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道帏乡奏响脱贫致富“三部曲”

2020-09-14 09:45:36 来源:海东日报社 点击:
□ 时报记者 巴迎桂 摄影报道

金秋时节,走进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道帏藏族乡克麻村,村民正忙着收割小麦,一派丰收景象。

“去年种了80亩油菜,平均每亩收入800块钱。今年改变思路,扩大面积,总共种了330亩的黑青稞、120亩的土豆和100亩的党参中药材,黑青稞已经秋收入库,正等着往外出售,药材和土豆现在长势还比较好,预计收入也不错。”克麻村种植大户看着杰一边忙碌,一边高兴地说。

这只是循化县道帏乡壮大特色产业,托起农民“致富梦”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道帏乡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按照“建基地、树品牌、育龙头、占市场”的思路,引导贫困群众大力发展特色农作物、中药材等特色高效产业,逐步构建起了以种养业为主导,就业扶贫、劳务输出、资产收益为补充的多元富民产业体系,奏响了脱贫致富“三部”曲。

支柱产业让村民有了双收入

树品牌兴产业

今年50岁的看着杰是土生土长的克麻村人,前几年一直在其他州县做虫草生意,2018年回老家发展。

“回到老家,我发现老家的撂荒地越来越多,觉得怪可惜的,就想着把这些地利用起来。” 看着杰说,做生意时认识了不少朋友,有朋友种植黑青稞,成为村民增收的“金豆子”,效益不错。于是,2019年,看着杰和村里的村民赵么杰合伙成立了循化县雪琼青稞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每亩150元的价格从附近农户手中流转了600亩土地,用来发展种植业。

党参适宜生长在半阴半阳坡,土质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考虑到地形、海拔、土壤等因素,看着杰最终决定种植100亩党参,剩余的用于发展黑青稞种植和其他农作物,以长短结合的方式发展产业。

“党参一般要两年才能产生效益,但是黑青稞一年就能见效益。”看着杰说,克麻村海拔高,种出来的黑青稞品种极佳,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今年3月份种下的黑青稞已进入秋收期。

村里有了产业,村民也有了增收门路。“种植党参和黑青稞、土豆都需要工人,我们请的都是村里的村民,并且优先聘请建档立卡贫困户。”看着杰介绍,长期在合作社务工的有1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工资比其他人高一些。

50多岁的羊庄草是克麻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缺乏劳动力致贫的她,平时没有什么收入来源,全靠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但现在,她多了两项收入来源。

“我将家里的10亩地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发展产业,一年能拿到1500元的土地流转费,同时,我在合作社务工,做些除草、施肥的轻松活儿,一天还能拿到100元的工资。”村里发展产业,羊庄草十分高兴,也十分感激。

“一个月差不多在合作社干十几天活儿,能挣到2000多元,生活费是没有问题了。”羊庄草笑着说。

“我打算在村里建一个土豆储藏窖,等到土豆秋收后,将土豆储藏起来,等反季了再往外出售,也不会让大家的土豆贱卖了。”说起接下来的打算,看着杰信心满满,他准备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实现增收。

立伦村村民马沙巴尼养羊养出好前景

扩养殖促增收

现年58岁的马沙巴尼全家4口人在立伦村守着“一亩七分地”。2015年,马沙巴尼家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穷则思变。”光守着几亩薄地,怎么才能脱贫致富?这些年,马沙巴尼也曾做过各种尝试,但收效甚微,怎么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凭着自己吃苦耐劳的干劲,他把眼光投向家乡周边广阔的山场,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回旋——养羊。

立伦村地处高海拔山区,气候适宜,山场广袤,草源丰富,非常适合发展畜牧养殖业。看准了行情的马沙巴尼,尽管知道养羊是一项非常辛苦的事业,但他还是付诸了行动。

2015年,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在乡党委政府及帮扶人员的关心鼓舞下,马沙巴尼顺利拿到了政府216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精心选购了27只绵羊。期间,马沙巴尼也尝试着养殖山羊,但由于没有技术,自然也栽了跟头,当年年底,山羊越冬,羊死了不少。本以为是寒冷气温的原因,但在乡畜牧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马沙巴尼找到了山羊因染上吸虫病而死亡的原因。

