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生态海东巧把乡村“姿色”变“资本”

2020-06-09 09:20:29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周晓华 摄影报道

河湟大地,风景如画。近年来,海东市精心烹制乡村旅游这块“大蛋糕”,让充满“泥土味”的乡村游,带动更多农民就近就业,增加了群众收入,也让广大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现如今的海东,处处是景点、满眼是风景,遍布城乡的每一寸青山绿水、每一栋民房村居、每一则文化故事都正在成为海东乡村游的形象和名片,乡村旅游也已成为海东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卯寨景区

荒山变花海

每年的5月至9月,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古鄯镇山庄村东面的山坡上,漫山遍野的鲜花竞相绽放,与青山绿树、农家小院相映成趣,令人心旷神怡。

就在几年前,山庄村还是一个有名的贫困村,到处是荒山和壕沟,村民靠种植传统农作物及外出打工维持生活,“贫困”这座大山一直压在村民头上。山庄村有214户918人,耕地面积130.47公顷,劳动人口31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71户244人。因山大沟深、广种薄收,群众的增收致富之路走得很艰难。“以前,我们村上路不好,村里也没有啥产业,村民不出去,外面的人不进来,咋个会不穷嘛。”山庄村村民马发明说。

“自从七里花海景区开发建设后,我们闲时可以在景区里打些零工,有手艺的村民开起了农家乐,我们的腰包鼓起来不再是难事。”山庄村村民李香莲笑得合不拢嘴。

七里花海建设初期以“企业+合作社+景区+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吸纳周边劳动力,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七里花海景区形成了“村有产业、户有渠道、人有收益”的扶贫旅游开发模式,成为青海省乡村振兴示范点。

初夏时节,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和乡麻吉村油嘴湾花海农庄的千亩花海还未完全绽放,但这里的乡村美景还是阻挡不了游客的热情。谁也不曾想到,眼前的这片千亩花海,在几年前只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坡。

据油嘴湾花海农庄负责人任臣义介绍,四年前,他带头与麻吉村签订了村集体荒山荒坡及部分未利用土地的流转开发协议,并与村民签订了耕地流转合同,同时创办了创富特色农业观光专业合作社,并商定以“村两委+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开发和运营花海。

油嘴湾花海建成后,以前的荒山荒坡蜕变成了现在的千亩花海。几年前,没有人想过村子背后的那片荒山还能有这么大的用处,没有人想过自己还能当老板在家门口赚到腰包鼓鼓,更没有人想过那个从村里走出去又回来的大学生有这么大的本事。任臣义说:“项目建成后,年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综合收入达300余万元。”

荒坡变花海,乡村变景区。在海东,名声大噪的花海越来越多,一片片花海基地不仅成了当地一张靓丽的名片,也激活了群众发家致富的信心。

卯寨网红桥

砖厂变景区

5月底的一天,虽然不是周末,但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卯寨景区人头攒动,一辆接一辆的私家车驶向停车场,许多省内外游客纷纷来到卯寨,品河湟文化、购民俗产品、赏乡村美景,绿水青山让游客流连忘返……

走进卯寨,从东山观景台上放眼西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大字挂在半山腰上,让走进卯寨的每一名游客过目不忘。为实现这个目标,7年前,卯寨景区负责人李连和自筹千万元,在东西两山200多公顷荒山上,种下数十万株苗木。如今,卯寨沟绿了,沟里的水清了,洼里的鸟儿多了,卯寨的风景秀了。

前来游玩的李先生告诉记者,这个景区有着浓浓的田园气息,是一处恬静休闲的好去处,全家人非常喜欢。乐都区市民袁静说:“这里空气清新,景色宜人,还能体验到农家美食,最近还开了一个‘网红桥’,孩子迫不及待想去体验体验。”

卯寨景区负责人李连和介绍,这里原是一处废弃的砖厂。由于制砖不利于环保,2012年砖厂停止生产。在全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他承包上百公顷荒山绿化造林,以这处废弃砖厂为舞台,规划建设打造起了一个集文化文物鉴赏、民俗农事体验、休闲观光采摘、娱乐餐饮购物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带领村民发展乡村旅游。

这几年,卯寨景区紧扣历史背景,挖掘陇右文化,收集古今书法作品,打造碑林文化、古朴传统建筑,再现河湟民俗文化。精心打造卯寨民俗大院、商业步行街、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特色小吃一条街、窑洞休闲屋、花海景观等更多旅游产品,形成了新的卯寨田园综合体。

“荒山绿了,风景美了,游客自然就来了。”谈起卯寨景区发展,李连和说,作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点,景区自2017年4月运营以来,全年接待游客数量日益增长,收入可观。

卯寨这个曾经“拉着鼻涕的尕丫头”,已经出落成一个“漂亮的大姑娘”了。这个原本落后贫困的小山村正成为全省旅游界的标杆。

村民在家门口挣钱

村民变员工

当前,乡村旅游成为了海东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海东人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实现了从挣不到钱到挣不够钱的转变。

“瞧瞧呵,大家都来尝尝,今天早上刚摘的西红柿,都是自家地里种的,用的都是家肥,没撒化肥、没打农药,很新鲜。”“这是我们自家大棚里的樱桃,皮薄肉厚,味道甜……”炎炎夏日,乐都区卯寨景区内的树荫下,高庙镇新庄村村民王大婶向景区内的游客吆喝着。她面前摆放着两筐西红柿,不时有游客上前询问购买,没过一会儿,她的一筐西红柿已经见底了。

“前几年,自家温室大棚里种的西红柿和辣椒,都是装在三轮车上到处转着卖,一天下来,人累还卖不上好价钱,一年下来有可能连成本费、人工费都赚不回来。”谈起以前农产品销售情况,在卯寨景区摆摊的村民们直摇头。

如今,依托卯寨景区建设,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景区的河道边就形成了一个天然市场,村民们自家种的农产品轻松销售出去了,还卖上了好价钱。

6月初,记者走进互助县威远镇卓扎滩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几位60岁左右的村民正在景区忙碌着。“以前村里的人到了我们这岁数不是在家带孙子,就是靠着墙根晒太阳,日子长了真没意思。现在我们在村里的景区打工,有收入还有福利,用你们城里人的话说是‘发挥余热’。”65岁的吴有金说。

这几年,卓扎滩村抢抓机遇,以充足的集体土地资源为依托,集体经济从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资源掠夺型”发展模式,成功向发展生态经济的“环境友好型”模式转型,一条汇集生态旅游、民俗体验、餐饮服务于一体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在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红光村,老百姓依托“红色文化”在家门口搭建起吃、住、游、购一体的旅游服务实体。现在村里建起了农家院和旅游纪念品超市,村民们可以通过木雕、石雕等艺术形式,对西路军当年留存下来的镰刀、五角星等图案进行复制再加工,做成有特殊意义的纪念品。产品做出来后,将通过电商平台进行网络销售,也可在村子里的红色景点和超市销售。

山美水美生态美,乡村“姿色”变“资本”。近年来,海东市结合创建“美丽城镇”“高原美丽乡村”和“古村落保护”等工作,重点建设了一批有山水依托、有乡土记忆的名镇名村,培育了一批高品质的农家乐、休闲农庄和旅游实体产业,并通过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旅游企业带动等模式,促进了农民生产性、经营性、劳务性多元增收。截至目前,海东市拥有乡村旅游接待点800余家,其中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近400家,带动就业人数2万余人。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