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乐都共和:好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2020-05-30 09:37:26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周晓华 张璐 通讯员 张楠 摄影报道

脱贫攻坚是一份历史“答卷”,交卷时间是2020年,考题的核心是“两个确保”:确保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所有贫困县脱贫摘帽。

今年4月21日,海东市乐都区正式退出贫困县行列。


       “穷帽”已摘,但在乐都区共和乡的大地上,干部群众并未“下鞍解甲”,他们仍然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一鼓作气,再出新招,誓将交出一份让人民满意的脱贫攻坚历史“答卷”。

巧把美景变“钱”景

初夏时节,走进共和乡桦林村,一排排整齐的房屋隐藏在绿荫间,一条条干净的水泥硬化路穿村而过;休闲广场上,凉亭耸立,健身器材齐全,老人小孩怡然自乐……

村民祁万才夫妇忙完家门口小菜园里的活,又拿起笤帚扫起了巷道。祁万才说:“现在我们村美得就像一幅画,每年夏天,很多城里人都会来村里玩,我们得把村子拾掇得漂漂亮亮的。”

桦林村地处海拔2700多米的脑山地区,自然条件严酷。但这里风景宜人,民风淳朴,还有140多年前的河湟木楼(阿万木楼)。如何把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化为致富资源?近年来,共和乡在如何深度挖掘“山水土气”生态优势资源上动足了脑筋。

为了将桦林村打造成为生态旅游村,共和乡把餐饮和住宿作为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在村里打造了藏式农家乐、商业小木屋,为村民举办烹饪培训班,目的就是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吃上旅游致富饭。

得益于便利的交通道路环境,依山傍水的桦林村逐渐有了人气。村里的妇女掌握了烹饪技巧,在原始的土灶柴锅上,三两下就能做出一桌色香味俱佳的农家菜,格外诱人。“五一期间,我家的民宿试营业,游客多,我们的生意也好。”村民阿有福站在自家的“有福藏家乐”门口,掩饰不住兴奋。“这几年我们桦林村的旅游做得越来越好了,每年夏天来我们村上耍的游客多得很呐!”村民阿有玉开心地说。

目前,共和乡投资360万元的桦林生态旅游项目已初见成效。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民生活深度融合,带动了周边7个村1273户群众通过从事本地特色农产品贩卖、开农家乐、民宿等方式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

“下一步,我们要把乡村旅游做大做强,让桦林村的村民都吃上旅游饭,把村民的一栋栋民居变成产业孵化器,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共和乡党委副书记雷有虎说。


       “挪穷窝”后“拔穷根

5月中旬,记者在共和乡政府大院内见到了原共和乡磨石沟村贫困户李仲岳,说起近年来生活的变化,李仲岳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易地搬迁以前,由于家境贫困,李仲岳一家住在磨石沟村的土坯房里。磨石沟村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薄弱,交通极为不便。“我一出生就住在那里,40多年过去了,原本不坚固的老房子已经开始倾斜,想搬到外面盖新房,可是没钱。”李仲岳说。

80平方米的新房,客厅、卧室、阳台、厨卫布局合理,设施一应俱全。添置了舒适温馨的家具,处处干净整洁。“搬进新房一年多了,小区内干净整洁、花木成荫,冬天有地暖也很暖和,比原来的生活舒服多了。”说起自己的新家,李仲岳喜形于色。

在李仲岳眼里,这一切像是做梦一样,能住楼房,他以前想都不敢想。如今,李仲岳在附近的建筑工地打工,每月能挣5000多元,还当上了村里的保洁员。女儿如愿考上了大学,妻子一边在家照顾年迈的母亲,一边打些零工。“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过上这么好的日子,这里交通便利,吃水方便,看病也方便,感谢党,感谢政府!”李仲岳的妻子童莲花高兴地说。近几日,李仲岳与妻子正在家附近寻找铺面,打算在小区里开一个馍馍铺,靠自己的双手把日子过得更好。

曾经,耕无地、商无路、学无门,是共和乡磨石沟村的真实写照。面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实际,共和乡积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2018年,共和乡马厂村、磨石沟村、洒龙村三社实施整村整社易地搬迁,从根本上加快了338户1147贫困人口脱贫的步伐。

搬出来怎么办?共和乡也有自己的思路:通过举办培训班,为易地搬迁群众搭建就业平台,找准致富产业;建设海东市乐都区北山全域生态大牧场项目,利用农户迁出后闲置的土地,建设生态托畜所,建立设施配套完善的集中养殖区,鼓励搬迁贫困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或成立合作社进行集中经营,尽量实现规模化和集中化,让搬迁群众腾出身子务工,实现土地效益和务工双收益。

“康庄大道”越走越宽

“以前我家6口人都是靠种地为生,文化程度低,没有专业技术,找不到出路。再加上我颈椎意外摔伤,巨额的治疗费用压得全家喘不过气来。”共和乡洒龙村村民李春选在回忆往事时不禁红了眼眶。

2015年李春选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乡、村两级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李春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意愿,选择了发展养羊项目。“2017年政府给我修了标准化羊棚,通过产业扶贫项目发了27只羊,还为儿子免费培训了电焊技术,让他有了一技之长。”56岁的李春选说。

领到扶贫羊的这几年,李春选一刻也没闲着。他积极学习饲养方法,精心喂养,渐渐地,27只羊壮大成了一群羊。李春选每卖掉几只,就会有一笔不错的收入。李春选的儿子在县城做消防设施安装工作,每月工资4000多元,妻子打零工每月能挣2000多元,全家一年收入八九万元。

“今后我要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把羊发展到300只以上,然后成立一个养殖专业合作社,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致富梦。”李春选的致富路子越来越清晰。在李春选的羊舍门口,记者看到了一辆崭新的农用车。李春选说:“这是政府为脱贫光荣户奖励的农用车,没让我掏一分钱。你看现在的政策多好,所以我一定要把羊养好,把小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李春选的养羊之路只是共和乡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共和乡将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农业结构,支持脑山地区利用资源条件,发展藏系羊养殖、西门塔尔牛等优势特色产业。在浅山地区大力发展大蒜、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不断提高农产品产出效益。抓住湟水北干渠项目实施机遇,打造生态农业,新建日光节能温室、大型马铃薯种植基地,在马厂村培育推广种植大红袍花椒33.3公顷,同时加大蔬菜产业园建设。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农业企业和合作社,扶持壮大蔬菜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带动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蔬菜产业稳步发展……

5年来,共和乡8个贫困村退出,全乡539户1805人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稳定实现,全乡综合贫困发生率由20%下降为零。一系列措施多管齐下,共和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越走越宽,百姓的日子也更有奔头了。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