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决战脱贫攻坚的“平安故事”

2020-04-01 09:08:09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李玉娇 通讯员 平组 摄影报道

平均每年3000余人脱贫;

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9.1%下降至2017年底的0.072%;

2017年底全区实现整体脱贫摘帽……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海东市平安区举全区之力,上下联动,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征程上用智慧和汗水奏响了一曲激昂豪迈的“进行曲”,“第一书记”扑下身子干出了样子,贫困户撸起袖子找到了致富路子,各村特色产业发展如火如荼,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昔日的贫困村摘掉了“穷帽子”,老百姓脱贫致富信心十足,小康之路越走越宽。

胡国华(左一)入户调查

有一种担当叫“第一书记”

“‘洪水泉乡没泉,马圈村没马’,这虽然是句玩笑话,但也是我们村的真实写照,全村常住户仅有8户35人,这个村的‘第一书记’任务重啊!”刚到洪水泉乡马圈村任“第一书记”的胡国华不由地发出感慨。

面对大量劳动力外流、资源匮乏、产业发展乏力、村民文化素质较低、思想相对封闭保守等难题,胡国华带领村“两委”班子逐户进行走访核查,通过全面掌握贫困户家庭人口结构、劳动力、种植结构、产业发展现状,认真倾听贫困户意见建议,为贫困户找对路子、开好“方子”。

脱贫户孙贤的驾驶技术好,胡国华就为他争取产业扶持资金用于购买微型货车发展运输业;脱贫户张得文养殖技术强,就为其争取产业扶持资金3.2万元用于发展“家庭牧场”项目;脱贫户张庆邦从事种养殖存在实际困难,胡国华积极与本村铭翔养殖场联系,说服养殖场为张庆邦提供免费“寄养”服务,并安排张庆邦在该养殖场务工,实现了“借鸡生蛋”;脱贫户张得录、赵有成、孙启宗为方便孩子上学租住在平安县城,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胡国华协调铭翔养殖场与这些农户签订带资入股分红协议,每年按入股资金的10%进行分红,协议到期本息一并归还,确保了农户“多条腿”长期增收。

“胡书记,冬天一到,我们就吃不上水啊。”

“咱们村没有路灯,大晚上的出个门都费劲,能不能再给我们安装几个路灯啊!”

面对老百姓的诉苦与期望,胡国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脱贫攻坚不能仅仅盯着生活困难群众,村里的事情也要办。于是,胡国华协调区水务局、发改局等单位在马圈村投资61万元实施蓄水池修建项目,新修蓄水池2座,铺设管道4.8千米,保障了冬天农户吃水供应。胡国华还积极与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联系,落实太阳能路灯14座,改变了乡村夜晚行路难的局面。

“虽然现在马圈村依然没有马,但我们牛羊满圈,生猪满栏,贫困户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胡国华自豪地说。

三合镇蕨麻丰收

有一种努力叫自力更生

“咯咯咯咯……”大公鸡此起彼伏的打鸣声叫醒了高原乡村勤劳致富的人们。

“那是我圈养的‘溜达鸡’,今年比去年规模扩大了,挣得肯定要比去年还多。”指着房前的鸡舍,脱贫户樊启业满脸自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靠着党和政府的政策扶持及个人敢打敢拼的勤奋努力,樊启业走出了一条从“贫困户”到“养鸡达人”的转型之路。

樊启业虽然才40出头,但上有年老体衰的父亲,下有两个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自身又因视力存在障碍导致择业困难,只能靠妻子外出打零工补贴家用,家庭生活十分拮据,焦虑的他整天愁容满面。

樊启业说,之前因为身体存在缺陷,除了饲养土鸡外没有其他特长,当时有能力、有技术,就是没资金,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村里来的“第一书记”就提出,可以通过养鸡脱贫致富,这是个可持续的产业。“‘第一书记’还说,他可以想办法帮我解决鸡苗、启动资金等问题,我只要负责养鸡就可以了……”樊启业说。

凭借自己的“鸡”遇和努力,樊启业的养鸡事业越来越红火,每年保证土鸡出栏至少300只。“第一书记”以及镇上的党员干部还通过个人微信网络资源,帮助樊延业搞起了“微商”。樊启业土鸡收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稳,已经发展成为了脱贫致富万元户。

用樊启业自己的话说,党和政府能给的好政策都享受了,剩下的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起早贪黑咱不怕,党和政府指了路,自己不能当“懒汉”,幸福生活还要靠自己创造。

樊启业的养鸡场

有一种红利叫全村共享

“轰隆隆,轰隆隆……”

三合镇祁新庄村良种繁育基地传来了阵阵轰鸣声,走近一看,一台翻土机正在作业。村党支部书记祁喜民拍了拍身上的泥土说,村里集体经济单一,规模不大,收入微薄,导致其他工作开展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党员、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也不高。为增加村集体收入,今年特地邀请种子站的专业人员给群众做技术指导,村上还与区农业农村和科技局种子站、兰州禾嘉公司签订了订购合同,开展良种繁育工作,其中单蔬菜良种就有13.3公顷,还有33.3公顷的小麦良种。良种繁育基地每年可提供10余个工作岗位,帮助农户每人每年增收2万元。

据祁喜民介绍,目前,全村已完成33公顷土地的翻土及播种工作,共播种优良麦种2万斤,预计育种量将达到30万斤,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达5万元以上。

这两日,古城乡木场村的群众也忙活起来了,近10吨来自甘肃岷县的党参幼苗进村入库,村民们也在准备着第一时间栽种幼苗。

木场村纯属农业村,早些年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村集体“破零”工作启动后,木场村发挥种植优势,成立了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将村集体经济“破零”的50万元启动资金,入股到平安区光伏电站,每年获得“阳光收益”。该村党支部书记、占发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王占发介绍,村里30余户群众通过带资入社、土地入股、就近务工的形式参与到专业合作社,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在平安区,很多农户、种养殖户携起手来搞合作,抱起团来闯市场,成立了合作社,前进的脚步走得又稳又快,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好。

近年来,平安区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求突破、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的步骤,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全区111个行政村中,已有96个村已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

如今,昔日贫穷落后的村庄彻底发生了变化,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贫困群众重拾了对生活、求发展的希望和动力,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底气更足了。

“脱贫不是最终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奔小康!”平安区委书记靳力说,今年,平安区将继续紧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短板不足,在老百姓的吃、穿、住、行上下功夫,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