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洪水泉这个小山村牛羊满圈

2020-06-08 09:17:43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李晓娟 摄影报道

洪水泉回族乡位于海东市平安区的黄土丘陵区。前些年,乡里的大部分村子都呈现出产业薄弱、发展落后的状态。

如今,走进洪水泉乡,处处都能听到村民们发自内心的感叹:“现在卖一头牛就能挣1000元,我家养了70多头……”“大家都忙得屁股挨不上地……”

从2015年至今的5年时间里,依托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和日渐成熟的养殖产业链,越来越多的村民依靠养牛养羊圆了脱贫致富梦。2019年,洪水泉乡实现养殖业产值8465万元。

从前,村民们想也不敢想的日子就在眼前。如今,走进洪水泉村和井儿沟村,养殖业发展得红红火火,村民们在自家的牛羊圈里忙前忙后,处处都是一片劳动致富的生产景象……

井儿沟村养殖点

精准扶贫引来“一池活水”

5年前,洪水泉乡还是种植业不成气候、山大沟深、降水量少、冬季人畜饮水困难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的落后乡镇。精准识别贫困户时,许多贫困户家中只有一头骡子,10来亩薄田,缺资金是许多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

“扶贫政策来了以后,每个贫困户都有5400元产业发展资金,钱不打到他们卡上,而是先给一部分,等买了牛羊回家开始养殖以后,再给剩下的一部分。如果产业资金直接给贫困户,怕有些人会挥霍完。所以全靠精准扶贫的好政策,我们村的养殖业才慢慢成形。”井儿沟村党支部书记包庆林说。

据包庆林介绍,今年5月,井儿沟村牛存栏3200头左右,羊3100只,许多农户一年卖两茬牛、一茬羊,曾经的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了万元户的事儿已经不再稀奇。“年收入几十万元的村民大有人在。”包庆林说。

井儿沟村45岁的马文虎家中只有他一个劳动力,曾经两个孩子和妻子都要靠他养活,一头骡子、16亩地,一年的收入不到2000元,因此被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

“地里种的是燕麦、洋芋、油菜籽,以前燕麦种出来以后都是靠往外卖增加收入,现在种植的燕麦留着给自家牛羊吃都不够。”当记者见到马文虎时,他正在自家羊圈里忙碌。拿到产业资金后,许多像马文虎这样的贫困户不再满足于以前的生活,他们有了致富的信心。“现在的政策对贫困户特别好,不然我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奔头。”马文虎一边打扫羊圈,一边发出了感叹。

现如今,马文虎觉得自己虽然算不上养殖大户,但也算得上村里的“养殖中户”了,他的牛羊加起来有300头(只)左右。还有3个月,圈里的这些牛就可以出栏,到时候,马文虎又要“丰收”了。每天“泡”在牛羊圈里,旁人闻到的是难闻的牛羊粪味,马文虎闻到的却是致富的味道。

洪水泉乡副乡长马金鹰说,金融扶贫政策引来了“活水”,许多贫困户发展养殖就是缺资金,有了低息甚至免息贷款,贫困户们胆子大了,买来的牛羊多了,全村的产业就起来了。

马成在给牛喂饲草

“户看户”产业发展劲头足

历史上,洪水泉乡4个回族村村民就有较成熟的养殖经验,祖祖辈辈都在搞散养的村民们清楚,缺少科学养殖技术是他们的短板,但他们积累的养殖经验,却是别人学不去的。

走进洪水泉村,74座养殖棚圈甚是壮观。刚下过雨的牛羊圈里,总能看到穿着雨靴悉心照料牛羊的村民。马成,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38岁的马成家里有瘫痪的老母亲,还有3个孩子及妻子,一家6口人的生活支出,要靠马成一个人挣。年少便已担起家庭重担的他,曾经靠外出务工做苦力挣钱,但因为没有文化,他的务工之路并没有走成功。回家后,马成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在了牛羊养殖上。曾经只有三五只羊,1头牛,现在已经是75头牛,十几只羊的规模了。

