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十八年“绣花功”书写精彩脱贫故事

2020-09-11 09:19:56 来源:海东日报社 点击:
□时报记者 邵秀芳 摄影报道

2002年,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被确定为海东市乐都区的定点帮扶单位。18年来,中国信达坚决履行央企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累计向乐都区援助协调资金近5000万元,在乐都脱贫摘帽这块“硬骨头”上下足“绣花功夫”,助推当地扎实推进党建、金融、产业、消费、就业、教育等扶贫工程,助力乐都按期脱贫摘帽,极大地改善了乐都发展条件。2019年底,乐都区8798户29663人实现全部脱贫。中国信达为乐都人带来福音的同时,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利用自身行业特点和资源禀赋优势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信达特色的扶贫新模式。

产业驱动精准脱贫

走进乐都,泥泞不堪的乡村道路被平坦开阔的水泥沥青路取代,日光节能大棚里的蔬菜郁郁葱葱,村民在干净整洁的新居里绽放笑颜,信达希望小学里传来琅琅书声……这幅温馨怡人的画卷,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中国信达倾情帮扶给乐都区贫困村镇带来的巨变。

2002年起,跨越时间和山川,定点帮扶让中国信达与乐都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扶贫路上,信达不仅积极发挥企业的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承担对口扶贫和定点帮扶任务,而且注重效果驱动,从建希望小学到从资金、物资支持医院、学校、企业基础设施,改善贫困地区外在环境和人民的生活条件,到依托产业建立长效的脱贫项目,再到拉动乐都贫困劳动力的就业……信达集团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从顶层设计发力,推出了民生帮扶、产业帮扶、智力帮扶等一系列扶贫开发方案,从体制机制、人才保障、资金投入等方面切实把帮扶工作落到了实处,见到了实效。

中国信达坚持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结合乐都当地气候、环境、劳动分布情况等资源禀赋,投资发展特色产业,充分挖掘农业产业增值潜力,着力提升农业经营效益,推动扶贫工作激活“造血”功能。

扶持特色养殖种植产业。乐都区常年干旱少雨、土地贫瘠,严酷的自然环境导致农民种田十种九不收,收入很低。中国信达为当地贫困山区扶持了富硒紫皮大蒜、乌鸡养殖、小尾寒羊养殖等种养殖项目,打造“合作社+农户”模式,带领建档立卡贫困户到专业养殖合作社观摩学习,提升贫困户养殖水平。还投资、引资1300余万元,在乐都区芦花乡等地兴建了700栋日光节能温室和蔬菜大棚,在农业园区修建98栋高标准日光温室和15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修建了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和“两桃”种植示范基地,规模推广反季节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有效提升了当地贫困群众收入。

在打造产业的同时,中国信达还积极推动电商扶贫的发展。2015年,乐都区城台乡城子村被列为信达精准帮扶村,公司先后派出雷喜红、刘春凯、王枫三位同志挂职“第一书记”。他们瞄准城子村的实际,鼓励村民种植大蒜,搞生态养殖。“咱村里无污染的条件,绝对能种出乐都最好的大蒜,养出最好品质的牛羊来!”城子村挂职的“第一书记”王枫说。

2018年-2019年,大蒜市场价格低迷,而王枫借助公司的平台为村里的56户村民卖出了双倍的价钱。去年村民雅才让杰家种了2亩大蒜,收入了1.4万元。他高兴地说:“王书记给我们办了实实在在的好事!”

城子村村主任梅才太洛说,“第一书记”来了以后,村里发展有了新规划,村容村貌和老百姓的精气神都有了很大改观。记者在村口遇到了正在晒太阳的雅义旦老人,说起“第一书记”王枫,他几度哽咽:“北京来的尕小伙,到我们这个山沟里工作,现在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这样的干部还来吗?”

如今,中国信达通过线上和线下多元渠道推介贫困户的农特产品和服务,将爱心行为、慈善行为与经济行为、消费行为有机结合,以市场消费的形式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帮助贫困户拓展收入来源。利用微店、淘宝、《青海日报》商城、“农业银行扶贫商城”等多个互联网平台销售推广乐都大蒜、绿壳鸡蛋等特色农产品,在贫困户和消费群体之间建立起便捷的交易渠道,动员更多消费者参与到消费扶贫过程中。与此同时,中国信达号召公司系统各单位积极参与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帮助困难群众增加收入。截至目前,累计购买乐都地区农产品400.56万元,帮助销售乐都地区农产品426.41万元。

