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互助走出文旅扶贫特色之路

2019-12-06 21:28:50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陶成君 通讯员 解雁 摄影报道

走进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和乡麻吉村油嘴湾景区,仿古式的牌坊和亭台古色古香,木屋客栈星星点点,再加上文化体验区、乡村小吃广场、古窑洞文化体验区和林间小路等,构成一幅静谧、闲适的乡村旅游美丽画卷。

麻吉村位于浅脑山地区,种植和外出务工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2016年,随着村里“油嘴湾花海农庄”的建成投运,直接从业户数达到70余户(包括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并带动村上近110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致富增收。油嘴湾花海在推动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画出了浓墨重彩之笔。

这是互助县探索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特色之路的一个有益尝试。

兴旅游打好“组合拳”

如何把旅游产业打造成互助县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如何做好旅游扶贫带动百姓致富?互助县把旅游产业发展作为调结构、稳增长、富百姓的重要抓手,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自2016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互助县委、县政府提出“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总体目标和“八个一批”“八大工程”的主要措施,其中明确了“实施文化扶贫工程、旅游扶贫工程,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一批”的文体旅游行业扶贫重点工作。

然而,初始之际,一串串数字难题摆在了互助县文体旅游局局长闫国良眼前:全县80个村无基本公共文化设备,63个村无健身器材和活动广场,83个村无乡村小舞台。贫困村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普遍存在缺少规划指引,“文旅结合”不够紧密、科学,经营服务档次低,基础配套设施简陋,服务质量不高,经济效益较低等问题……

面对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互助县先后制定了《互助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扶贫专项方案》《互助县贫困村旅游扶贫专项方案》等一系列行业扶贫保障体系。随后,通过国家政策扶持、争取项目,制定联点村帮扶计划等措施,一个个优惠政策、一批批项目资金、一项项帮扶措施精准到村到户……

今年年初,互助县118个贫困村农家书屋、数字卫星农家书屋、文化进村入户工程、乡村小舞台建设实现全覆盖。目前,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基层党组织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乡村旅游迅速发展,服务功能逐步完善。截至目前,互助县先后评定星级民俗旅游接待点50户,完成了71户乡村旅游接待点废水处理设施项目和100户农家院提档升级工程,全县特色农家院从不足120家增加到325余家,旅游商品加工点19家,从事旅游商品加工的群众1700余人。

造景区打好“生态牌”

隆冬时节,进入互助县威远镇卓扎滩村,停车场内来自省内外的私家车辆和旅游大巴络绎不绝,顺着层次分明的绿化带走向景区深处,夏日的网红桥变成了冬日的滑冰场,顺着栈道走去,只见游人穿梭于儿童乐园、滑雪场和雪上乐园,玩得不亦乐乎……

游人们之所以慕名到此,一方面是因为交通便捷,可以实现“快旅慢游”;另一方面则是这里的配套设施趋于完善,可以满足吃、喝、玩、乐等多方面的旅游需求。

卓扎滩村距离互助县城6公里,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依托村里的自然生态、田园风光和民俗风情等,卓扎滩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开发农业观光型、绿色生态型、休闲体验型等旅游配套服务项目,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同时,该村把产业当景点,既实现了农民增收,也留住了美丽乡愁。

“从昔日的砂石厂到今天的网红景区,从破坏生态到保护生态,并且在生态保护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村民们对以后的发展满怀希望。”卓扎滩村党支部书记颜章东说。

从卓扎滩村往北3公里,就到了麻吉村。麻吉村打造的油嘴湾花海景区占地面积约80公顷,分花卉观赏区、农事体验区、古窑洞文化体验区、乡村小吃广场、文化休闲广场、体验式住宿木屋客栈、娱乐区、生态林业观光区八大区域,是集花卉观赏、农事体验、文化体验、娱乐、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接待点,是互助县全力打造的乡村旅游景区。

2017年7月28日,景区正式开园对外营业,当年实现景区门票、农家乐餐饮收入、乡村特色小吃经营收入、农副产品销售收入等综合收入近120万元,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60余人,农户人均增收1万余元,其中贫困户增收8000余元。

而在互助县城区南部的纳顿庄园内,冬日的严寒丝毫没有阻挡游人的步伐。位于互助县威远镇小庄民俗村东侧的纳顿庄园,是以土族民俗风情旅游等为主的综合性园区。景区积极与周边的南门峡镇、五十镇、西山乡、东和乡的贫困村联系,将各村菜籽油、土猪肉、无公害蔬菜等产品收购、包装、销售,既保证庄园产品的质量,也让贫困村群众增加了收益。纳顿庄园董事长师冬花告诉记者,旅游扶贫离不开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不断提质升级。要实现提质升级就要不断强化市场宣传营销,使乡村旅游“旺”起来;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使接待能力“强”起来;挖掘独特人文内涵,使传统文化“活”起来。

随着一个个生态景区的打造和盈利,“乡愁”成为互助群众致富新“引擎”。2016年,互助县威远镇班家湾、五峰镇白多峨等11个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同年,互助县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2017年,互助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园、绿色产业园和土族故土园“三园”引领现代农业示范县、生态经济强县和高原旅游名县“三县”建设的总体部署,探索出了“景区+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营销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了民俗接待、农业观光采摘、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扶贫产业。2018年,互助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22.1万人次,乡村旅游接待收入达6.08亿元。乡村旅游业与精准脱贫紧密衔接,已成为“选得准、靠得住、落得实”的优势产业之一,并成为互助县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富百姓产生“效应链”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找不到产业、找不准产业,往往让许多贫困群众“有力无处使”,渐渐失去信心,失去动力。

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新村自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后,从山上搬迁下来的129户农户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93户,如何使大家搬下来能致富成为了一道难题。“班彦新村土族人口占村总人口的95%,土族传统文化保留完整,妇女们人人都会做盘绣,并且技艺精湛,所以我们通过打造盘绣产业园来帮助群众走上致富路。”闫国良说。

土族盘绣作为土族民族文化重要标志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具有较高的民族艺术价值。2017年,由互助县文化馆和互助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实施的五十镇班彦新村 “土族盘绣园”建设项目落地实施,并建成了由实训室、展销厅、手工坊等组成的占地1500平方米的盘绣园,成立“妈妈制造”合作社,承接“唯品会”订单,加工制造传统盘绣作品、文化创意产品和文化旅游商品。

在脱贫攻坚中,传统文化使农村妇女有了底气,土族盘绣这项古老的指尖艺术已转化为助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经济动力,成为推动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品牌产业。目前,已在互助县威远镇、丹麻镇、东沟乡等乡镇建立盘绣基地10处,全县共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208户直接受益,贫困户占全县绣户的18.9%,生产期月人均增收1893元,其中互助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固定绣户达1635户,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117户。素隆姑、情之缘、李发秀非遗工坊、阿姑秀、兰索刺绣等公司和工坊入驻扶贫产业园,集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体验、展示、销售为一体,辐射带动全县2000名绣娘人均月增收1800元以上。

与此同时,互助县32处酩馏酒作坊,年产酩馏酒4.8吨,销售收入达288万元,带动200名贫困人口稳定增收100万元。土族服饰、玉雕生产、石艺加工等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也已成为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