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乐都:书写人民满意的脱贫答卷

2020-03-30 09:05:26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周晓华 摄影报道

青海省东部湟水河中下游的海东市乐都区,3050平方公里土地上分布着7个镇、12个乡、354个行政村、14个居民委员会。

这里,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两山夹一川。因山大沟深、资源禀赋差,生态承载力脆弱,制约了这片土地的发展。

这些年,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搬迁、健康扶贫经受住了一轮轮考验,一批批干部与群众在战胜贫困中成长,至今决心不衰,热情不减。

经4年的努力,目前乐都区14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8798户29663人脱贫。乐都区广大干群迈着坚定的脚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消灭、一个堡垒一个堡垒攻克,确保全面小康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项都不能丢、一步都不能迟。

卯寨景区

守初心奔小康 创业热潮遍山区

4年来,乐都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015年的23464元和8470元增加到2019年的32077元和12015元;特别是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底的2165元增加到目前的8277元,增长近4倍。

2019年,乐都区旅游人数达23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7%、35%;全区354个村集体经济均实现“破零”;一产增加值由2015年的11.38亿元跃升为2019年的15.1亿元。

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贫穷向小康的转变……

初春时节,当记者走进乐都区浅脑山地区的贫困村时,听到这里的村委会里传来筹划脱贫后产业发展的讨论声,贫困户迁入新居过上新生活的点赞声,自家门前贩卖特色农产品的吆喝声……宽敞整洁的硬化路直通每家每户,靓丽整齐的新民房炊烟袅袅,埋头在特色产业大棚和基地里的贫困户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里的各族干部群众正马不停蹄向着最后的决胜冲刺。

这几年,家住乐都区寿乐镇仓家峡村的巴措毛,搞起了养殖业。现年60岁的巴措毛,生活一天比一天红火。对仓家峡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给每人补贴5400元实施到户产业养牛项目,巴措毛养了20头牛。“刚开始想的是政府免费给我们的牛,不要白不要。没想到,自己越养越起劲了!”巴措毛坦然地说。没过半年时间,巴措毛养的3头牛就到了出栏的时间,当时就有了近万元的收入。

“那时候起,我就想着多养些牛,还把家里的0.4公顷地都种上了燕麦草,让牛吃得更好!”尝到甜头的巴措毛干劲十足,通过自筹和陆陆续续借贷的钱,一步步地扩大养殖规模,如今家里已经有了20头西门塔尔牛,来年不仅可以还完借款,还能有一笔可观的收入。

内生的力量,是脱贫攻坚路上必胜的筹码。在乐都区,像仓家峡村一样依托产业发展,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的还有很多。高店镇富硒大蒜、洪水镇大果樱桃、蒲台乡油牡丹、峰堆乡分布式光伏、高庙镇卯寨景区……这些,都让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困群众,看到了产业致富的希望。

致富带头人土豆种植大户

加满油把稳舵 千斤重担万人挑

在乐都区中坝藏族乡泉脑村,红砖青瓦的新居整齐划一,入村的硬化道路上不时有汽车穿行而过。作为曾经的深度贫困村,谁都想不到从前那个破败的小村庄如今能变成一幅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模样。

“以前,我们几代人生活在山上,住的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吃的是窖水,出门、看病、上学都很困难。现在政策好,我们搬进了新房,每户五间砖瓦房,老人看病、娃娃上学方便多了。”说起搬迁前后的变化,村民感慨道。

搬迁前的泉脑村在海拔2800米的山顶上,那里土地贫瘠、环境恶劣、吃水困难、交通不便。 2017年10月,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35户120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搬到了交通便利、地理条件较好的洪水镇,剩余的100户非建档立卡户搬迁至李家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住进水、电、路、管网和社会服务等配套设施齐全的新家。

走进蒲台乡羊起台村,眼前是一座座青砖灰瓦的二层小楼,三三两两的搬迁群众在广场上健身、下棋,获得感、幸福感写在他们脸上……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乐都区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始终坚持搬迁与脱贫“两手抓”,实现易地搬迁规划内和规划外16个乡镇157个村7468户24974人圆梦新居,搬迁规模居全市之首,成为乐都区近年来区域内最大规模的“人口大迁徙”。

乐都区七里店新型社区成为了全省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建设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医疗中心和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是乐都区功能最为完善的新型小区,成为全省易地搬迁的样板。大规模的易地搬迁使占乐都区近9%的群众实现由就近搬迁向公路沿线和城镇搬迁的转变,实现由城乡隔离向城乡一体化的转变,彻底改善了安置户居住环境。

“众人拾柴火焰高,千斤重担万人挑。”接下来,乐都区将立足让搬迁群众既住上新房子、又过上好日子,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拔穷根”并举,在搬迁户继续享受退耕还林、土地承包、种粮补贴等政策的同时,严格落实以户定业、以户定扶增收致富措施,逐人确定就业岗位,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发展产业、生态补偿、创业就业、教育扶持、医疗救助、兜底保障、资产收益等方式,实现稳定增产增收。

贫困户发展养殖业

抓党建强堡垒 脱贫攻坚信心足

“昔日山沟古寨,今朝旅游胜地。”位于乐都区高庙镇卯寨沟的卯寨景区,近年来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走出了一条“党建+旅游”“生态+扶贫”的乡村振兴之路,实现了从“穷山沟”到“金窝窝”的蝶变。

卯寨是乐都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在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乐都区通过突出党建引领,切实把加强基层党建与推进脱贫攻坚、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坚持党的建设和脱贫攻坚两融合、两促进,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放下经营多年的工程不干,李连和回到高庙镇新庄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在山坳里植出绿荫,把昔日的荒山坡地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观光景区。成立了乐都区第一个景区党组织——高庙卯寨党总支,李连和全票当选为党总支书记,实现了三个村资源共用、发展共谋、成果共享。

4年来,乐都区加大对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的整治力度,以换届选举为契机,将村“两委”班子配齐配强,对排查出的“后进村”按照“一村一策”制定整改方案,确保100%完成整顿提升任务。大力实施“党支部书记能力提升工程”和“千名村后备干部培训工程”,扎实开展村党支部书记新一轮培训,依托青海省农村干部学院、乐都区抓党建引领发展致富教育实践基地,狠抓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及村后备干部教育培训。继续实施“农村党组织带头人储备工程”,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加大从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机关事业单位等优秀党员中培养村党支部书记的力度,不断为村级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今年,乐都区广大干部将铆足劲,提振精气神,争当先锋、铸实堡垒,以党建优质动能助跑脱贫攻坚,奋力书写人民满意的脱贫答卷。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