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脱贫攻坚的化隆答卷

2020-03-27 09:34:41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董健人 通讯员 李玉峰 摄影报道

地处青海省东部的化隆回族自治县,属国家和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总面积274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200米,辖17个乡镇、362个行政村,总人口30.7万人,是以回族为主,汉、藏、撒拉、土等15个民族聚居的回族自治县,全县耕地总面积为3.7万公顷,人均耕地不足2亩。贫困面宽、量大、贫困程度深,一度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化隆县各族干部群众万众一心、砥砺前行,举全县之力、汇全民之智强力推进脱贫攻坚,重视程度之高、政策举措之实、投入力度之大、社会参与之广史无前例。在短短4年时间里,一项项民生举措掷地有声,各族群众幸福指数逐步提升,交出了脱贫摘帽的合格答卷。

打好拉面先手牌

打响攻坚战 旧貌焕新颜

以“山水文化”著称的化隆回族自治县静静依偎在黄河母亲的温暖臂弯中,以温润的气候养育着一方儿女。2015年,在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全国各地开始了一场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斗争。在省、市、县的坚强领导下,化隆县正式打响脱贫攻坚战,在攻坚中担当、在困境中奋飞,将脱贫攻坚这个最大的民生篇章书写得气势恢宏、波澜壮阔。

2015年,化隆县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144个,贫困户9641户,贫困人口36326人。经过四年的合力攻坚,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15.1%下降至2019年底的0.005%,全县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77元。

要改变农村面貌,发展农村经济,必须有一支作风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化隆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总统领”,县、乡、村三级层层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县党政主要领导亲力亲为、以上率下,遍访144个贫困村,构建了“县有指挥部、乡有工作站、村有工作室”的工作格局。大力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针对排查出的28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制定“一村一策”整顿方案,确保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脱贫攻坚战中,从全县各单位选派的193名“第一书记”、388名工作队员在最艰苦的地方扎根,不畏艰难,主动作为,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勠力同心,全县形成四大班子齐上阵、乡镇部门冲在前、工作队伍扎在村、干部职工同努力的工作格局。

目标定了,人心齐了。化隆县以“八个一批”行动打响脱贫攻坚第一炮,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转移就业脱贫一批、易地搬迁安置一批、生态补偿扶持一批、发展教育扶持一批、资产收益扶持一批、医疗保险和救助扶持一批、低保兜底扶持一批,因人因地制宜、因人因户施策,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根据贫困村发展需求清单,化隆县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的“先行军”,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14亿元,在126个行政村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新建农村道路520公里、改善路面80公里,改造危房16981户,实施人饮工程解决了25.7万人、30.2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362个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新建或维修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75所,实施的电信普惠服务、宽带网络普及项目惠及全县17个乡镇165个村。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项目,极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

千人品尝拉面宴

打好先手牌 提升发展力

提起青海拉面产业,化隆县不可或缺,遍布全国270多个城市的1.7万家拉面店,不仅是化隆县的一张靓丽名片,而且是一张不可多得的先手牌。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化隆县采取金融扶持、技能培训、提档升级、跟踪服务等一系列举措,打造以“拉面扶贫”为引领的劳务扶贫新模式;创新实施“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脱贫模式,累计实训贫困劳动力3885人次,发放补助3518万元,贫困户自己开办的拉面店已达到111家。拉面产业已成为全县最大的产业,也成为脱贫致富带动效益最好最快的产业,实现了“一人拉面、全家脱贫”的目标,创造了贫困劳动力“学技术+增收入”双赢脱贫模式。

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5.84亿元,实施拉面产业、牛羊养殖、民族服饰加工等多元化产业项目扶持;实施144个贫困村光伏扶贫产业项目和218个非贫困村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对于无法走出家门,在家难就业的贫困劳动力,积极探索“扶贫车间”试点项目,先后在扎巴镇本康沟村,德恒隆乡哇西、纳加村建设加工车间,探索出了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创收的新路子。

2018年,化隆县出台《关于推进移风易俗倡导婚丧嫁娶文明新风的指导意见(试行)》,对全县各民族群众婚葬嫁娶等各种费用作出指导性的规定。自此,一股倡导移风易俗的文明新风吹遍黄河两岸。仅2019年,全县婚事简办就节约资金2.4亿元,广大农民群众转变观念、破除陋习,把精力集中到抓经济、谋发展上。

东西部扶贫协作是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助推器”。化隆县与无锡市锡山区两地精准实施产业合作、医疗卫生等6大类16个项目,完成投资8961.5万元。全县4033名贫困人口得到锡山区爱心人士资助,锡山区128名教师、医生、农技人员到赴化隆支教、支医、支农。在四年的“携手奔小康”行动中,锡山区给予结对乡村帮扶资金达到204万元,为贫困村退出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集体经济实现破零

抓脱贫基础 奔小康目标

教育优先是化隆县一贯坚持的发展方向,视教育为脱贫的根本基石。2016年以来,化隆县深入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六年行动计划》,落实贫困学生助学金6803万元,为贫困家庭大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金额达3074.25万元;对1598名两后生、贫困大学生进行学历教育补助746.8万元;投资1.19亿元完善106个贫困村校园基础设施;企业家捐资助学累计达1082.8万元,2580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生劝返率达到100%,控辍保学工作成效显著。

2016年以来,全县3.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医保扶贫政策,医疗救助达5446人次,通过“一站式”结算报销3552.13万元,贫困家庭人员住院报销比例由80%提高至90%。5310人享受慢性病待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配备村医365名,群众看病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易地搬迁“拔穷根”。“十三五”期间,化隆县掀起了一轮前所未有的易地扶贫搬迁热潮,全县易地扶贫搬迁规模达3015户11838人,彻底解决了搬迁群众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饮水难、致富难五大难题。同时,综合运用产业项目发展资金、“530”贷款和每村50万元互助资金,扶持搬迁群众实施“一户一业”,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脱贫目标。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振奋人心,一项项扶贫工程温暖民心。如今,黄河岸边30.7万各族群众脱贫摘帽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