很普通的羊疾病预防,自己却一窍不通,使得马沙巴尼切身感受到了养殖技术的重要性。从此,他积极参加乡党委组织的养殖技能培训,每天挤出时间认真学习关于养羊的专业书籍,提高自己的养殖技术。“通过几年来的学习摸索,一些简单的畜禽疾病已经能够通过自己的配药治愈,不需要去兽医站请专业人员来诊治。”马沙巴尼说。

为帮助马沙巴尼早日脱贫致富,道帏乡党委政府还专门派帮扶干部到他家,并请来养殖专家进行专业指导。依靠精准扶贫政策,脱贫后的马沙巴尼生活有了保障,开始扩大养殖规模,寻求致富出路。

2016年底,马沙巴尼养羊当年收入就超过了脱贫标准,光荣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马沙巴尼不怕苦,不怕累,一路走来,羊的数量不断增长。2019年一年,养羊纯利润达到15万元,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尚有存栏160只,今年预计出栏100只,收入18万元。

养羊让马沙巴尼永远摘了“穷帽”,而他也乐于分享,有人来找他取经,他总是耐心解答。马沙巴尼在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还带动了周边几十户村民通过养羊增收致富,成了全乡远近闻名的“羊司令”。目前,有30户群众也加入到绵羊养殖行业。

克麻村村民看着杰家忙秋收

革陋习树新风

“精准扶贫政策好,年轻人出去把副业搞,手里常有零用钱,有吃有穿不做难,家家户户开小车,吃得饱、穿得光,2020年奔小康。”自2018年以来,道帏乡党委政府以党建引领移风易俗、不断完善细化村规民约,以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转变,全乡移风易俗工作“移”出新局面,“易”出新风尚。截至目前,该乡开展移风易俗实现减负约138.51万元。

曾经农村红白事,讲排场、讲攀比,菜肴数量越来越多,铺张浪费越来越大;如今婚丧嫁娶,既省心、又省钱,向村里红白理事会报备,就有人按统一标准在村红白理事大厅操办。

“去年12月份,我家丫头结婚,提前和村里的红白理事会说了一下,结婚前就有村干部帮忙张罗婚事,‘宴席’专门设在村里的农家院里,吃的是简单的农家菜和包子,大家有序参加宴席,够吃即可。” 古雷村村民郭德清说,村红白理事会给我家操办的婚宴喜气又热闹,节俭又风光。

树新风、扬正气、革陋习、讲文明。当下的道帏乡,各村红白理事会已成为群众操办婚丧嫁娶等事宜的“好管家”。红白事有了新标准、新场地,文明新风入万家。

过去,在道帏乡举办的“拉则旅游文化节”,村民们总要大操大办一番。“拉则节”又称之为“插箭节”,是道帏藏族民间信仰文化最典型的民俗活动之一。活动现场,各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古雷村插箭台四周参加插箭活动。

该乡移风易俗工作开展后,古雷村将民间活动升华为民俗文化节。文化节以“中国梦——建设美丽新道帏”为主题,内容包括篮球邀请赛、“螭鼓舞”“夏琼舞”等传统节日,这些文娱活动,让村民远离了请客吃饭、铺张浪费,过上了更健康、更文明、更欢快的节日。

如今,越来越多的村庄加入到节俭文明办节的行列。自2018年以来,古雷村移风易俗好政策为“拉则节”瘦身金额达46万元。

“以前,办个丧事吃流水席、吹喇叭,花不少钱。村民挣钱不易,很多人为了面子打肿脸充胖子,大伙儿打心眼里想简办。” 道帏藏族乡党委副书记才让太说,自移风易俗工作开展以来,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作为党员干部更要带好头、作表率。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