开时,孩子却低头哭了起来,老师赶紧劝她要坚强。小丽哽咽着对老师说:“老师,谢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关爱,我会听你们的话,好好学习,好好完成布置的作业。”

她还哽咽着说,她很想去学校读书,但她的眼睛使她无法如愿,如果能上学的话,她一定会学得比现在更努力……

孩子的心声,让记者和身边的老师都湿润了眼眶,站在室外的孩子父亲也禁不住黯然泪下。

洪小丽喜欢音乐,当天的第二节课是音乐课,送教老师林兰青教孩子唱的歌曲叫《踏浪》。洪小丽跟着林老师一起学唱,还很有节奏地用双手打起了节拍,一遍、两遍、三遍、四遍……林老师教的耐心甜美,孩子唱得尽兴尽致。

“小丽,今天辅导时间快结束了,我们一起唱一首你最喜欢的歌曲,来结束今天的音乐课吧?”

“好的,老师。”

“小丽同学说说,喜欢唱什么歌?”

“老师唱什么,我就跟着唱什么。”

“那我们一起唱小丽会唱的国歌吧?”

随后,送教老师和洪小丽一起轻声唱起了国歌,最后洪小丽还用左手与林老师的右手比划了一个“心”字,满载笑容地结束了辅导课。

小丽的父亲告诉记者,每当老师来的时候,孩子非常开心,他们一家人非常感谢老师们为女儿不离不弃的付出,老师们给孩子送来了知识,也送来了快乐。

为脑瘫儿做康复游戏

特别的爱,呵护孩子们快乐成长

11月26日,初冬午后的阳光洒落在巴州镇的祁家村,瑟瑟寒意中多了几许温暖。站在村小学的大门口,能隐约听到校园内孩子们编织美好憧憬的朗朗读书声。

此时,记者走进离校园100米处的一户农家,巴州镇祁家小学的“送教上门”老师正在给在家的一名残疾适龄儿童“上课”。

记者了解到,这名7岁多的女孩子叫林小雨(化名),患有脑瘫疾病。为了让孩子康复,一家人也想尽了办法、绞尽了脑汁,最终还是没有换来孩子的康复。

今年9月份,“送教上门”的春风吹进了这个家庭,祁家小学校长主动认领送教使命,带着两名在校老师开始了对这个孩子的爱心呵护。

他们给孩子送来书包书本和新校服,还送来每周一次的爱心课堂,而就是这么一个“送教上门”行动,使林小雨这位“特殊学生”和他的家人感受到:他们没有处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小雨宝贝,给老师点个赞!”

马老师的话音刚落,这个孩子便带着一脸的笑容伸出了右手拇指。

“小雨宝贝,伸出手来和老师拍拍掌。”

马老师的话音刚落,这个孩子便伸出不太灵活的胳膊,张开两个小手掌。

当老师的手掌心轻轻接触到孩子手掌上时,孩子便发出了咯咯咯的笑声,小脸蛋乐成了一朵花。

孩子的爷爷告诉记者,孩子对她的送教老师非常有情感,每次看到来家里的送教老师,孩子就咿咿呀呀的,高兴得不得了。

马庆玲老师告诉记者,他们给林小雨这样的“特殊学生”上门送教,送的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老师们的一种责任担当,他们希望让这些无法到校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看着送教老师对自己孙女的不弃不离、无微不至的关爱,小雨的爷爷也是十分感动。他说,孩子现在成这样,但老师们依然坚持每周来给孩子送爱心,心里很是感谢。同时他们一家人也祈盼着孩子在老师们的关爱下能够慢慢好起来。

马庆玲告诉记者,她一直待林小雨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她将带着爱心、耐心、恒心把“送教上门”工作做下去,和孩子父母一起托起她的这个 “特殊学生”的美好明天。

控辍保学推进会上部署“送教上门”工作

教育扶贫路上 不让一个“掉队”

教育扶贫是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既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民和县加大教育扶贫力度,落实各类免费教育补助资金4.06亿元,3.67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享受各类补助6100余万元,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9%,实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贫辍学”目标。但是,全县还有123名适龄儿童因中度或重度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导致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这也成为全县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的一个“短板”。

为补齐“义务教育有保障”的短板弱项,2018年8月,民和县全面展开义务教育阶段“送教上门”工作,县教育部门从全县26所学校中选派责任心强、有经验、有爱心的156名教师组成送教队伍,对全县不能到校随班就读的123名残疾儿童开展“送教上门”服务。

在送教过程中,送教老师根据服务对象的残疾类别、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了个性化送教服务计划,每周定时入户完成送教工作任务。对特殊的孩子,除了开设文化课程,还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活技能”“见面礼仪”“语言交流”“康复训练”等送教活动,提高了残疾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同时,各责任学校建立了送教上门“一人一案”工作台账,将每个学生的详细情况、成长记录和学习记录存档,并给每一名送教学生配置了个性化的教材、教具和学具,确保了送教工作的有效性和延续性。

残缺的花朵需要雨露的滋润,更需要阳光的沐浴。在送教路上,每一位送教老师都带着疼爱、带着热情、带着爱心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引导,不同程度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适应能力,让家长和孩子充分感受到了学校和社会大家庭的关怀和温暖,点燃了残疾家庭生活的希望。

民和县教育局副局长安福勇表示,今后,县教育部门将进一步建立健全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保障制度,持续做好“送教上门”工作,保障每一名重度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实现“全覆盖、零拒绝、高质量”,确保教育扶贫路上不让一个适龄儿童“掉队”。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