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高原硒都”趟出一条脱贫路径

2020-06-19 07:37:20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林下菌菇拓宽致富路
□时报记者 胡生敏 通讯员 祝美甲 摄影报道

海东市平安区原是湟水岸边的古驿站,如今是一个魅力四射新城区。

近年来,这个以空港新城、丝路硒谷的崭新形象让外界瞩目的城区生机盎然,活力四射,不断绽放出绚丽新姿。在这片769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一片片崛起的工业园区、一座座优雅的住宅楼宇、一条条繁华的广场街路,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而这背后,离不开平安区12.74万人的执着坚守与默默奉献。修路入户、产业进村、医疗兜底、科技下乡……沐浴着脱贫攻坚强劲的东风,平安区举全区之力,以国家之任为任,以百姓之心为心,打响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脱贫攻坚收官战,努力创建了脱贫攻坚的平安模式,通过党和政府的帮扶改变了昔日贫穷的面貌,让平安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

幸福生活笑开颜

谋篇立规合力攻坚

去最贫穷的乡村,进最困难的农家,带去扶危济困的政策,送去脱贫致富的办法。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平安区在各级扶贫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一手抓巩固、一手抓脱贫”,举全区之力,强力推进。着力构建起了“区有指挥部、乡有工作站、村有工作室”的工作格局,建立完善了县级领导联乡、行业部门联村、干部职工联户的“三联”工作机制,做到了四大班子齐上阵、乡镇部门冲在前、“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扎在村、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形成了全区“一盘棋”思想和“向心力”效应。呈现出脱贫攻坚领导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扶贫资金投入之多前所未有、扶贫措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合力攻坚之势前所未有的工作局面,使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一项项充满群众智慧还有良好脱贫效果的好做法在这片土地上“落地开花”。

着力在农业产业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利用产业扶持发展到户资金、互助资金、金融扶贫贷款及村集体经济发展引导资金,因村、因乡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规模化养殖基地、富硒农产品加工等23个项目顺利实施,高原羊肚菌、油用牡丹、中藏药材等特色种植业基地实现提质增效,富硒牦牛养殖基地、农产品保鲜库等大项目相继建设,全区8个乡镇形成各具特色的扶贫产业,成功打造“一乡一业”扶贫模式。

着力在扶贫开发探索创新上实现新突破。针对部分贫困户缺少劳动力、缺乏收入来源等问题,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扶贫,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贫困群众以土地流转、协议用工、入股分红、资产收益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受益人数达到1234户3882人,实现了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6.9兆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实现并网发电,发电量达770万千瓦;电商扶贫销售总额突破700万元,让更多贫困群众分享产业发展增值红利,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致富。

着力在民生事业改善上实现新突破。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政策、资金、项目向贫困村和贫困户倾斜,凝聚各方力量、发挥整体效益,从群众最期盼、最贴近的民生问题入手,全力推进群众饮水、行路、住房、就医、上学、文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全面解决贫困村在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方面的难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在不断深入的脱贫攻坚实践中,平安区扶贫的政策体系覆盖完整、规划体系科学合理、帮扶体系精准有力,通往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脱贫蓝图愈发清晰可见。

药材种植稳增收

持续发力直击靶心

且尔甫村距离平安区古城回族乡政府5公里,共有耕地64公顷,农户135户456人,其中,贫困户10户28人。这里地理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差,交通条件极不便利。2017年,为彻底改变且尔甫村群众的居住环境,拓宽增收渠道,平安区将该村列为全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村,将原来居住在山顶上的农户搬迁至交通便利的村委会附近,共安置农户51户155人,含建档立卡贫困户9户26人。

现如今,走进且尔甫村搬迁后的新区,一排排整齐的房屋错落有致,一片片盛开的花卉随风摆动,文化休闲娱乐广场内,村民们或漫步、或围坐在石桌前下棋打牌,孩子们则在健身器材上尽情嬉戏……呈现一片祥和安乐的乡村画面。

“现在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村民祁生虎说。

平安区坚持把实施易地搬迁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共争取项目资金4281万元,在该区三合镇、石灰窑回族乡、巴藏沟回族乡实施易地搬迁项目,搬迁农户793户2343人(其中集中安置549户)。坚持搬迁与脱贫同步、“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积极谋划搬迁后续产业,在搬迁地附近建立中药材、露天蔬菜等特色种植基地近266.7公顷,牦牛和肉驴养殖基地2处,综合农贸市场1处,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致富。

同时,建立了“1+20+5”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制定“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召回、联村包户、资金审计等工作制度,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实现整体脱贫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工作方案,实行乡镇周汇报月总结、区级月安排季座谈工作模式,坚决把最强措施和力量聚焦到脱贫攻坚,做到精准扶贫工作优先安排、优先落实、优先保障,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一次次精心部署,一步步精准推进,是集结,是动员,更是如山倒的军令!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各方力量积极行动起来,协同发力,同心同力的大扶贫格局迅速形成。

美丽三合集镇

夯实基础家美业实

庄科村位于平安区三合镇以南,紧邻峡群寺森林公园。过去的庄科村,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种植业以马铃薯、油菜、小麦、燕麦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不明显。2017年底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7552元。

变化始于惠民政策的落地。自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三合镇党委充分发挥“支部引领”作用,鼓励庄科村党支部按照“扶持人群重点突出,其他群众广泛参与”的原则,充分利用人均54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发展养殖业10户、经营小商店1户、实施肉驴代管代养6户、个体运输4户;有针对性地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劳动力18人;实施危旧房改造项目5户,使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了安全住房保障;享受“雨露计划”3户,圆了3名贫困家庭学生的大学梦。一件件惠民政策的落地,让庄科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悄悄发生了变化。

平坦宽阔的硬化路、整齐划一的小洋楼、新建的烧烤小木屋、令人陶醉的万亩花海……“这些巨大的变化,都源于党的好政策。精准扶贫,让我们村的老百姓都变了样!”谈起如今三合镇庄科村的变化,村民无不挑指称赞。

屋外和风煦煦,大红的灯笼映得李得换老人家里暖意融融。天然气取暖取代了过去的火炉,打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取代了过去的窖水,宽敞明亮的楼房内,现代化家电一应俱全。这是2017年平安区三合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给李得换带来的全新生活。

李得换是平安区三合镇索尔干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他家顺利脱贫,挂在客厅墙上的脱贫光荣证上详细地记录了他家2017年的年人均纯收入超过了1.5万元,顺利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像李得换老人一样领到脱贫光荣证的在全村还有23户。

如今,老百姓通过精准扶贫发展了产业,赚到了钱,精神面貌发生改变,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改善,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再出发的起点。今年以来,平安区把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高原美丽乡村等项目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创新工作举措,加大工作力度,投资7300多万元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村民和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今年通过村庄清洁行动,对各乡镇进行了‘四清一改治十乱’,对公路边以及空闲地进行香化美化,今年已种植各类花卉34.5公顷,提升了村庄颜值,使平安经验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平安区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昱说。

一组组扶贫数据令人振奋,一幅幅生动画面催人奋进。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道路上,平安区干群正勠力同心、砥砺前行,以实际行动兑现“让12万平安人齐步走向幸福生活”的诺言。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