扶贫扶智深度结合

扶贫先扶人,育人先育心。中国信达注重帮助定点扶贫地区基层领导干部提升发展观念,注重传授贫困群众劳动技能和致富本领,注重改善贫困地区孩子读书环境,“扶志”与“扶智”并举,推动贫困群众切实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我能脱贫”。

中国信达从2017年开始在乐都实施为期3年的“金惠工程”农村金融教育工作,通过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国信达、乐都区政府三方合作,由人民银行乐都区支行牵头共同开展金融教育项目,提升乐都区人民金融意识,修复农户信用环境,帮助地方建立良性信用生态。中国信达先后投入项目资金30万元和金融志愿者队伍建设资金43万元,金融志愿者们深入地方,通过宣讲金融知识、发放宣传资料、表演节目、拉家常等多种方式进行渗透式金融知识普及和信用维护教育,有力维护了乐都区良好金融环境。三年来,累计组织开展宣讲活动169次,印发金融知识读本15000本,其他宣传资料47000份,覆盖范围19个乡镇、超过17000人次,农户不良贷款减少9.16个百分点,贷款余额增长11.68个百分点。

读书是每个孩子的梦想,也是贫困家庭摆脱贫穷的希望。乐都地处山区,人口居住分散,教育资源稀缺,学校校舍破旧,雨天漏、阴天暗、晴天尘土飞,这些问题成了中国信达扶贫工作的当务之急。2002年,中国信达投资66万元,在海拔2650米的山头上建起了第一所信达希望小学。十八年来,中国信达累计投资资金340多万元,在马厂、中坝、蒲台等乡镇兴建了7所信达希望小学,保障了近3000名学生的读书环境,较大程度提升了硬件软件水平;连续5年为1000名贫困学生资助学费达100多万元,先后注资100万元成立了“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乐都助学基金会”,资助贫困大中专学生369名,发放助学资金81.73万元,通过一系列教育帮扶在村民心中种下“知识改变命运”的种子。此外,中国信达还组织七批县乡领导干部、农业和教育部门技术骨干、乡村教师到山东、辽宁、北京、陕西、新疆等地,开展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园区建设、农作物栽培、农村教学实地考察学习,开阔眼界,提升能力,拓展思路,为脱贫攻坚提供智力支持。

心系民生破解难题

抓民生建设就是抓脱贫攻坚。中国信达针对乐都贫困山区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等情况,以加强民生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为抓手,着力解决山区吃水难、吃菜难等问题,完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基本保障,为摆脱贫困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信达对改善民生不遗余力。先后投入100多万元,为城台乡城子村,瞿昙镇新联村,寿乐镇王佛寺、陈家堡、上李家等村修建田间道路、群众文化健身广场、垃圾回收点,安装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等,使城台乡城子等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投入390万元建设七里店社区服务站和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实现易地搬迁群众“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目的;投入80万元用于乐都区七里店易地搬迁安置区卫生院设备配置,提升易地搬迁困难群众基本社区医疗服务质量,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356户4797人;投入50万元开展乐都区李家乡、峰堆乡、共和乡人畜饮水工程维修,巩固困难群众的饮水安全;投入帮扶资金支持“厕所革命”为城台乡城子村新建厕所34所,有效提升了城子村村民的卫生生活环境;落实资金60万元,为中岭乡修建老年活动中心……

在七里店易地搬迁安置小区,集中安置了乐都区11个乡镇35个村1964户7000多人。小区卫生院院长范增财说:“没搬迁之前,马厂乡卫生院住院病人只有25人,搬迁下来后,住院病人已达800多人,门诊累计接待就诊人数1.4万人,日均增加接待人数60人次。信达配置的医疗设备真是‘及时雨’!”

56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吴金连是慢性肺心病患者,以前在山上的时候做个心电图要花一个多小时到县城,现在家门口就可以做心电图、CT、彩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吴金连激动地告诉记者:“信达人就是我们的恩人!”

