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驼岭小区里的那些幸福事儿

2019-12-23 10:07:34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张娜 通讯员 岩子 摄影报道

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驼岭村地段有一处鳞次栉比的住宅小区,居住在这里的人都管这个小区叫驼岭小区。小区里涉及易地搬迁户有1002户,其中来自新民乡的搬迁户就有730户。

从贫困山区搬迁到县城,从农家庄廓变成城市小区,这些饱尝贫困之苦的家庭,充分感受到了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带来的满满幸福感、获得感……

驼岭小区

从“不愿搬”到“主动搬”

“祖祖辈辈在农村生活,突然间让我们往县城搬迁,心里出现了好多顾虑,所以产生了不愿搬的想法。后来乡上村上多次上门做工作,也就搬了下来,现在一想,还真搬对了,我们一家人从心里感恩党的好政策,感恩为我们搬迁的事情忙前忙后的领导和干部们……”聊起搬离大山住进县城小区楼房的生活感受,新民乡公巴台村公巴台社的藏族村民田罗色感慨地说。

新民乡是距离民和县城25公里的一个深度贫困乡,辖16个村、2482户9234人,其中省定的贫困村有10个,2015年通过精准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429户1582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7.13%。

这个有着90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山区贫困乡镇,由于山大沟深、植被脆弱、基础设施落后,以至于贫困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这片干旱山区。

多年来,尽管新民乡党委政府也一直在寻找着脱贫的有效途径,但大山里的很多群众依然没有走出贫困的“阴霾”。

2015年,一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在民和县范围内打响,新民乡党委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推进,让乡亲们搬出了这“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山区。

按理说,这样的扶贫搬迁政策应该有群众回应,但在动员登记工作中,有的贫困户产生了不愿搬的念头,有的犹豫不决。新民乡政府乡长朵海林说:“搬迁工作启动伊始,绝大多数贫困户想搬迁,但又不愿搬,大家的担心主要是分房需要钱,装潢房子还需要钱,一时间凑不够钱。还有一些农户认为,在山里种地还有口粮,但搬到城里后干啥都需要钱。”

搬迁贫困户的新家园

为了让广大贫困群众尽早搬离艰苦山区,新民乡干部全员出动,一遍又一遍做思想动员工作,给广大贫困户算“自筹1万元就能拿到楼房钥匙”的经济账,算分享城市生活的幸福账……

思想通了,搬迁的热情也高了,搬迁工作开始高效有序地推进。针对个别特别困难的贫困户,乡政府、驻村工作组、帮扶责任人等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帮贫济困活动,让他们搬出了大山,住进了城市的楼房,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今天,这些迁入新居的贫困户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他们说,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才有了他们今天这么好的新生活!

挪出“穷窝”过上幸福生活

12月9日傍晚时分,记者走进驼岭小区,鳞次栉比的楼群窗户内灯火斑斓,茶余饭后的村民们,三三两两在小区拉着家常悠闲散步,透过未拉窗帘的窗户,还能隐约看到客厅墙面上悬挂的领袖画像。

新民乡主管扶贫工作的副乡长王志雄告诉记者,凡是看到领袖画像的住户都是搬迁入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从山坳里的土坯房搬迁到城市里的新楼房,把领袖的画像也一并搬进了城里的楼房,以表对党中央和习总书记的一片感恩之情。

走进公巴台村搬迁贫困户田罗色家,映入眼帘的是浅褐色的木地板、大屏液晶电视机、色调简朴的室内布局。客厅的沙上,田罗色的3个小孙子偎依在他身旁有说有笑,让客厅的空气里散发出满满的幸福感。

当晚,记者来到公巴台村搬迁贫困户沈发英老人家,客厅侧墙下方的玄关柜上摆放着两样东西,一个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白卡,一个是脱贫光荣证书,一面以“旭日东升”为主题的电视背景墙,衬托出这个摘取贫困帽子的家庭不等不靠向幸福生活奋进的美好憧憬。

客厅沙发上,正在入户回访的公巴台村驻村“第一书记”戴子淳和沈发英拉着家常,盘算着明年的事儿,说到开心之处,俩人开怀大笑。

沈发英感慨地说:“搬进这个小区的贫困户只交了1万元的自筹款便拿到了楼房钥匙,这都得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要不然交1万元住楼房的这种好事想都不敢想。”

据了解,脱贫攻坚以来,新民乡实施搬迁1248户,其中向县城地区整村搬迁了8个村、879户,其中搬迁到驮岭小区的新民乡农户达730户,就近搬迁了369户。

搬出了穷山头,挪出了“穷窝窝”,大山里的贫困群众开启了新生活,过上了好日子。面对来之不易的新生活,曾经饱受贫穷的他们 “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决胜贫困、奔向小康的路上更加勤奋……

新民乡领导回访搬迁贫困户

“搬得出”还得“稳得住”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让搬迁群众搬得出,还要稳得住,更要能致富。新民乡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组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想方设法为搬迁群众找出路。

据戴子淳介绍,他们通过省交通厅的协调帮扶,公巴台村有11名适龄青年被招收到青海高管局收费站工作,人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村里有49名群众在雁鸣绿化有限责任公司务工,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左右。

公巴台村田罗色家就有3人到高管局收费站工作,现在田罗色的任务是在家操心3个孙子,儿媳及女儿在高管局高速公路收费站上班,一家人的生活正在向好崛起,焕发出勃勃生机。

搬迁贫困户沈发英一家人的生活靠儿子儿媳的打工收入,成绩优异的小孙女马丽也得到了天津水运科学研究院挂职省交通厅副厅长张铁军的个人爱心帮助,张铁军承诺每年拿出3000元钱资助马丽,直到她完成大学学业。

戴子淳告诉记者,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当张铁军了解到新民乡公巴台村、毛拉山村的贫困状况后,内心受到很大触动,他号召水运科学院1000余名员工解囊捐款,捐助的爱心资金全部用于两村40多名贫困学生的助学金,2017年以来,连续三年捐助帮扶18万元。

目前,新民乡也在为巩固脱贫成果不断探索。据新民乡党委书记王有连介绍,他们的初步思考是利用好搬迁后的闲置土地资源,开发林果业,广泛种植适宜本地生长的杏树、桃树等经济林产业,并依托发展起来的经济林发展林下养殖经济和乡村旅游经济,以此拓宽产业门路,助力群众增加收入,明年计划种植133.3公顷的中药材黄芪,在沟岔水浇地种植大蒜。同时扩大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帮助更多的贫困劳力找到就业岗位。

“政府的‘输血’是有限的,要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既要靠政府的‘输血’,主要还靠自身的勤劳‘造血’。”戴子淳说。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