去年一年,马成卖出60头牛,纯利润8万元。今年4月,马成的第一批68头牛顺利出栏,纯利润在八九万元左右,再过四五个月马成现在存栏的这批牛又可以出栏了……随着一批批牛存栏、出栏,贫困户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此时,非贫困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不落于人后,他们主动联系党支部书记和银行,帮助他们贷款,也开始搞起养殖。

马文花是井儿沟村的妇联主任,在她的印象中,他们村开始家家户户搞养殖是在2016年前后,由于她的大儿子包小财是贫困户,拿到产业发展资金后,大儿子的养殖业逐渐发展得风生水起。近几日因卖出了一批牛,包小财又去买牛了。

人比人、户看户,就这样看来看去、比来比去,比出了洪水泉村和井儿沟村牛羊养殖的红火场景。目前,全乡牛存栏8000头左右,羊存栏17000只。

牛羊养殖带给洪水泉乡百姓富裕的生活,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较为突出。为了解决牛羊养殖带来的异味和牛羊粪清理问题,近年来,洪水泉乡政府做了大量工作。

“在马圈村成立了铭祥有机肥加工厂,只要村民们把牛羊粪都清理出来,加工厂的人就会来拉,一方牛粪是20元、羊粪是40元,还有一部分牛羊粪会用来给土地施肥,牛羊粪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马金鹰说,除了牛羊粪的回收利用,近年来,乡政府每月会组织一次大规模的环境整治工作,把包括牛羊圈在内的环境卫生整治干净,让大家住得舒心、安心。

马文虎在自家羊圈

优质牛羊搭上电商“快车”

牛羊养殖看似是一件只要闷声干就能干得好的容易事,但想要养好,这其中包含着许多“奥秘”。“玉米要煮熟,生饲料牛吃了不消化,就不长肉。”“我们种了燕麦,但燕麦不能作为主料喂养牛羊,燕麦吃多了会横在胃里面,牛羊不容易消化。”规模化养殖了两三年牛羊后,现在在洪水泉乡的4个回族村,随便一个村民都可以说上一堆牛羊养殖的经验。

洪水泉乡的牛羊养殖走出了一条规模化特色发展之路,慢慢地,以前因贫困而离开大山的村民又回来了,他们纷纷上山搞起养殖,常住人口不减反增。2013年,洪水泉村的常住人口在100户左右,今年增加到140户。

在采访中,马成会时不时地看下手机,对于这个没读过几年书的中年人来说,研究智能手机的妙用已经十分勉强,但他却用得十分熟练。“我手机里有很多牛羊销售的群,只要把自己家的牛羊拍视频发到群里,就有买家联系我,网络销售现在真的太方便了。”

牛羊养殖成规模后,销售问题并没有成阻碍。依靠发达的4G网络,洪水泉乡的牛羊也实现了网络销售,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我们只负责拍视频,过几天经纪人就会到我们家门口看牛,再过磅,然后就会装车拉走,他们从网上给我们卡里打钱,我们也放心。”马文虎表示,现在所有村民都想多养几头牛、几只羊,但目前受困于没有地方养殖。

为了妥善解决规模化养殖没有地方的问题,也为了让养殖区和居住区彻底分离,近年来在海东市委、市政府和平安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洪水泉乡坚持以“招商引资、带动经济、绿色产业”的发展思路,成功引进投资2.5亿元的富硒牛产业园区、投资3000万元的沙棘采摘基地、投资800万元的北岭生态牧场、投资600万元的有机肥加工4家新型企业,精心打造以生态为主的富硒养殖基地,推进传统牛羊养殖向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贫困走向富裕,依托精准扶贫好政策和广大贫困户自立自强、一心脱贫的精神动力,在洪水泉乡,特色养殖为村民开辟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也让大山里的日子,焕发出了别样生机。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