2002年至今,中国信达着力解决了民生三大难。乐都地处山区,海拔高,平均气温低,干旱少雨,家里一盆水先洗菜、再洗脸,最后还要喂牲畜。农户取一次水来回要走5至6公里,许多群众每天为取水而发愁,吃水难、吃菜难、出行难成了困扰一辈辈乐都人的老大难问题。中国信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持续发力,投资200万元,为吃水最困难的群众新建了2000余眼集雨水窖,捐建泉眼引流点1处,建设农田灌溉水渠,解决群众饮水问题和蔬菜浇水问题,投入帮扶资金维修当地重要水利设施,巩固困难群众饮水安全;投资130万元,在乐都干旱浅山地区兴建了500座日光节能温室,每个大棚每年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到2006年,大棚收入达到125万元,不但解决了农民吃菜难题,而且还为干旱浅山农民找到了一条致富路子;累计投入资金80万元,开通田间生产路3公里并铺设砂石进行硬化,开通通往山林地的防火路5公里,有效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题。

数据显示,乐都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18.4%下降到了2019年底的0%,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底的2165元增加到目前的8277元,增长近4倍。“不愁吃穿,不愁住,不愁看病,不愁上学,这不就是我们的好日子么!”中岭乡脱贫户余永林说。

党建扶贫相融共赢

以共建促党建、以共建促发展。中国信达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开展工作,通过与乐都区政府召开联合党委会、与贫困村党支部开展共建、派驻专职副区(县)长和驻村“第一书记”等举措,强化对贫困地区党支部的思想作风和能力素质的“点对点引领”,促进村集体发展,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目前,中国信达公司总部机关、北京分公司、信达证券等13个分公司、子公司的27个党支部与乐都区9个深度贫困乡镇35个村党支部和1个学校支部签订了《党支部结对共建工作协议书》,建立了结对共建关系。

中国信达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持续加大对乐都帮扶力度。今年6月,中国信达提供培训教育经费12.7万元,乐都区委组织部结合党支部书记培训全覆盖的要求,对全区354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全区60名农村致富带头人在乐都区抓党建引领发展致富教育实践基地(卯寨)进行针对性集中培训,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书记带头致富能力。同时,整合项目资金630万元(其中中国信达投资170余万元),对蒲台乡、寿乐镇、瞿昙镇等7个乡镇的15个未达到120㎡贫困村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进行重建,总建筑面积达2520㎡,并对全区78个有破损的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进行维修,全面提升了乐都区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整体面貌,为顺利脱贫摘帽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2年至今,中国信达累计投入培训资金269.7万元,组织培训区、乡镇、村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含致富带头人)2500多名,切实提高培训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组织文化素质,坚定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金融活水润泽实体

为进一步促进产业扶贫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信达还积极探索扶贫产业的“金融+”模式, 利用信达金融综合服务功能,在乐都设立扶贫产业基金,持续解决当地培育产业所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

8月25日,信达注册设立扶贫投资合伙企业,并在近期对目标企业青海东牧湾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青海荣泽农业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注入4000万元资金。这是乐都区通过向信达争取金融扶贫贷款打造特色农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喜人镜头。

青海东牧湾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以种养结合、草畜联动、科技创新、人才引领等创新发展理念带动脱贫攻坚。中国信达拟投资2500万元重点支持东牧湾的产业发展和产业扶贫工作。

青海荣泽农业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青海湖周边盛产的羊板粪为主要原料,经发酵制粒形成产品后销往省内外。公司负责人孙延恩说,由于肥料产品销售季节性强,有机肥产品升级需求明显,企业亟须资金进行经营周转、仓库扩建和高端产线建设。同时,过往相对粗放的发展模式导致厂区存在较大的环保压力,也需要投资资金进行改造升级。信达对企业拟投资1500万元,预计获得投资后,企业产能和周转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工作将带动更多牧民本地就业和收入增长,也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同时,中国信达携旗下金谷信托推动金融扶贫服务创新,将扶贫责任与信托功能有机结合,设立“信达大爱”慈善信托品牌,重点支持产业扶贫项目,解决“扶贫扶在根子上的问题”,提升扶贫“造血”自我发展能力,为实现精准扶贫、全面脱贫注入源头活水。截至2020年7月末,“信达大爱”系列慈善信托累计向青海乐都支出金额1489万元,惠及群众5000余人。

18年来,中国信达积极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帮扶工作,先后从公司系统选派10名优秀干部挂职乐都区副区长,从总部机关选派3名优秀干部担任城子村驻村“第一书记”,通过实施一系列扶贫举措,为改变乐都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18年来,乐都已经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全区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海东市委常委、乐都区委书记左耀锋感慨地说:“信达的扶贫力度最大、投资最大、解决问题最多,书写了乐都历史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

中国信达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张子艾表示,当前正值脱贫攻坚成效巩固阶段,作为结对共建单位,信达投资有限公司将业务优势和功能优势转变为产业扶贫优势,携手并进,精准施策,共商共建,争取取得更丰硕的成绩。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