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呵护一方清水向东流

2020-03-22 11:33:18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胡生敏 通讯员 柴东 摄影报道

3月22日,是第二十八届“世界水日”,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三届“中国水周”。为做好今年宣传活动,海东市水务局早安排、早部署,结合“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宣传主题,按照“全面覆盖、宣传到位、大方得体、简朴节约”的原则,统一部署、分别组织、同步开展,同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着力提高全市群众水法律意识和水忧患意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近年来,随着河湖长制的深入推进,海东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务实全面,“河清、岸绿、水畅、景美”的宜居宜业现代生态城市的梦想正逐步实现,也让海东人在享受美景的同时收获了更多幸福感和满意度。


       亮点一 河湖有人管清水向东流

“如今,湟水河两岸垃圾少了,水质也在逐渐变好,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河里的鱼儿多了,鸟儿也多了。”“水清了,臭味也没有了,水清岸绿的景象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走在湟水河两岸,听到的都是广大群众点赞湟水河新景致的声音。

海东市水务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绿色发展。为了保护好这一方清水,海东市扩改建污水管网、加强污水处理厂建设、强化农村污水治理……集中力量、立足实际,分类施策,扎实推进水污染综合治理工作。

自2016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来,海东市委、市政府将河湖长制工作纳入中心工作强力推进,建立了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任总河湖长的领导体制机制,在全省率先创建了“4+1”河湖长体系。全市共落实河长1755名、湖长384名、保洁巡查员1901名,设立河湖长公示牌1467块。全市3条河流干流、137条支流、72座水库、8处重要水源地、2座湖泊、4处湿地的河湖长全覆盖。2019年全市共投入943万元,补充和完善了全市各级河湖长制信息平台基础数据,建立了“河长制”可视化监控系统,在黄河、湟水河、大通河三大干流布设10个县界断面巡查监控点,进一步完善了河湖信息管理系统。2019年,全市河湖长制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级第三方评估,得到水利部的认可和肯定。

【背景链接】

海东市均属黄河流域,境内有黄河、湟水河、大通河三大水系140条主要河流。黄河在海东辖区流径200.4公里,湟水河151公里,大通河67公里。海东市过境水资源量为261.7亿立方米,自产水资源量为18.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180立方米。全市有近80%的耕地靠天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产量低而不稳,海东资源型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从。

近年来,一些地区非法侵占河道、围垦湖泊、滥采乱挖、超标排污等河湖“四乱”现象时有发生,对保障水安全带来严峻挑战。解决这些问题,亟需大力推行“河长制”。2019年全市共累计查出河湖“四乱”问题188项。已整改完成138项问题,共清理非法占用河道岸线4.85公里,清理非法采砂点6个,清理非法砂石量23.15万立方米,清理建筑和生活垃圾288.46万吨,拆除违法建筑2.86万平方米,清除围堤11.53公里,关停养殖场148家,清理整改违法用地145宗,违法用地面积136.19公顷,新建、改建厕所33826座。


       亮点二 “三条红线”刚性管理水资源

近年来,海东市水务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组织编制落实“三条红线”管理实施方案,建立并完善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用水效率控制“三条红线”,确保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在海东得以落实。

2019年,全市用水总量5.0844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17.0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15.5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433,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一般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均超额完成了水资源“三条红线”考核目标任务。

同时,强化监管,全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预防监督达到全覆盖。针对历年来未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的工程项目,加大征收力度,2019年全年共完成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1519.57万元,创历年新高。为强化执法监督实力,投资112.3万元,采购7台无人机和执法记录仪、摄像机等先进执法设备,在全省水利系统率先建立了无人机工作站,配备了技术人员,为水利工作强监管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背景链接】

海东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这座城市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千年水网的滋养。海东市以水污染防治为实践,深入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保护与建设,全面完成了六县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和乡镇级以下饮用水水源环境基础信息采集工作。扎实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隐患排查。针对饮用水源地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制定了整改方案进行限期整改。目前,全市县城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比例为100%,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为95.4%,地下水点位考核水质保持稳定。持续开展湟水两岸污染治理,湟水河出省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Ⅳ类以上,水质保持了持续向好。

亮点三 绿色发展描绘生态文明画卷

湟水河系黄河支流,在海东流经互助土族自治县、平安区、乐都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按照青海省政府湟水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和“三年见成效、五年实现治理”及污染物“全测控、全收集、全处理”的目标要求,海东加大力度,以坚决的态度、过硬的措施,努力将湟水河打造成集污染治理、生态建设、防洪泄洪、休闲景观为一体的景观带。

“污染最严重的时候,水沟里的水变成了黑臭水,上面还漂着一层泡沫,村民经过时都得捂着鼻子跑。”平安区洪水泉乡的一位村民说。

近年来,海东市各地集中力量对市管、镇管河道上的白色垃圾、建筑垃圾等进行了全面清理。整改落实了平安白沈沟、民和巴州河、乐都引胜河、互助塘川河、循化撒拉自治县清水河等重要支流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工程。

如今,鱼儿穿梭,鸟鸣声声,流水潺潺,河岸绿柳成荫,充满“小清新”气质的水体风貌让人眼前一亮,到处呈现出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景象。

【背景链接】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替代的基础性资源。海东市总面积1.32万平方公里,根据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水土流失面积占比达40%。近年来,海东市将“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走出了一条以兴修基本农田,造林种草、生态修复、沟道坝系和农田水利配套建设相结合的治水富民路。截污、活源、治堤、清淤,新建人工湿地、实施绿化美化工程、打造城市景观带……一年来,海东河湖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

海东市以水污染、城乡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河道岸坡卫生、非法采砂、饮用水水源地和地下水安全为重点,对全市所有河湖沟道开展“清河”专项行动,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恢复河湖水系自然连通,保障河湖水系基本生态功能。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